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府雨中别子由[1](1 / 1)

庭中梧桐树,三年三见汝:前年适汝阴[2],见汝鸣秋雨;去年秋雨时,我自广陵归[3];今年中山去[4],白首归无期。客去莫叹息[5],主人亦是客[6]。对床定悠悠,夜雨空萧瑟。起折梧桐枝,赠汝千里行。归来知健否?莫忘此时情。

[注释]

[1]东府:宋初朝廷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与枢密院各分班奏事,称为二府。东府指三省,西府指枢密院。子由:苏辙,时任门下侍郎,系执政大臣,故在东府。

[2]“前年”句:指元祐六年(1091)八月再次出知颍州。

[3]“我自”句:指元祐七年(1092)八月自扬州被召还京师。广陵:即扬州。

[4]中山:即定州(今河北定县),战国时代为中山国地。

[5]客:作者自指。

[6]主人:指苏辙。

[点评]

元祐八年(1093)八月,朝廷命苏轼出知定州。九月三日,苏轼尚未赴任,主持元祐朝政的高太后去世,年轻的皇帝哲宗亲政。一些假借绍述熙宁新政而倾陷异己的官僚已跃跃欲试。苏轼预感到政局有变,离京前曾要求“上殿面辞”,陈奏政见。遭到哲宗拒绝后,苏轼于九月二十六日上了《朝辞赴定州状》。这首诗是离京前在东府告别其弟苏辙所作。诗中抒写手足离别的深情,也含蓄表达了对宦途的厌倦与对政局的忧愤。此诗艺术构思与表现手法颇新颖别致。全篇分三段,前八句为一段,从向庭中梧桐树诉宦情别意落笔,写出三年内竟在雨中三见梧桐。而此次一别,白首再无归期。以下四句是二段,是作者告别子由的话,直抒客中相别、今后将独对夜雨之悲。结尾四句是第三段,拟子由告别之语。读此诗,如闻兄弟二人在雨中洒泪惜别之声。全篇清空如话而情味无穷。纪昀评:“愈琐屑,愈真至;愈曲折,愈爽朗。此为兴到之作。”(《纪评苏诗》卷三七)王文诰反驳说:“此篇大有慷慨,故语亦激昂之甚,非兴到之谓也。不读《朝辞赴定州状》而欲论此诗,难矣。”(《苏轼诗集》卷三七)其实二说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