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儿科(1)
夜啼
初生婴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故称夜啼。
【方名与主治】独味丹参散,主治小儿夜啼。
【组成与用法】丹参适量,晒干,切碎,研粉,瓶装备用。6个月以下3~6克;6个月以上6~9克;冲水服,每日3次,直至痊愈为止。
【方解】本病主要见于初生婴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常因孕妇脾气急躁,或平素恣食香燥之物,火伏热郁,内踞心经,胎儿在母腹中感受已偏,出生后又吮母乳,内有蕴热,心火上炎,则心神不安,故见躁烦啼哭。丹参其味苦性寒,入心、心包、肝经,具有养血凉血,补心定志之功,故治本病有效。
【注意事项】属于腹寒疼痛啼哭者不可用本法。
【典型病例】郭某,男,3个月。出生后一直夜间哭啼,曾行中西医多方治疗未效,查体及各项化验及X线胸片检查均无阳性发现。即给予丹参散,每次6克,每日3次,连用3天,哭啼消除,夜眠安宁。(处方来源:贵州省纳雍县医院儿科杨翔兰)
百日咳
百日咳又称鹭鸶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百日咳嗜血杆菌所引起。初起类似外感,继而出现阵发性痉咳,咳后有特殊的吸气吼声,即鸡鸣样回声。后期痉咳减缓,病始恢复。
方一
【方名与主治】鹭鸶糖浆,主治百日咳,亦称“鹭鸶咳”
【组成与用法】生麻黄、杏仁各20克,生石膏60克,炙蜈蚣5克,干蚱蜢(或僵蚕代),生甘草各10克。上药加水500毫升,煎取汁300毫升,再在药渣中加水300毫升,煎取汁200毫升,二药汁混合后过滤取汁,煎沸后加白糖100克即成糖浆。1~4岁,每次5毫升;5~8岁,每次10毫升;9~12岁,每次15毫升;12岁以上,每次20毫升。每日均服4次。
【方解】百日咳以阵发性痉咳,咳后带哮鸣,顽固难愈为特点。中医学又谓“鹭鸶咳”“顿咳”“天哮咳”。本病多因痰热素盛、复感风寒、痰热与客邪互结,阻于肺络,肺失清肃,故作顿咳;又因痰热阻于胸膈,升降失调,故咳甚呕逆。治宜宣肺散寒,清热化痰,平喘止咳。本方中麻黄生用辛散作用较强,功在宣肺平喘,散寒解表;杏仁味苦性温,入肺、大肠经,有降气、止咳、宣肺之功。现代药理证明,苦杏仁苷经酶水解后产生氢氰酸,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生石膏有清热泻火之效,与麻黄、杏仁等相配,清泻肺热,宣肺止咳之效更好;蜈蚣为祛风镇痉,解毒之品,不仅有抗惊厥的作用,又可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并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干蚱蜢有息风解痉,疏散风热,化痰散结的功用;生甘草清热泻火,润肺祛痰。六味合用,相得益彰。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食辛辣、腥味易发之物。
【典型病例】严某,女,7岁。患儿阵发性剧咳已10余天,咳如鸡鸣,涕泪俱下,痰中带血,眼结膜充血,伴恶心呕吐。曾经当地医院诊为百日咳,用链霉素等治疗无效,而求治于余。即投鹭鸶糖浆,每日4次,每次10毫升,连服5天,病果顿挫,再服上药3天,即告痊愈。(处方来源:杭州顾处真等)
方二
【方名与主治】镇痉止嗽散,主治百日咳,亦称“鹭鸶咳”。
【组成与用法】炙僵蚕、甜葶苈子各10克,皂荚(刮去皮醋炙)6克,全蝎、蜈蚣各5克,蝉蜕9克、干地龙、天竺黄各15克,牛黄米(即牛苦胆浸泡谷米),阴干入药25克。上药烘干研极细末,高压蒸至半小时,包装备用。1岁以下每次0.5克,2岁以下1克,3岁以下1.5克,3岁以上2克,每日3次,开水或喂奶时冲服,15天为1个疗程。
【方解】百日咳因其易传染流行,故有“疫咳”“天哮咳”之谓。中医学认为,风邪疫疠之气由鼻孔入肺,蕴伏肺系,肺气不宜,酿液成痰,痰阻气道,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痉咳”。故以祛风止痉,清肺涤痰为治则。方中甜葶苈子、皂荚开泻肺气,宣壅涤痰;全蝎、蜈蚣,僵蚕、地龙、蝉蜕祛风解痉,镇咳平喘;天竺黄、牛黄米豁痰开窍,清热解毒。诸药配伍,共奏祛风解痉,清肺涤痰,镇咳平喘之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及辛辣热物。因本方中清热药物为祛风涤痰之峻药,而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故在治疗过程中,须中病即止,勿过剂量。对体弱患儿若须应用,可适当兼服补剂,以倍其效。若并发肺部感染者,应根据病情住院给予吸氧,雾化吸入,补液及补钙、镁、钾、纳等综合治疗。
【典型病例】李某,男,2岁。于5天前开始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经用抗生素、解热、止咳药治疗后热退,但咳嗽不止。近1周来咳嗽加剧,阵咳频频,眼泡浮肿,每当咳时面赤握拳,伸颈屈背,张口吐舌,涕泪交迸,喉中痰鸣,呕吐痰涎。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化验:白细胞17.6×109/L,中性粒细胞0.40,淋巴细胞0.60,西医诊断为百日咳(痉咳期)。给予镇痉止嗽散3日量,每次1.5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第4天复诊,痉咳大减,目肿消退,咳时涕泪、痰涎减少,再用药3日后,诸证悉除,血检白细胞正常,随访半个月,未见复发。(处方来源:甘肃省庆阳地区人民医院儿科王军仓)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以阵发性的哮喘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本病在春、秋两季的发病率较高,常反复发作,气候骤变多为发作的诱因。
【方名与主治】止咳定喘煎,主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性支气管炎。
【组成与用法】石菖蒲1克,僵蚕3克,杏仁、牛蒡子、鱼腥草各15克,马勃、甘草各5克,赤芍10克。上药混合加水煎成汤剂,过滤去渣,待用。每日1剂,分2次口服。
【辨证加减】热重酌加紫花地丁、半枝莲、大青叶、连翘、金银花;营分郁滞者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气虚者加党参、远志、陈皮;痰多加冬瓜子、橘红。
【方解】小儿**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属中医学哮喘之范畴,咳喘是咳嗽、喘息并发的一个证候。咳喘有实虚之分,《临证指南医案·喘》指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二脏主司呼吸摄纳的功能失常,为本证病机的重点所在。实喘为邪气壅肺,虚喘为精气内虚,前者治以祛邪为主,后者治宜培补为主。笔者辨实证咳喘又分在气在营。气分郁滞者其舌淡红或鲜红,治以辛透法;营分郁滞者其舌暗红或紫,治以辛温法。自拟止咳定喘煎。方中石菖蒲性味辛温,具有芳香化湿,开窍宁神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有解除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僵蚕性味寒辛平,为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药,两药配合应用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平喘作用较好;北杏仁宣肺止咳平喘;牛蒡子、马勃疏风清肺利咽;赤芍清热凉血祛痰;鱼腥草善清肺热,解毒散痈。全方配伍,共奏宣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效。
【注意事项】此方用量成人有效,对儿童无过及之虑。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腥类之物。
【典型病例】沈某,男,6岁。平素易感冒,发则咳嗽、气喘、喉间痰鸣,西医诊断为:“**性支气管炎”。诊见咳喘、舌红,脉细滑。双肺呼吸音粗糙,右肺可闻中等水泡音。证属风热犯肺,肺失肃降。治以宣肺清热,止咳平喘。予以止咳平喘煎去鱼腥草,加连翘10克。水煎服,3剂。复诊诉服此方后症大减,喘已止。间有咳嗽,舌淡红,脉细滑,改用沙参、麦冬各5克,麦芽15克,生扁豆、党参、冬桑叶、枇杷叶、茯苓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3剂,药后症消病愈。(处方来源:牛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李庆明)
泄泻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
方一
【方名与主治】敷脐散,主治婴幼儿腹泻,亦称泄泻。
【组成与用法】白芷、川花椒、酸石榴皮各10克,细辛5克,上药共晒干焙焦研细粉末,装瓶封盖备用。先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干净脐窝,用32开火纸或信纸1张敷盖腹部,中间挖一小孔,露出脐窝,再将药粉纳入脐窝,滴3~5滴黄酒,或用黄酒调和药粉或糊状,填平脐窝,然后用点燃的艾条灸脐,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
【方解】小儿脾胃虚弱,无论内伤乳食,或受外邪或脾胃虚寒等,均易引起泄泻。本方中白芷、川花椒、酸石榴皮、细辛皆为辛温之药,并均含有挥发油,能温经通络,健脾和肠;脐为神阙穴位所在,是任脉在腹部之要穴,气通十二经脉,与胃肠近依邻,药物作用胃肠必先承受之。小儿脐部皮肤细薄柔嫩,用辛温芳香气味俱佳之品敷脐,又有黄酒引药入经,再加艾灸热气内注,推动药力向内散透,使药物更易吸收直达病所。对神阙穴之化学与物理性刺激,调节机体之阴阳平衡,达到促进和改善胃肠的血液循环,刺激胃肠道消化液之分泌和促进对水分的吸收、泄泻痊愈之目的。
【注意事项】治疗要待患儿熟睡时进行,温度以患儿舒适不灼醒为宜。治疗期间适当控制饮食,除脱水较重者给予口服盐糖各半水或静脉补液外,一律停用其他中西药物。
【典型病例】郑某,男,8个月。2个月来大便黄稀水样,时常见蛋花样或奶样,无脓血,每日6~12次,重时大便次数日达18次。大便化验有不消化食物和脂肪球,诊为消化不良。给用敷脐散治疗,2次后即显效,大便次数减少,应用6次后大便成形,每日1~2次,纳增。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体重增加3000克。(处方来源:山东省平度市中医院孙守江)
方二
【方名与主治】腹泻验汤,主治婴儿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