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文章婉媷,徐陵以为类己而知名。仕隋为秘书郎。唐太宗即位,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实则书法成就最高,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王绩(585?—644)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其人其作多受陶渊明影响。既归隐故乡,又退避“醉乡”。诗文风格恬淡清新,有《王无功文集》。
骆宾王(619?—687?) 字务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曾除临海丞。有《骆临海集》。
武则天(624—705) 名曌,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高宗时进号宸妃。公元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在位十六年。卒谥“则天”,今存诗四十九首。
杜审言(645?—708) 字必简,祖籍襄阳,随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系杜甫祖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诗以五言著称,对律诗的形成颇有影响。《全唐诗》存诗一卷,仅四十三首。杜甫诗法深受其影响。
王勃(650—676) 字子安,绛州龙门人。早慧,为时所称。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有《王子安集》。
杨炯(650—693?) 弘农华阴(今属山西)人,十岁举神童。有《盈川集》,现存诗三十三首。
苏味道(648—705) 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是宋代眉山“三苏”所尊崇的先祖。九岁能文,二十岁登进士第,曾两度居相位数年,处事自称“模棱以持两端”,人称“苏模棱”。其诗多五律应制之作,《全唐诗》存诗一卷,只十六首。
刘希夷(651—?) 字庭芝,汝州(今属河南)人。“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见《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七首。
沈佺期(656—714?) 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官终太子少詹事。有辑本《沈詹事诗集》。
陈子昂(659—700)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曾任右拾遗,后人因称陈拾遗。陈子昂力主改革诗风,提倡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采丽竞繁”的柔靡诗风,对于唐诗的发展影响巨大,其人其作被推为“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荐士》)、“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元好问《论诗绝句》)。有《陈子昂集》和《陈伯玉文集》。
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曾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世称“贺监”。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杰”。有《贺秘监集》。
张若虚(660?—720?) 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与贺知章等人以“文词俊秀”而显名长安。其诗大多散佚,《全唐诗》仅存《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诗二首。
张九龄(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与陈子昂齐名,后人论唐诗转变,每以“陈张”并称。有《曲江先生文集》。
王翰(生卒年不详)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公元710年登进士第。《全唐诗》录存其诗仅十三首。
王之涣(688—742) 子季凌,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人。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集异记》载有“旗亭画壁”的故事,说明其诗名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相仿佛。《全唐诗》仅录存其绝句六首。
孟浩然(689—740) 襄阳(今属湖北)人,后世故称孟襄阳。终身布衣,既隐居,又喜漫游。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风清幽平易,与王维近似,故历来“王孟”并称。有《孟浩然集》。
李颀(690?—754?) 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后人称其为李东川的“东川”,系指颍水一支流。李颀是唐代众体兼备的著名诗人,尤擅七律、七古二体,就题材而言,则善写音乐诗。其诗被称许为“风骨高华”“骨秀神清”。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匈奴族。与李颀等人友善,现存诗二十七首。
王昌龄(698?—756?)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曾官江宁丞、龙标(今属湖南)尉,后人因称王江宁、王龙标。其诗被称为“惊耳骇目”“中兴高作”。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传世。
王湾(生卒年不详) 洛阳人。公元712年常无名榜进士,《全唐诗》存诗仅十首。
祖咏(生卒年不详) 洛阳人。公元724年杜绾榜进士,但未曾得官,以渔樵自终。与王维多有酬唱,交谊颇深。《全唐诗》存其诗三十六首。
常建(生卒年不详) 公元727年与王昌龄同榜登进士第,然仕途并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其诗以兴象取胜,被《河岳英灵集》列于卷首。《全唐诗》存诗一卷。
王维(701—762)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因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安禄山陷长安,被迫任伪职。两京收复后,被降官。此后徘徊于仕隐之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后期“以禅诵为事”,有“诗佛”之称。其诗艺术性很高,又兼通绘画和音乐。苏轼赞其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等。
崔颢(704?—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公元723年进士及第,《旧唐书》本传称其“有才俊,无士行……”有《崔颢集》。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 唐玄宗(713—756在位)时,余杭(今属浙江)人。《全唐诗》仅存诗一首。
高适(700?—765) 字达夫,郡望渤海(今河北景县)人。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人因称高常侍,进封渤海县侯。他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而“岑超高实”(刘熙载语),诗风各异。有《高常侍集》传世,存诗二百多首。今有《高适集》等。
岑参(715—770) 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公元746年登进士第,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以边塞诗名世,尤擅长七言歌行。有《岑参集》。
于良史(生卒年不详) 约于公元756年入仕,曾为徐泗节度使张建封从事。《全唐诗》存诗七首。
张志和(?—773或774) 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初名龟龄,号烟波钓徒、玄真子。作于大历八年的《渔父》(亦称《渔歌子》)词五首,是唐代现存早期文人词名作。
张敬忠(生卒年不详) 京兆人。公元719年拜平卢节度使,后历任剑南节度使,太常卿等职。《全唐诗》存诗仅二首。
张谓(?—778?)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公元743年登进士第,曾任礼部侍郎等,时人称其能“妙选彦才”。
李萼(735?—?) 原名华,后改为萼。公元756年曾客居清河,献计颜真卿大破安禄山叛军。约卒于贞元(785—805)中。《全唐诗》存联句诗十四首。
张继(?—776) 字懿孙,郡望南阳(今属河南),籍贯襄州(今湖北襄阳)。公元753年进士,其诗今存三十余首。
钱起(710?—782?) 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公元751年登进士第,为“大历十才子”之冠,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官至考功郎中,有《钱考功集》,集中混入其孙钱珝作品较多,今人曾著文辨析。
韩翃(生卒年不详)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公元754年登进士第,“大历十才子”之一。因《寒食》诗见赏于唐德宗李适,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贞元(785—805)初年。有《韩君平集》。
柳氏(生卒年不详) 《柳氏传》云:天宝中,寒士韩翊(当系韩翃)与豪富李生友善。李之美姬柳氏心慕韩翊,李遂其意,将柳嫁韩。安史乱时,柳氏剪发毁形,寄身法灵寺。两京收复,韩使人潜寻柳氏,并赠以诗。柳见韩诗甚感,作诗答之。不久柳为番将沙吒利劫去。虞侯许俊用计救出柳氏,韩柳得以团聚。
李端(?—785?) 字正己,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公元770年登进士第,官至杭州司马,以才思敏捷著称。
柳中庸(生卒生不详) 以字行,名淡,因避武宗李炎讳书作澹,河东人,为柳宗元族人,与李端为诗友。《全唐诗》存诗十三首。
司空曙(720?—790?) 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卢纶表兄,“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司空文明集》。
刘长卿(?—790?) 字文房,郡望河间(今河北献县),籍贯宣城(今属安徽),早年居洛阳。天宝后期登进士第,终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是大历诗风的主要代表人物。诗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然语意多雷同。有《刘随州集》。
戴叔伦(732—789) 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
韦应物(737—792?) 京兆万年人。十五岁为唐玄宗侍卫,官终苏州刺史,故有韦苏州之称。
卢纶(748?—799?) 字允言,蒲州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卢户部诗集》。
戎昱(744?—801?) 一说荆南(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扶风(今属陕西)人。
李益(748—829) 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举家定居洛阳。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后以礼部尚书致仕。有《李益集》等。
陈羽(733?—?)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公元792年登进士第,曾任东宫卫佐。
李冶(?—784) 字季兰,生于长江三峡一带,后长期寓居江浙。中唐女道士,专心翰墨,与刘长卿、陆羽、皎然等有诗往还。长安陷朱泚之乱时,李冶曾上朱泚诗而被德宗扑杀。《全唐诗》录诗十九首,并有《薛涛李冶诗集》。
孟郊(751—814) 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公元796年登进士第,终生贫困潦倒。其诗受皎然影响甚深,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的开创者之一,与贾岛诗多有相似处,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张碧(?—816之后) 字太碧。慕李白之高蹈,绝意仕进。《全唐诗》存诗十九首。
杨巨源(755—?) 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公元789年登进士第,早年以“三万梦益州,一箭取辽城”知名。晚年头摇,人言吟咏所致。
王建(766?—832?)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终生潦倒,其乐府诗之题材风格与张籍类似,时称“张王乐府”,又是元稹、白居易写作“新乐府”诗的先导。王建《宫词》百首,影响尤为深远。有《王建集》。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后人因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公元792年登进士第。韩愈不仅是诗文兼善的作家,更是著名的思想家,其一生以弘扬儒道、排斥佛老为己任。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堪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苏轼语)。其诗与孟郊齐名,韩之诗法则“以文为诗”。有《昌黎先生集》。
王涯(763?—835) 字广津,郡望太原,公元792年登进士第,两度入相,“甘露之变”中被杀。王涯博学好古,家聚图书万卷,多藏法书名画。其诗亦风韵超然,为人所赏。
张籍(766?—830?) 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公元799年登进士第,历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虽曾从学于韩愈,被视为韩门弟子,其文学观念则与白居易相近。有《张司业集》。
薛涛(770—832) 字洪度,长安人。父因官寓蜀,薛涛随之。八岁即能诗,后入乐籍。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之衔,虽未获准,时人仍称之为女校书。有《薛涛诗笺》等。
刘皂(生卒年不详) 当为公元785—805年间较著名的诗人,其家或在长安。
刘媛(生卒年不详) 《全唐诗》录存其诗三首,断句四则。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匈奴族后裔,改汉姓,祖籍洛阳。公元793年登进士第,是唐顺宗所任用的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之一。革新失败后,刘禹锡相继被贬为朗州司马和诸远州刺史。曾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又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与柳宗元为文友称“刘柳”,与白居易为诗友称“刘白”,约存诗八百多首。有《刘禹锡集》等。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郡望太原。先世本龟兹人,汉时赐姓白,卒谥“文”,后人因称白文公。公元800年登进士第。任谏官期间,屡上奏章请革弊政,为权要所痛恨。元和十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上书主张缉拿凶手,以越职言事之罪,由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司马,最后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葬洛阳龙门山。白居易不仅以诗著名,亦兼能散文和文学理论,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存诗近三千首,有《白氏长庆集》等。
徐凝(生卒年不详) 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宪宗元和年间有诗名,与韩愈、白居易有交往。诗风较朴实,《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诗外编》和《全唐诗续拾》补诗三首及二断句。
李绅(772—846) 字公垂,润州无锡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公元806年登进士第,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实际倡导者。
李涉(773?—825?) 自号青溪子,洛阳人。曾与弟偕隐庐山白鹿洞,唐敬宗宝历初任太学博士。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后人称柳河东;晚岁贬官柳州,且卒于此,又被称为柳柳州。公元793年登进士第,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革新失败后,被加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他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倡古文运动。其诗今存一百六十三首,有诗文合编《柳宗元集》。
元稹(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公元793年以明经擢第,后居相位仅三个月,即为人所倾,出为同州刺史等。元稹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诗风亦近,合称“元白体”。元诗中最具特色的当推悼亡诗和艳体诗。有《元稹集》。
崔莺莺(生卒年不详) 字双文。据《莺莺传》云,贞元中有张生游蒲,寓普救寺。适有崔氏孀妇郑氏将归长安,亦止是寺。时逢军乱,崔氏惶骇不知所托。张生与蒲将之党有交谊,遂援之不及于难。郑感张之恩,设宴款谢,并出其女崔莺莺使相见。莺莺年方十七,姿色艳异,光彩动人。张自是惑之,便向崔婢红娘道其私衷。因红娘之助,崔张遂私相结合。后张弃莺别娶,莺亦他嫁。后人考其年事,以为张生即元稹托名叙其少年情事,莺莺亦实有其人。《全唐诗》收崔莺莺诗三首。
刘采春(生卒年不详) 歌妓,徘优周季南之妻。公元823—829年间,与浙东观察使元稹有交谊。《全唐诗》存诗六首。
崔护(生卒年不详) 字殷功,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公元796年登进士第,或卒于公元830—831年。
贾岛(779—843) 字浪仙,一作阆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岁曾为僧,后以诗文投谒韩愈,被赏识随之入长安。返俗应举,然终生未第。其诗以“苦吟”著名,曾有“推敲”故事流传。尝坐飞谤责授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西)主簿,世称贾长江。有《长江集》。
杨敬之(785?—846?) 字茂孝,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公元807年登进士第,与李贺、项斯等为忘年交。现存诗共约九首。
李贺(790—816) 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宗室后裔,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因与之争名者以举进士犯父讳“晋肃”为由,加以毁阻。终竟不第,而全力为诗。现存诗二百四十二首,有《昌谷集》。
许浑(791?—858?) 字用晦,郡望安陆(今属湖北),籍贯洛阳,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公元832年登进士第。有《丁卯集》。
张祜(792—854) 字承吉,郡望清河,籍贯南阳,晚年居丹阳。长年浪迹江湖,以处士终。有《张处士诗集》和影印《张承吉文集》。
皇甫松(生卒年不详) 字子奇,自称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皇甫湜(777?—835?)之子。
朱庆馀(797?—?) 名可久,越州人。公元826年登进士第,官秘书省校书郎。为张籍所器重并受其影响,人谓“得张水部诗旨”。有《朱庆馀诗集》。
崔郊(生卒年不详) 公元799年前后寓居襄州,公元806—820年间中秀才。《全唐诗》仅存诗一首。
薛逢(生卒年不详) 字陶臣,河东人。公元841年进士及第,官终秘书监。诗呈豪逸之态,尤工七律,亦擅法书。
陈陶(803?—879?) 字嵩伯,长江以北人。约于公元849年隐居于洪州,卒后,曹松、杜荀鹤等有诗哭之。有《陈嵩伯诗集》。
赵嘏(806—852?) 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阴)人。公元844年登进士第,曾为渭南尉,世称赵渭南。有《渭南诗集》。
李群玉(808?—862) 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有《李群玉诗集》。
香严闲禅师(生卒年不详) 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幼于洪州黄檗山出家,世称黄檗和尚。约于宣宗大中(847—859)年间卒于山,赐谥断际禅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均有传。
李忱(810—859) 即唐宣宗,宪宗第十三子。初名怡,即位时改为忱。公元846年即位,在位十三年,卒谥文献。李忱喜爱文学,常与学士辈唱和。现存诗共约九首。
温庭筠(812—870)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累举不第,仅任国子助教等微职。诗与李商隐齐名,号为“温李”。现存诗近三百三十首,有《温庭筠诗集》。
刘驾(822?—?) 字司南,江东(芜湖、南京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人。公元852年登进士第,官至国子博士。
薛媛(生卒年不详) 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之妻,善书画,工诗文。公元860—874年前在世。《全唐诗》仅存诗一首。
黄巢(?—884) 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人。屡举进士不第,公元875年起义响应王仙芝义军,后被推为王,号“冲天大将军”,即帝位后国号大齐。兵败被其甥所杀。
曹松(848?—?) 字梦征,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公元901年登进士第时已七十多岁,与其他四人同为“五老榜”。
马戴(生卒年不详) 字虞臣,曲阳(今属江苏)人。公元844年登进士第,官终太学博士,曾与姚合、贾岛等唱和。其诗被称为深得五律之三昧。有《马戴集》。
王驾(851?—?) 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人。公元890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员外郎,与司空图、郑谷为诗友。《全唐诗》存诗六首。
陈玉兰(生卒年不详) 《全唐诗》说她是王驾妻,存《寄夫》诗一首。王驾约生于公元851年,陈之年代当与之相近。然而《才调集》等多种早期唐诗选本,皆以《寄夫》诗为王驾所作,题作《古意》。约明末《名媛诗归》始收为陈玉兰诗,当系误记。陈玉兰其人亦不见唐宋时记载,作《寄夫》说当出后人伪托。
崔珏(生卒年不详) 字梦之,郡望清河人。宣宗大中年间进士,以赋鸳鸯著称,时号崔鸳鸯。现存诗十五首。
刘沧(生卒年不详) 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北)人。公元854年进士及第时已皓首。其人体貌魁梧,尚气节,论古今之事,令人终日不厌。
吴融(?—903) 字子华,越州山阴人。公元889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承旨学士。今存《唐英歌诗》三卷。
胡曾(生卒年不详) 长沙人。咸通(860—874)中登进士第,善咏史,且能使人为之“奋飞”(辛文房语)。
罗隐(833—910) 本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余杭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举进士十余年不第,后依镇海节度使钱临。有《罗隐集》。
聂夷中(837—884?) 字坦之,河东人。公元871年登进士第,后补华阴县尉。其诗多讽喻,体多五言古诗。
高蟾(生卒年不详) 郡望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人。公元876年登进士第,官至御史中丞。后人对其诗褒贬不一。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 字仲明(一作中明),京兆人。累举不第,公元882年特赐进士及第。躁于仕进,交游中贵,为“芳林十哲”之一。现存诗三十六首,悉为七言。
崔涂(生卒年不详) 字礼山,江南人。公元888年登进士第,终年羁旅,其诗“多离怨之作”。
韦庄(836?—910) 字端己,谥文靖,后人因称韦端己、韦文靖。京兆杜陵人,晚年居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遗址,后人又称韦浣花。公元894年进士及第,曾为西蜀王建掌书记,以劝其称帝拜相。有《韦庄集》。韦庄所编《又玄集》,为现存唐人选唐诗的重要选本。
韩偓(841?—923) 京兆万年人。字致尧,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父韩瞻与李商隐连襟。作为姨夫的李商隐,在一首追吟韩冬郎即席写给他的送别诗中,有“十岁裁诗走马成”“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句,可见韩偓是一位颖悟早慧的才子。但是,年近五十岁方登进士第。历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为昭宗所倚重。韩偓集以其号称作《玉山樵人集》,又因曾任翰林学士亦称为《韩内翰别集》。韩偓诗多有政治寓意,被称为唐末实录,诗史殿军。《全唐诗》收韩偓诗四卷,末一卷是《香奁集》。此集对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颇有影响。
杜荀鹤(846—904)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公元891年登进士第,其诗自成一体,人称“杜荀鹤体”。有《唐风集》。
鱼玄机(844?—871) 字幼微,一字蕙兰,长安人。十五岁被李亿纳为妾,以李妻不相容,出家为女道士,后因戕杀侍婢被处死。平生多与文士酬唱交往,与温庭筠关系尤密。有《鱼玄机集》,现存诗四十八首。
章碣(生卒年不详) 钱塘人。乾符(875—879)年间进士及第,后流落江湖不知所终。现存诗二十六首。
郑谷(851?—910?)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因以《鹧鸪》诗闻名,时称郑鹧鸪。公元887年进士及第,历任右拾遗、右补阙等。其自编歌诗名《云台集》,又称《郑守愚文集》。诗僧齐己称郑谷为“一字师”。
齐己(864—937?) 俗姓胡,名得生,今湖南长沙人。幼孤,七岁牧牛。性聪颖,多才艺,工诗书,能琴棋,尝与贯休、孙光宪等人唱和。诗多登临之作、唱和赠别之篇,为时人所重。《全唐诗》存诗十卷,《全唐诗续拾》补诗三首及断句、联句共五则。
卢汝弼(?—921) 字子谐,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后徙为蒲州人。卢纶之孙,景福(892—893)中登进士第,后依李克用,累迁户部侍郎。现存诗八首。
牛希济(872?—?) 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峤侄。丧乱中流寓于蜀,仕前蜀为起居郎,后主王衍时累官御史中丞等。以诗词擅名,尤工词。有辑本《牛中丞词》,凡十四首,仅存诗一首。
毛文锡(生卒年不详) 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南)人,年十四登进士第,官拜司徒。前蜀亡后曾随后主归后唐,又入蜀事后蜀主孟昶,以词为蜀主所赏识。
李珣(881之后—?) 字德润,梓州(今四川三台)人,其祖先为波斯人。未曾做官,被称为李秀才。有诗名,所吟往往动人,且精通医理。以词著称。
杨溥(901—938) 庐州合肥人。公元920年即五代吴王位,在位十七年。禅位后徙居润州丹阳宫,随即遇害。存诗一首,为移居润州途中作。《全唐诗》归于李煜名下,实误。
冯延巳(903—960) 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中主李璟时,官至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阳春集》,录词一百一十九首,其中杂有他人词。《全唐诗》存词七十八首,诗一首。
孟宾于(生卒年不详) 字国仪,自号群玉峰叟,连州(今属广东)人。公元944年登进士第,官至水部郎中,分司南都。南唐亡便辞归故里,不久卒。现存诗九首。
花蕊夫人(生卒年不详) 或与孟昶之生卒年(919—965)差近。据赵翼《陔余丛考》所载,此花蕊夫人当为后蜀主孟昶妃,一说姓徐,一说姓费。青城(今四川灌县)人,能文。蜀亡入宋宫,为太祖所宠,口诵国亡诗。
李璟(916—961) 初名景通,改名瑶,后名璟,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继其父李昪为南唐主,在位十九年。庙号元宗,世称中主或嗣主。文化素养甚高,史书称其音容娴雅,眉目若画。好读书,多才艺,十岁能赋新竹诗。李璟现存词四首曰《应天长》《望远行》《摊破浣溪沙》(二首)。后人把他和其子李煜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李煜(937—978) 字重光,徐州人,南唐中主第六子。公元961年继位,世称李后主。公元975年,国亡为宋所俘,三年后被毒死。现存诗十八首,词三十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