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劝子为法师,言:“汝当勤研佛学,通因果之理,日后可以讲经安身立命。”其子遂遵父教,为成讲经师而先习骑马。因彼虑及自身无车舆可乘,倘受人之邀而为导师,必以马来迎。若桃尻而不能稳坐鞍上,落下马来,岂非大为可忧?佛事完毕后,主人或将敬酒酬谢,若不善饮酒,恐惹檀那[395]不快,如此又要练习早歌[396]。彼于此二艺兴趣盎然,学来渐入佳境,日日浸**其中,精益求精,遂致完全无暇学习讲经。流年似水,转眼已老!
何止这位法师如此,世间之人大多相类。年少时,诸业皆欲立身,盼有大成。或习艺能、或钻学问,为未来苦心谋划,踌躇满志。可惜年久日深,心生懈怠,牵缠于目前小事,虚度光阴。岁月蹉跎,终至老态龙钟而一事无成。未精一艺、未通一行,亦未如初时所谋划般立身。此时纵后悔不迭,青春已不复再有。己身则如下坡之轮,疾急衰老。
是以当深思熟虑一生所期望之大事中,孰轻孰重。首要大事一定,则其外之事一律舍弃,一心一意成就此事。一日之中、一时之中,亦有多事纷纭而来,当趋利避害,择有益之事为之,余皆舍弃不顾。首要大事须全身心投入,倘应舍不舍,优柔寡断,势必一事无成。
举例而言:弈棋者处处争先手,绝不贸然落子,以舍小取大为要义。舍三子取十子易,舍十子取十一子却难。虽所得仅多一子,心中亦愿。然舍子多达十子,不免痛惜,又不欲以此换取微子。此处不舍,乃思于彼处得之,孰料彼处仍不可得,遂全盘尽失。
某京都住民,因急事往东山,甫至,又感赴西山更有益,遂过门而不入,就地折返,急赴西山。其若能转念一想,既已来此,不如先谈妥此事,西山之事并未限时,可待归后再办,岂不更佳?一时之懈怠成一生之懈怠,当警惕也。
心有成就一事之思,便不必因舍弃他事而叹惋,亦不必因他人嘲讽而生羞耻。若无舍万事之代价,则难成一大事。法会中有某人云:“和歌中‘赭红之芒草’句,又有别样发音,渡边之圣僧曾于前辈处听闻。”适逢登莲法师在座,外间又降雨,法师闻雨声,道:“可有蓑笠?借来一用。贫僧即赴渡边圣僧处,详询‘赭红之芒草’事。”那人道:“何必心急?待雨歇再去不迟。”登莲法师道:“此言大谬!人命岂待雨歇?晴雨之间,贫僧可能死,圣僧亦可能死,届时向谁请教?”言罢急步而去,终得就教于圣僧。此轶闻实令人感动。《论语》云:“敏则有功。”[397]若能如登莲法师急求“赭红之芒草”般勤勉,则一大事因缘[398]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