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1 / 1)

时牧欲赴官归京[1]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2]。

九华山路云遮寺[3],青弋江村柳拂桥[4]。

君意如鸿高的的[5],我心悬旆正摇摇[6]。

同来不得同归去[7],故国逢春一寂寥[8]。

[注释]

[1]裴坦:字知进,河东(今山西太原)人。及进士第,入宣州观察使府为幕吏,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历楚州刺史。为职方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官,唐节度、观察使府的属官。舒州,今安徽舒城。

[2]骄:马健壮的样子。

[3]九华山:在安徽青阳县西南。

[4]青弋江:在安徽境内。源出石埭县之舒溪,东北流经泾县汇泾水为赏溪。又东北受幙溪、琴溪诸水,始为青弋江。经宣城及南陵、方山诸县,西北流至芜湖入长江。裴坦由宣州往舒州须经九华山、青弋江。

[5]的的:明白,昭著。

[6]摇摇:心神不安。

[7]同来句:谓自己与裴坦同入宣州幕府,而现在自己返归长安,裴坦仍在宣城。

[8]故国句:设想以后不见裴坦之寂寥。故国,谓杜牧故乡长安。寂寥,寂寞。

[点评]

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初春,时杜牧迁左补阙,将离宣城赴官入京。杜牧在宣州,与裴坦是同僚,裴亦为判官。开成四年(839)春,裴坦赴舒州办公务,杜牧欲赴京尚未行,故先作诗送之。诗的上半写景,下半抒情。景突出其明丽,情偏重于感伤,实以丽景反衬惆怅。从写景方面说,作者紧扣初春的特点,把日光、泥土、残雪、行人、芳草、马蹄、山路、寺庙、云霞、江村、杨柳有机地搭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而惜别之意,自在其中。从抒情方面说,前三联分述,一句写行人,一句写送行人,一个开朗乐观,一个怅惘迷茫,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二句直抒感叹,表现寂寥的情绪。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赞其“格调既高,语皆隽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