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艮第传奇(1 / 1)

讲完伊比利亚半岛在中世纪的政治发展源流,也就有必要补充一下王室贵族脉络了。其实无论是最早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国,还是后来的纳瓦拉王国,阿拉贡王国以及卡斯蒂利亚王国,据传原本都是由流亡的西哥特贵族所建。只是,在后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贵族源流被其他支脉所取代。

首屈一指的需要提到的名字——勃艮第。

勃艮第这个名字在本文出现得相当早,最早在日耳曼大迁徙初期,勃艮第人就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之中。尤其是在阿提拉入寇罗马帝国期间,勃艮第人还曾经与“最后一个罗马人”埃蒂乌斯并肩战斗,最终在沙隆之战中大破匈人部队,为保卫苟延残喘的西罗马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不过,勃艮第人当时是以仆从军的身份参加的罗马抗匈联合阵线。

真正的第一个勃艮第政权,也是后来被欧洲历史学家们称为“勃艮第王国”(Kingdom of Burgundy)的这个组织,其实早在公元436年这一年,就被罗马帝国所灭。而且巧合的是,当年对“勃艮第王国”灭国的,就是后来享誉后世的埃蒂乌斯将军。而且更加巧合的是,当年埃蒂乌斯所指挥的灭掉勃艮第的部队,正是由罗马军团联合匈人帝国组成。

所以,就当时的形势来看,各大势力算来算去都是一笔糊涂账。最后的罗马人埃蒂乌斯只是残存的西罗马帝国的裱糊匠,他能够做的就是不断采取各种非常措施延续帝国的生命,在此基础上不惜拆东墙补西墙,也不惜翻云覆雨出尔反尔。

当时的勃艮第人,说白了无非就是一股比较大的日耳曼部落势力,而所谓的“勃艮第王国”这个名头,怎么看都像是闹着玩似的。后世欧洲人为了给祖先们增光添彩,王国的大帽子都是成批量往外派发的。不过,话虽然是这么说的,但这个略带网红性质的日耳曼部落,对后世历史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勃艮第人最早建制的地方,就在今天的莱茵河上游地区。因此,勃艮第这个名字,最早就跟这一地区扯上了关系。

既然莱茵河上游不让待,被埃蒂乌斯击溃后的残余勃艮第人,就继续向南,于公元443年左右,来到了今天法国东南,意大利西北的萨伏伊地区(Savoy)定居。这个重建后的部落,又被不屈不挠的欧洲历史学家们拿出来,重新命名为“勃艮第王国”,或者称之为勃艮第第二王国。

由苦寒之地(山地)的莱茵河上游,转战到了水草丰茂更加温暖的萨伏伊,也就是以里昂为中心的今天南法罗讷河流域。勃艮第人看上去输了一棵树,却赢回了整个森林。所以,虽然当时的勃艮第人跟着灭国仇人埃蒂乌斯一起参加了沙隆会战,但并不代表勃艮第人民没有气节。北上的那部分勃艮第人是为了麻痹罗马帝国,替勃艮第部落赚吆喝;而南下的那部分勃艮第人则是为了在罗马帝国肌体上捞实惠,帮勃艮第部落发大财。

只不过,勃艮第人的这点小算盘瞒得过罗马人,却瞒不过同为日耳曼蛮族出身的法兰克人。克洛维一世所建立的墨洛温王朝,后来于公元534年将勃艮第人的这个政权消灭,统一到了法兰克王国之中。

只不过,法兰克王国在墨洛温王朝后期分分合合,由于继承权问题没有成文的规定能够约定俗称,通常都是统一的老王一死,一群王子四分五裂。因此这个时期,在墨洛温王朝内部,又出现了一个法兰克王国内部的国中之国勃艮第王国。这个“勃艮第王国”不仅包括了之前勃艮第人的地盘,还囊括了法国最南端的普罗旺斯地区。其实到了此时,勃艮第王国才算得上是一个“王国”,而不是顶着王国之名,却行部落酋长之实。

国中之国的勃艮第王国,后来又撑了许多年,一直到公元843年。

这一年,《凡尔登条约》签署,法兰克王国被一分为三。勃艮第王国被分到了中法兰克王国。再之后,中法兰克王国继续分裂,勃艮第王国就被分成了上勃艮第王国(Upper Burgundy)与下勃艮第王国(Lower Burgundy)。其中的下勃艮第,其实就是普罗旺斯,而勃艮第王国的剩余部分,就是上勃艮第了。几乎与此同时,在上勃艮第的西北部,法兰克贵族们又分裂出了一个勃艮第公国(Duchy of Burgundy)。

这样的话,欧洲历史上就同时出现了三个“勃艮第”。

只不过从性质上说,上下勃艮第算是独立王国,而勃艮第公国则名义上臣服于西法兰克王国。

后来到了公元933年,上下勃艮第合并,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勃艮第王国”。这个勃艮第王国,定都到了阿尔勒(Arles),因此也被称之为“阿尔勒王国”(Kingdom of Arles)。阿尔勒王国后来在公元11世纪加入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怀抱,并一直延续到了公元14世纪,这期间一直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三大名义上的独立王国之一(3)。

然而,这依然不算完。

就在卡佩王朝入替西法兰克王室的天下大乱之际,公元982年,在勃艮第王国与勃艮第公国之间的大片荒地上,西法兰克贵族奥托·威廉(Otto·William)独立出了一个新兴的封建割据政权——勃艮第伯国(County of Burgundy)。

当然,这个勃艮第伯国效忠于卡佩王朝。

所以,自卡佩王朝建立之后,之前的勃艮第地区依然有三个“勃艮第”,其中的勃艮第公国、勃艮第伯国属于西法兰克王国,而勃艮第王国则属于神圣罗马帝国。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讲勃艮第呢?

因为如果不把一堆叫作“勃艮第”的政权弄清楚了,就根本看不懂欧洲中世纪的一些历史。勃艮第这个名字,在欧洲中世纪出镜率是非常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权内部,勃艮第的含义都有所不同,如果就这么似是而非地过去了,最后保证是越读越糊涂。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勃艮第贵族对伊比利亚的影响。

话说勃艮第公国后来的掌权者,是来自于卡佩家族的亨利(Henry of Burgundy)。这个亨利又是何许人也呢?这个亨利正是西法兰克王国卡佩王朝创朝太祖雨果·卡佩的曾孙。

与勃艮第公爵亨利同时代,勃艮第伯国的第三代掌权者,是奥托·威廉的孙子威廉一世(William I)。

话说勃艮第公国的亨利公爵与勃艮第伯国的威廉伯爵,两个人都算是多子多福。尤其是后者,威廉的儿子中间出了很多能人异士,甚至有一个儿子做了罗马教皇(加里克斯都斯二世,Pope Callixtus II)。只不过,当时的封建继承制已经趋于完善,而卡佩王朝的统治也是慢慢趋于强势。这么多儿子中间,能够继承他们各自“勃艮第”爵位的有且只能有一个,其他的儿子你无论多优秀,只能靠边站。你要么忍气吞声,要么就发动政变,当然还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离开家,自谋生路。

比如像我们前文讲到的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

于是,两个勃艮第国家,各自有一个王子逃离了自己的故园。他们结伴来到了“收复失地运动”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伊比利亚半岛。要知道,当时正值东征的黄金时代,两位王子可谓是生逢其时。

来自勃艮第公国的这位王子,也叫作亨利(Henry);而来自勃艮第伯国的这位王子,叫作雷蒙德(Raymond of Burgundy)。据考证,这二位很有可能是姑舅兄弟关系,也就是说,亨利的妈妈应该是雷蒙德的亲姑妈。

这两位法兰西兄弟,一起来到战火纷飞的伊比利亚半岛,加入到了同异教徒摩尔人作战的第一线。在当时伊比利亚半岛的战争的洪流之中,除了有这两位兄弟,其实还有很多前来证明自己虔诚与勇气的各国王子。投身战争建立一番功业,是当时很多贵族王子们的一种信仰。而这两兄弟所选择投奔的对象,是当时阿方索六世(Alfonso VI)。

阿方索六世是当时的莱昂与卡斯蒂利亚国王,他下辖的地盘是当时伊比利亚半岛最大的一块,当然阿方索六世同志的信念也是最为坚决的。法兰西兄弟选择投奔阿方索六世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阿方索六世娶了勃艮第公国的公主,康斯坦丝(Constance of Burgundy)。而这位康斯坦丝公主不是别人,正是前来淘金的亨利的老姑。换言之,阿方索六世就是亨利的老姑夫。

在当时伊比利亚半岛所有参与天主教圣战的各派势力中间,阿方索六世手中的地盘最大,人马最多,这同时也意味着在同摩尔人的战斗中,这位老同志也必须付出更多。作为一个具有精神洁癖的天主教徒,同时也希望向当时的欧洲诸国证明伊比利亚半岛依然有天主教的旗帜在高高飘扬,阿方索六世当然在战场上也不含糊。

阿方索六世出钱出枪出人,并且还有源源不断的来自欧洲大陆其他天主教兄弟国家的军援。即便如此,战争依然打得艰苦卓绝。尤其是在公元1108年这一年,阿方索六世唯一的儿子桑乔(Sancho Alfónsez)命丧战场。

桑乔不仅是阿方索六世唯一的儿子,而且还是他的事业继承人。

就在第二年,痛失爱子的阿方索六世也撒手人寰。

好在除了儿子,阿方索六世还有无数的女儿。阿方索六世健在的时候,他老人家的很多女儿,就已经嫁给了当时前来参与圣战的各国王子。来自勃艮第公国的亨利,娶了当时阿方索六世的私生女特蕾莎(Theresa);而他的表兄弟雷蒙德则更加当仁不让,娶了阿方索六世和康斯坦丝的女儿乌拉卡(Urraca)。而且更加要命的是,这位乌拉卡同学,就是阿方索六世的王位第二顺位继承人。

阿方索六世对外打仗打了一辈子,而且还是和异教徒。对内玩权谋当然也是一把好手,在他年轻时成为国王的道路上,有忍辱负重,也有大义灭亲。因此,老政治家阿方索六世在自己生前,就已经对自己百年之后的基业做了十分周密的部署。他提拔亨利,成为葡萄牙伯国的伯爵,又提拔雷蒙德做了加利西亚伯国的伯爵。

所以,阿方索六世他老人家,一定是带着微笑离开人世的。

阿方索六世死后,他的女儿乌拉卡继承了老王家业。只不过,女婿雷蒙德并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因为这位阿方索六世最喜欢的乘龙快婿也是早亡,年仅三十七岁就死在了阿方索六世前面。所以啊,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不管你多么鹤立鸡群,天赋异禀,人完蛋了也就一了百了,尤其是在中世纪的欧洲。王室婚姻多半都带着政治联姻的性质,贵族老公死了,贵族老婆不会管你是否尸骨未寒,立马另行改嫁。

如之奈何?

乌拉卡就是这种情况,虽然因为桑乔的意外离世,天上掉馅饼一样继承了阿方索六世的锦绣江山。但是得利的却是乌拉卡的老公,来自阿拉贡的阿方索一世(Alfonso I)。而且书中暗表的是,两口子感情不和,根本没法相处。乌拉卡还给远在罗马的教皇写信,要求解除同阿方索一世的婚姻关系。两口子打架,动起真格的来那就真是互相伤害。因为俩人太熟了,熟到彼此都十分清楚对方最不可容忍的是什么,于是就专门挑让对方难受的七寸来打。

两口子打来打去,也就打散了偌大一个牢不可破的天主教联盟。

夫妻拌嘴拌到这个份上,政治上显然已经不可调和。于是到了公元1126年乌拉卡去世,她将之前阿方索六世的政治遗产,原封不动地交给了她和雷蒙德的儿子阿方索。

阿方索称王,就是莱昂与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七世(Alfonso VII)。

就在这几十年的天主教内讧之中,亨利麾下的葡萄牙伯国,越来越出现自立的倾向。公元1139年,亨利与特蕾莎的儿子阿方索正式宣布葡萄牙独立,阿方索也就成了葡萄牙王国的首位国王——阿方索一世(Afonso I)。

后面的故事我们也都清楚了,教皇于公元1179年承认葡萄牙的独立地位。

阿方索一世所创建的这个王朝,被称为葡萄牙王国的勃艮第王朝(House of Burgundy);当然,以此类推,阿方索七世改朝换代所建立的这个王朝,被称为是莱昂王国的勃艮第王朝。只不过在卡斯蒂利亚王国一边,阿方索七世并没有使用勃艮第这个名字,而是沿用了比勃艮第更早更尊贵的,也代表他们家族更早起源的伊夫雷亚王朝(4)。

阿方索一世的血脉后来代代相传,一直贯穿于收复失地运动之中。

阿方索七世的后人,同样扛起了对抗异教徒的大旗,直到穆斯林势力彻底退出伊比利亚半岛。

值得一提的是,最终为天主教徒们实现彻底光复故土宏愿的,是一位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