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人言难防”。即使是在组织或团体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闲话。虽然其中大多是谣言,有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举例来说,有这样一段评价他人的闲话:
“在客户A公司晋升部长的B好像是个特别严厉的人。听说对方只要稍稍有失礼仪,他就会当场站起来打断对方的讲话,怒斥说‘重来’,然后把人家赶回去。”
尽管有些夸大其词,但是如果遇到以严厉出名的部长,光是与其简单地对话就会让人十分紧张。那些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和言语所左右的人更是如此,他们可能早已在心里描绘了一个严厉、可怕的部长形象,然后整个人会被吓得直哆嗦。
当必须和那位部长当面沟通时,那些人可能会紧张得连话都不会说了。
“无论如何,绝对不能有失礼之处。如果一开始就被他挑出毛病,应该会被批斗很久吧,不知道能不能顺利摆脱他。总感觉会出什么岔子……哎呀,怎么开始胃疼了!”
如此一来,真正谈话时的情景应该不难想象吧。在见面之前,他们就已经是“被蛇盯上的青蛙”了,我甚至怀疑他们连正常打招呼可能都做不到。整个人始终保持“僵硬”,主导权彻底被对方抢走,自己没能提出任何主张和意见,谈话就此草草收尾。即便出现这种结果,也完全不令人意外。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既然会出现这种谣言,应该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也许,事实只是那位部长朝一位他看不下去的非常没有礼貌的人大喝了一声。
那也有可能是那位部长唯一一次震怒。结果,这个小插曲不胫而走,在员工之间迅速传开,最后甚至使他被贴上“怒目金刚”的标签。谣言被传成这个样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或者说,谣言就是这样,能让“一”发酵成“十”,甚至“一百”。
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谣言,最佳选择是把它当作耳旁风。如果你是对谣言非常介意的人,就要学会将谣言“打折扣”,只听取“十分”或“一百分”中的“一分”。
如果想知道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亲自与对方接触,自己去感受,才是最可靠的。换句话说,你对某个人的感觉就是那个人在你心中最真实的样子。说得不好听一点,那些谣言只是用缺乏依据的信息所美化的“先见之明”,而这种“先见之明”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失去敏锐的洞察力。
请一定不要忘记将谣言“打折扣”,只听取“十分”或“一百分”中的“一分”。
另外,在公司里,你也可能会成为谣言中的主角。
“她看起来好像做事很认真,不过私生活貌似相当‘丰富’。听说,夜不归宿对她而言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即便是子虚乌有的事,也有可能被议论得像模像样。听到这种谣言估计很难冷静吧。但是,正所谓“谣言难过月,过月无人传”,谣言的有效期其实并不长。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需一如既往,请一定做到这一点。如果直接找谣言的始作俑者争论,抑或奉承、巴结,表现得低三下四、卑躬屈膝,都只会火上浇油。
不管是遇到了谣言的始作俑者,还是那些在旁边煽风点火的人,你只要和往常一样,打个招呼、说声“早上好”就可以了。哪怕是需要鼓舞自己才能做到,也请一定这样去做。打破谣言的最有效的办法,正是置若罔闻、毫不在意的态度。
只要你能保持这种不为所动的态度,姑且不说谣言会不会撑过一个月,其有效期肯定会大幅缩短。
用“一如既往”的行动击退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