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1](1 / 1)

(三首选二)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2],家在牛栏西复西。

总角黎家三四童[3],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4]。

[注释]

[1]子云、威、徽、先觉:四人皆姓黎,是苏轼在儋耳的好友。

[2]牛矢:牛粪。

[3]总角:古代儿童发式,左右两边各扎一小髻。

[4]舞雩(yú鱼):《论语·先进》记孔子弟子曾点说:在暮春时节,同几位朋友和儿童一起“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他最理想的生活。舞雩,古代祭天求雨的处所(祭雨时因有乐舞,故名)。“风乎舞雩”,即到舞雩迎风乘凉。

[点评]

元符二年(1099)春作于海南岛儋耳。这两首七绝抒写了作者和黎族人民的亲密关系,也表现了作者在海南乐观自得的思想感情。诗中描绘儋耳农村的风物人事,真实新鲜、朴素生动,富有情趣。第一首敢于把士大夫认为粗俗的“牛矢”取作诗材,写入诗中,令人耳目一新,感受到诗人对农家生活的亲切感情。家在牛栏之西,就凭“牛矢”辨路,情景真切,饶有生活气息。第二首写黎家总角儿童口吹葱叶迎送做客的老诗人,两笔就勾勒出黎族孩子的纯朴、天真、活泼可爱的形象。而老诗人竟在穷乡僻壤的清溪边发觉了古代贤士所向往的那种清爽的自然环境,那种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这使他忘却了被贬逐天涯的失意之感。这种感受,真率自然,又超旷闲逸。两首诗都写得浅俗,却在浅俗中显出了高雅的情操、清丽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