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以后过剩产能没法消化,大家只能自己顾自己。西方几个主要工业国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来应对萧条。
英国采取的是竖起贸易壁垒,在自己的殖民地搞起了内循环。美国同样竖起了贸易壁垒,开始对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德国这种出口导向型国家彻底完蛋了,只能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大萧条之前的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争结束就已经欠了一屁股债。虽然工厂设施没有遭到破坏,但是因为国家太穷,买原料的钱都没有,工厂也就无法开工。工厂没法开工,也就不可能给工人发工资。工人手里没钱,也就买不起东西没法消费。生产、消费和再生产的经济链条就带动不起来,整个国家经济也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这时候美国人来了,美国人在“一战”时期通过出口物资赚到了大量的利润。虽然手握大量资本,却因为贫富分化和产能过剩问题,导致内部有效需求不足,没办法把这些资本投出去赚钱。现在德国那边对资金有需求,可以说双方一拍即合,于是美国人通过贷款的方式投资了德国。
德国政府拿到贷款以后,有钱买原料了。工厂可以重新开工,工人也能拿到工资了。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出口到英美这些国家,少部分留在国内消费,经济重新运转起来。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维持当时德国经济运转的,是大量廉价商品出口到海外创汇带回的利润。因为“一战”之后德国普通人实在太穷,开始的时候根本买不起这些工业品。
1929年突如其来的大萧条,打破了之前的循环。美国那边不但因为老百姓破产购买力没了,还竖起了贸易壁垒,开始征收高额关税。英国人也搞起了殖民地内部的经济内循环。德国人的东西卖不出去,经济自然陷入了崩溃,老百姓开始大规模失业,整个社会也开始陷入困境。这时候希特勒想出了办法,就是让国内的过剩产能转型生产军工产品。首先是扩大军队,以大量征兵让年轻人入伍的方式来降低失业率。扩军在当时也不奇怪,所有国家都在扩军。不过多了这么多兵员,自然需要更多的军备。之后希特勒通过国家大量发行国债借贷,让军队拿这些钱向企业订货,生产军备产品,这样德国国内的过剩产能就利用起来了。
然而一大堆军备怎么消耗和变现就成了大难题。这些东西既不能给普通人吃和用,也不能卖给别人维持国家经济运转,更不能给资本家还债。借债买来的军备如果不打仗,就是一堆完全没法消耗的废铁。因为扩军吸收就业总有饱和的一天,借来的债务也总有要还的那一天。这时候为避免国家破产,对外发动战争消耗军备就成了必然。
德国想到消灭过剩产能的办法,是靠借债扩军和制造军备产品创造就业。作为大萧条的始作俑者,美国则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因为美国和德国最大的不同,是德国穷,美国则在一战中攫取了巨额的利润。虽然国内财富分布不均,贫富差距很大,但整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还是很健康的,有挪腾的余地。
美国先是开始出手大规模拆分垄断巨头,降低贫富分化,开始搞自我革命。被拆分掉的垄断企业里,最典型的就是洛克菲勒旗下的垄断企业标准石油。这家公司被罗斯福出手拆分,变成了几个公司。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最恨的人也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上帝啊,我们纳税人真是瞎了眼,竟然把这么一个混混送进了白宫。”以前我总说未来大家会看到下次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会出手拆分垄断互联网巨头。这个道理其实和当年罗斯福拆分标准石油一个道理,不过是历史重现罢了。
后续因为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康美国人通过政府借钱发展基建和转移支付的方式,吸收过剩产能和扩大就业。与此同时,罗斯福新政还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对富人收重税调整收入结构。通过以工代赈等各种转移支付方式,降低贫富分化程度,给底层注入购买力。当时罗斯福对富人们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拿掉的是你们身上的一块肉,为的是不让外面穷人要你们的命。”
罗斯福新政本身并没有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只是通过凯恩斯主义,不断做转移支付缓解矛盾,把问题往后拖。后面德国、日本这些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熬不住只能发动“二战”。
之前大量的全球过剩产能在战争中被摧毁,然而战争带来的物资需求无比庞大。海量订单和利润不断从欧洲和东亚战场涌入美国,之前全球过剩的产能一下子不过剩了。
美国人当时能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厉害的资产负债表,可以耗得起。“一战”之后,世界上大多数财富都通过战争订单的方式,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美国才能通过转移支付拖时间。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拖延。拖到别人顶不住发动战争,全球部分产能因为战争被摧毁,生产过剩的问题就解决了。
大萧条期间美国的成功经验,使得凯恩斯主义被确立为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人们希望的是通过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实现改革,来维系原有的经济模式。毕竟对既得利益者来说,推倒重来是对他们最不利的选择,大洗牌会导致他们丧失原有的优势地位。他们允许在现有的基础上,为保持自身领先地位做出适当的让步和改革,但绝对不愿意看到推倒重来这种事情发生。
历史问题一直在不断积累,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这也造成了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底层负担越来越重,富人利益越来越多。最终的结果是,遇到危机就靠量化宽松政策拖延。按照凯恩斯的思路,央行在危机中不断推出各种货币宽松政策,试图拉动社会总需求回升。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次次把金融危机的代价分摊到每个个体。然而每次在泡沫阶段获得高额收益的富人群体,并没有在危机中承担义务。最终的结果是底层群体成为受害者,而且在货币政策的马太效应下,贫富差距日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