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1]。

若待上林花似锦[2],出门具是看花人[3]。

[注释]

[1]绿柳句:指早春时初生的柳芽,犹如人之睡眼半开。

[2]上林:原为秦时旧苑,汉武帝时大大扩建。苑中养禽兽,供帝王游猎。故址在今西安以西,此处以汉喻唐。

[3]看花人:这里当喻指进士及第者。

[点评]

穆宗长庆元年(821),杨巨源任国子司业,这首诗当作于此后至其退归乡里之前的二三年间。

了解了上述背景,对全面理解此诗大有好处。因为诗中所写眼前长安的早春景色也好,或是拟想盛春时节繁花似锦、熙来攘往的热闹景象也好,都仅仅是表象,人们看重的是它的深层寓意。

据说儒商们很理解此诗,他们尤为激赏其中的“早”“新”二字,从而引申为商战必须争先才能得胜。也就是说,他们入木三分地看出了,此诗通篇用比喻:把“新春”的初生之柳看成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在其尚未成材之际加以培育和援引,不要等到他们功成名就了再去凑热闹。第四句“看花人”的出典,说明这一理解并非牵强——

略晚于孟郊的杨巨源,是以孟诗的“一日看尽长安花”为典的。自从孟郊的这首诗问世后,人们便把新及第的进士称作“看花人”。后人还记录了发生在当时的这样一个故事:施肩吾与赵嘏同年及第而不睦,赵旧失一目,以假珠代其睛。故施嘲之曰:“二十九人同及第,五十七只眼看花。”虽然这是一出恶作剧,但却说明那时的确把新进士称为“看花人”。由此看来,将此诗之旨理解为讽喻统治者应尽早发现和扶植人才,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那种把此诗的理趣解释为——创作应开风气之先,似乎也可以说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