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吴子使札来聘(1 / 1)

《公羊传》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幼子。在众兄弟之中,季札年纪最小,但非常贤明,季札的兄长谒、余祭、夷昧依次做国君,想把王位传给季札。季札不愿违背君位继承传统。后来僚做了吴王,阖闾不服气,派专诸刺杀了僚。流亡在外的季札听说这件事后,指责阖闾不仁不义,并且终生再未踏进吴国一步。本文表现了季札的仁义之心。

“吴子使札来聘a。”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b。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c,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

僚者d,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e:“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f,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

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g,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注释

a吴子:指吴国国君余祭。“子”是低于公、侯、伯的爵位。当时中原国家认为吴国是蛮夷,不承认吴国有国君,因此《公羊传》认为《春秋》以“吴子”称余祭已经是对吴国的尊重了。b贤:赞许。季子:季札,吴王寿梦的幼子。c迮(z é):仓促。d僚:吴王僚,寿梦的庶子,一说是夷昧之子。e阖庐:即“阖闾”,名光,吴王谒之子,一说是夷昧之子。f延陵:吴邑名,在今江苏常州境内。g不名:不直接称名。

译文

《春秋》记载:“吴国国君派季札来鲁国访问。”

《春秋》原本认为吴国没有所谓的国君,没有所谓的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这是为了赞美季子。为什么要赞美季子?是因为他把君位让给了兄长。他让君位给兄长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谒、余祭、夷昧,与季子是同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纪最小但很有才干,兄长们都喜欢他,都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传给季子,季子仍然不会接受。请大家不要传位于子,而是传位于弟,弟兄依次为君,最后再把君位交给季子。”大家都说:“好的。”所以这几个做国君的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吃饭时,一定祷告说:“上天如果还要让吴国继续存在下去,就请赶快把灾难降到我身上!”所以谒死之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夷昧继位;夷昧死后,国君之位就应当轮到季子了。当时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庶子中年纪最大的,即位做了国君。季子出使而返,一回来就把僚当作国君看待。阖闾说:“先君之所以不把君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都是因为季子。如果遵从先君的遗命,那君位就应该传给季子;如果不遵从先君的遗命呢,那么就应该由我来做国君。僚凭什么当国君呢?”于是阖闾就派专诸刺杀了僚,打算把君位交给季子。季子不肯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接受你夺来的国家,这就变成了我与你合谋篡位;你杀了我兄长,我再把你杀掉,这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这样下去,一辈子也没有停止的时候。”于是离开吴国前往延陵,终生没有再回过吴国。所以君子把他不接受君位的行为当作义,把他不提倡自相残杀的举动看作仁。

赞美季子,那为什么就承认了吴国有国君,有大夫呢?这是因为既然承认季子做了臣子,那就应该有国君。“札”是谁?是吴国季子的名。《春秋》中对贤者不直书其名,这里为什么直书其名?这是因为认同夷狄,不能因为他们有一件事做得好就认为他们已经很完美了。季子,是被认为贤良的人,为什么还认为他不算完美呢?因为赞美人臣就要从为人臣的角度上去赞美他,赞美人子就要从为人子的角度上去赞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