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1],坏壁无由见旧题[2]。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3]。

[注释]

[1]老僧:名奉闲。新塔:和尚死后不用墓葬,常是火化后筑塔来埋葬骨灰。

[2]旧题: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僧壁。

[3]蹇(jiǎn减)驴:跛足驴。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指河南的东崤山和西崤山,亦称二崤,在渑池县西。

[点评]

嘉祐六年(1061)冬,苏轼赴凤翔任重过渑池(今属河南),而老僧奉闲已死,旧日题壁不见,心中触发出今昔变迁与人生无常的感怆,又读了弟弟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遂写了这首和作。前四句用飞鸿踏雪泥,爪痕顷刻灭没,鸿亦东西飘忽喻指人生无定、际遇偶然、陈迹易消。想象奇妙,比喻生动新颖,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见所闻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全篇发自性灵,表现了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含深邃哲理,故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诗的起势超隽,运笔自如,意绪畅达,意境恣逸而苍凉,既是东坡本色,又显出宋代七律的新特色,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