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双王对西班牙的统治,虽然被后世赞誉有加,但至少有一点,是为人所诟病的。
西班牙的统一历程,跟欧洲其他国家都稍微有点差异。西班牙的统一伴随着民族解放战争,甚至是宗教圣战。在这一点上,伊比利亚半岛双雄,西班牙与葡萄牙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于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牙”,对于宗教有着非同一般的狂热。它们认为,整个伊比利亚能够从异教徒的黑暗之中最终走向光明,上帝的指引才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此基础上谈政治、经济、文化才更加合理,而不是反过来。
正因为如此,“两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在中世纪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兴起,文艺复兴如火如荼,甚至宗教战争也打得热闹非凡的时候,却并没有成为欧洲千年未有之大变革的主角。它们反其道而行之,设置了比其他国家更加严厉的宗教裁判所,比其他国家更加苛刻地对待异教徒,尤其是针对犹太人。它们甚至继续打着上帝的旗号,准备随时踏上未知的土地去宣扬圣战,让上帝的光芒照耀全人类。它们甚至准备从海路绕道去奥斯曼帝国的背后,联合东方君主东西夹击异教徒们。
葡萄牙与西班牙,在完成统一之后,它们似乎更像是欧洲这个大班级内的两个转学插班生,它们疯狂地想把多年之前落下的功课补回来。比如发动战争、给异教徒们传教,这些当年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在中世纪已经玩剩下的东西,“两牙”都小心翼翼地捡起来。它们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两牙”才是天选之民,否则摩尔人就不会全面退出欧洲大陆;它们有一种迫切的愿望,证明天选之民理论是正确的。
事实证明,它们的确赶上了好时光。
当时的欧洲,对于东方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狂热与猜测。
长期以来,欧洲人对于来自东方的香料、茶叶、瓷器、丝绸,都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尤其是香料,几乎是欧洲人生活中的必备品之一。在近现代蒸馏技术成熟,人造香水大行其道之前,香料是欧洲人的主流生活芳香剂。香料的种类有很多种,我们常见的花椒、八角、茴香、桂皮、黑椒等,这算是食用香料。食用香料对于欧洲人的生活意义非凡,因为古代欧洲不太适合农业发展,绝大部分土地都用来进行畜牧业,而老百姓的主食也是以肉食为主。肉食对于营养的补充显而易见,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容易腐烂。因此,食用香料就在欧洲老百姓的食物中被大量使用,用来掩盖肉类腐烂变馊产生的难闻味道。也就是说,变质都挡不住欧洲人对肉食的食用,但是要用食用香料的气味来掩盖一下。其次,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香料,比如麝香、檀香、龙涎香等。这类香料多半用来做香水或者香薰,为生活增添情趣。
就实际种类来讲,香料有很多很多种,有的欧洲可以自产,有的则没法自产,只能进口。
香料、茶叶、瓷器、丝绸等物品的进口之路,在中世纪末期之后,被奥斯曼突厥人挡住了,因此在商道不通的情况下,价格大幅上扬,很多都成为欧洲人家中的奢侈品。当然,在物以稀为贵的情况下,欧洲的黄金白银又都因为进口此类物品外流出去。于是,黄金白银的减少,又反过来导致了欧洲的通货紧缩。尤其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之后,商品经济提供的物质消耗越来越多,但流通中的货币黄金白银却越来越少,直接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这样一来开辟新航道,打开商品经济新窗口就成为一种社会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这些原本活在欧洲人想象中的东西,突然在欧洲中世纪末期变成了活生生的欲望。所有欲望的源头,是一本书所导致——《马可·波罗行纪》(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这部书描述中的中国、日本、印度,简直就是天堂一样的存在。遍地是黄金,到处是宝藏,无论是人造的城市宫殿还是自然的山川河流,都让当时的欧洲人听了眼红心热。
其实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马可·波罗的记载中有很多谬误之处,甚至他到底有没有到过中国,有没有亲眼见过他笔下呼之欲出的元代首都大都,都是个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本书不管真假,都极大地刺激了当时的欧洲人。
欧洲人看了《马可·波罗行记》,感到自惭形秽,感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愚蠢狭隘到了极点。
于是,从现实到梦境,无论哪一样,都推动着欧洲人对新航路的好奇心。
当然,当时的航海技术也在支撑着欧洲人的这份野心。
长期生活于地中海中心的意大利人,早早就出现了四大海上共和国,尤其是在中世纪威尼斯与热那亚两个海上霸权横行地中海。到中世纪末期的时候,意大利人的航海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地步。与航海技术相匹配的地球是球形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此时,意大利航海家中的翘楚——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也走入世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