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曾经讲到过,火门枪的最大劣势,是经常需要两个士兵同时操作。而且它的火门点燃方式,相比中国的火铳的引信模式也显得太过简单粗暴。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历经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萌芽之后的欧洲人,居然就在这条简单粗暴的道路上,慢慢摸索出自己的独特点火模式。这个精巧的机械设计,叫作蛇形杠杆(serpentine lever)。
看似十分简单的蛇形杠杆,彻底解放了士兵们一只手需要手持点燃的木炭,或者烧红的铁丝的作战形态。并且利用这种杠杆的原理,实现了瞄准与击发同步进行,而不必手忙脚乱地一边瞄准一边击发。
毫无疑问,文艺的复兴,科技的进步,各种五花八门战争的锤炼,让欧洲人把一肚子的好点子,都用在了制作杀人武器上。然而对于热兵器发展来讲,这是一个千金难买的好专利,好发明。
当然,只有蛇形杠杆还不行。
点燃的木炭或者烧红的铁丝,根本就无法适应全天候作战的需要。略显原始的作战模式,经常要求中世纪的战争双方在火门枪枪手的身边放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盆,以便随时点燃木炭与铁丝。这种搞笑滑稽的场面,确实曾经出现于当时的欧洲。因此,端着大火盆作战的场面,显然更加适合于防守一方,或者躲在城堡中射击的一方。而对于进攻方来讲,只能想办法保住火盆。
于是,一种特殊工艺制成的燃烧材料,及时地出现了。
这种燃烧材料,就是火绳枪中所说的“火绳”。实际上,火绳是一根麻绳或捻紧的布条,放在硝酸钾或其他盐类溶液中浸泡后晾干的成品。这种火绳能够燃烧得极其缓慢,大概每小时只有十厘米。配置在枪械上的火绳,大概有两到三英尺长(1)。一端点燃后的火绳,被蛇形杠杆装置夹住并推入火门,就可以引燃火药,从而实现击发弹丸。
很显然,比起在战争中抱着个大火盆进行战略转移,火绳的出现是划时代的。
于是,在火门枪基本构造的基础上,点燃的火绳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击发装置,火门枪也就改了个名字,成了“火绳枪”。火绳枪解放了士兵们的双手,从而使得精确射击成为可能。尤其是蛇形杠杆装置,后来被巧妙地设计成了扳机。早期在火绳枪的前端,还设计了一个钩子,用来更加方便地利用各种地形瞄准,因此火绳枪也经常被“钩枪”(hook gun,或Arquebus)。后来出现了比较重型的火绳枪,也可以用Y形支架固定在地面上进行瞄准射击。
火绳枪的装填弹药的最快速度大概是二十秒/次,慢一些的一分钟也可以搞定。但如此速度依然无法满足大规模作战需要,于是火绳枪后来传到了中国大明王朝,被改了个名字叫作“鸟铳”(2)。得到鸟铳的戚继光,为鸟铳量身打造了“三段击”(volley fire)战术。三段击的意思是,持枪士兵们被分成三队,一队装填弹药,一队预备射击,一队瞄准开火。于是如此搭配下来的话,就实现了火绳枪威力的最大化。
实际上,火绳枪已经具备了类似于近现代枪械的种种特点。按照我们今天的分类方式,火绳枪的火药和弹丸都还是从枪管前部塞入,这是明显的前填装方式。此外,大多数的火绳枪枪管中没有膛线,并非绝大部分现代枪械一样的“线膛枪”(Rifles)。所以,我们称之为“滑膛枪”(Muskets)。因此我们总结一下,当年的火绳枪按照学术叫法,应该是一种前装滑膛枪。
虽然已经具备了现代枪械的种种特点,但火绳枪的最大射程约为二百米,而有效射程在一百米左右,依然没有达到杀伤力巨大的程度,且弹药的装填过程也十分烦琐。所以在火绳枪身后,出现了转轮打火枪、燧发枪等。到公元17世纪出现弹药与弹丸合一的子弹,再之后在公元18世纪又出现了后填装枪械,热兵器发展才终于进入了快车道。
只不过,对于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欧洲人来讲,火绳枪已经算得上是石破天惊的发明了。曾经大规模列装火绳枪,并成功地在欧洲战场甚至世界战场上尝到火绳枪甜头的,就是当时的西班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