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是个天崩地坼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从黄土高坡上杀下来的闯王李自成,率领着被朝廷称作是“流寇”、“逆贼”的农民军,彻底占领了大明朝的京师北京。也就是在这天夜里,崇祯皇帝在煤山寿皇亭(今北京景山东部)自缢身亡。从此,甲申三月十九日就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不仅标志着大明帝国的崩溃,而且也预示着异族即将入主中原的开始。
后人已不太清楚崇祯帝自杀前后的详细情况,现有的记载也不尽相同,甚至是矛盾百出。据说崇祯帝在三月十八日就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便匆匆安排后事。在这天晚上,崇祯帝在乾清官最后召见周皇后和宠爱的袁妃,痛饮数杯之后,崇祯决定把太子及永王、定王分送外戚周、田二氏,由他们设法保护外逃活命。安排妥当之后,崇祯帝对周皇后长叹一声道:
“大事去矣!”
话音刚落,便已是泪流满面。皇后、袁妃也是掩面而泣,环立周围的宫女更是哭声一片。崇祯帝只得挥挥手,命宫女们赶快出宫逃命,自寻活路。这时,周皇后抬起泪眼,无限哀怨地对崇祯说道:
“妾侍候陛下十八年,陛下从来听不进我一句劝,以至弄到今天这样的局面!”
说完,周皇后便搂抱着太子和永、定二王,放声痛哭。之后,又是千叮万嘱,依依不舍地把他们送走。
生离死别之后,各寻归宿。周皇后回到她的坤宁宫,上吊自杀,干脆利落。崇祯皇帝见状连声称好。袁妃也回西宫,在崇祯帝的逼迫之下,上吊自杀,不料绳子一断,竟未能一次成功。皇帝只得上去连砍三剑,助她上路。十五岁的长平公主,也被崇祯召来。公主大概已预感到了厄运难逃,大声哀号。崇祯帝只说了句“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呢”,便以左袖掩面,右手挥剑砍向公主,没想到公主在情急之下,本能地以左臂挡剑,结果被砍落左臂,昏死倒地。崇祯见此惨状,再也不忍痛下杀手,便又召集平时宠爱的妃嫔,亲手一一砍杀。
此时的崇祯帝似乎已处于半疯狂的状态之中。他清理后宫之后,竟亲自换上快靴,手提三眼铳,率领几十位持斧拎刀的太监们,骑马在内城中东奔西突,不知是要出城去击杀敌寇,还是想突围逃命,结果是到处碰壁,到天亮时只得灰溜溜地退回宫中。
后人已无法知道崇祯帝是如何度过这最后几个时辰的。据说到了此日的深夜,他还曾亲自跑到前殿,去击钟召集百官,大概是希望能有几位忠臣,来为他殉节,没想到竟无一人赶来,令他大失所望。无奈之中,崇祯帝只得遣散了身边最后几位随从,与太监王承恩携手走入后花园,登上了万寿山。这万寿山俗称煤山(今称之为景山),上有一个新建的寿皇亭,俗称红阁。这红阁原是崇祯为操练内军(由太监组成)而新建的,不料此时竟派上了用场。他在阁中逡巡良久后,便向他宠爱的太监王承恩提出了一个疑问:
“我待大臣向来不薄,今天至此,为什么竟无一人能像前朝靖难时的程济那样追随我而去呢?!”
大概是王承恩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他又为这些文武大臣开脱道:“料想是这些人不知道,所以不能迅速赶来!”
随后,崇祯帝便在红阁边上的海棠树下,上吊自杀。王承恩也随即步其后尘,追随而去。君臣两人,就这样面对面吊在树上,在景山的夜风中,随风摇曳。
三天后,李自成的人马终于发现了他的遗体。他的死状十分惨烈:长发覆面,光着左脚,衣衫凌乱。据说他在衣服上留下了血书遗诏:
“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
也有人说,遗诏中还有“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杀尽百官、无杀百姓”之类的激愤之辞。
后人大概永远无法弄清上述的记载是否属实,但绝大多数人却宁愿相信这些记载是真实的,因为根据崇祯帝生前的所作所为,上述的内容是完全有可能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亡国之君能像崇祯皇帝那样,博得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同情。这倒不是因为他死状惨烈,也不是因为他死后被降格安葬,与周皇后一起被草草塞入昌平县的田贵妃墓中(后称思陵),而是因为他生前的所作所为,确实不像是一位亡国之君。正像他生前多次哀叹的那样:“我不是亡国之君,为什么会遇上这么多亡国之事?!”
崇祯帝至死也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他也无法弄明白这个问题。大明朝的江山虽然在他手中丢失,但应该承担责任的又何止他一个人呢?!他自称无颜去见他的列祖列宗,而他的列祖列宗又何尝有脸见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