淮楚。旷望极,千里火云烧空[1],尽日西郊无雨。厌行旅。数幅轻帆旋落,舣棹蒹葭浦[2]。避畏景[3],两两舟人夜深语。
此际争可[4],便恁奔名竞利去。九衢尘里[5],衣冠冒炎暑[6]。回首江乡,月观风亭,水边石上,幸有散发披襟处[7]。
[注释]
[1]火云:夏日的赤云。
[2]舣棹:泊舟。蒹葭浦:长满芦苇的水边。
[3]畏景:此指炎热的阳光。景,同影,指日光。
[4]争可:怎可。
[5]九衢:此指京城。
[6]衣冠:指缙绅者。
[7]散发披襟:披发敞胸,代指疏放无拘的隐士生涯。
[点评]
这也是一篇行役途中的作品,但和柳永一般的羁旅词不同的是,它既不是以当年在京城生活的安逸放浪来反衬现实的羁愁,也不是以对远方佳人的相思来反衬漂泊之苦,而是表达了对自由旷放的人生境界的羡慕和追求,反过来也就是对自己“奔名竞利”生涯的否定,人生的无奈和苦况自在其中。这种特殊的角度在柳词中是独一无二的。起句“淮楚”点明舟行所至之地。“旷望极”三句,是远望之景,侧重写夏日的炎热。“千里火云烧空”的意象,在前人诗句中屡屡出现,如岑参《送祁乐归河东》诗:“五月火云屯,气烧天地红。”白居易《别行简》诗:“岂是远行时,火云烧栈热。”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州》诗:“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柳永综合前人句意,熔出此句,气魄更大,夏日的炎威更盛。“厌行旅”三句,写泊舟江岸。“避畏景”二句,从白天写至夜深。整个上片以平实的叙事为主,只有“厌行旅”一句,表达出了羁愁之意,但并不展开,至下片才直入主题。一天的炎暑过后,此时夜深天凉,由这种暑凉的对照,引发了词人的感慨,白天的炎热对应着“奔名竞利”的驱驰生涯,深夜的清静凉爽,对应着“散发披襟”的归隐生活。“九衢尘里”,是借指京城中的扰攘喧嚣,那些冒着炎暑而奔走不已的衣冠缙绅,为了区区名利,真是何苦如此!不如在此江乡,无拘无束地享受着清风朗月。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涯之中。清代黄苏的《蓼园词选》从针砭时弊的角度对此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可供参考:“趋炎附热,势利熏灼,狗苟蝇营之辈,可以‘九衢尘里,衣冠冒炎暑’二语尽之。耆卿好为词曲,未第时已传播四方。西夏归朝官且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其重于时如此。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时人语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是耆卿虽才士,想亦不喜奔竞者,故所言若此。此词实令触热者读之,如冷水浇背矣!意不过为‘衣冠冒炎暑’五字下针砭,而凌空结撰成一篇奇文。先从舟行苦热,深夜舟人之语,布一奇景。忽用‘此际’二字,直接点入‘衣冠炎暑’,令人不测。以后又用‘江乡’倒缴,只一‘幸’字缩住,语意含蓄,笔势奇矫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