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帮助莫斯科大公国彻底摆脱金帐汗国的人,是伊凡三世(Ivan III)。
伊凡三世是瓦西里一世的孙子,是季米特里的曾孙。其实不管伊凡三世的家世有多显赫,他更像是一个创业一代,而非守业N代。属于他的那些留里克王朝的古圣先贤,列祖列宗之荣耀,其实只能让他在跟欧洲列强们吹牛的时候多一些素材,放在现实中则并不能够给他带来多少利益。圣亚历山大、顿河英雄这些人,只能算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这些都距离伊凡三世太过遥远。
这样说,似乎还是有些晦涩。我们换个角度。
对于现代人来讲,尤其是对于俄罗斯历史学家们来讲,他们大可以把莫斯科大公国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解读。比如先有亚历山大创业,后有伊凡一世接续,再之后就是季米特里薪火相传。接下来,奋六世之余烈,才从天上掉下个伊凡三世。如此,则可以如数家珍,心有戚戚。
但对于当时的伊凡三世来讲,这些往生者的辉煌其实未必对当时的伊凡三世来讲有更多的现实意义。之前固然是鲜卑慕容,英雄辈出。但到如今兴复大燕,与我何干?慕容复就是慕容复,甚至慕容博也没法代替我慕容复。
现实情况是,从季米特里到伊凡三世,中间又经历了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之中,留里克王朝的进步是不够明显的。
莫斯科大公国依然还是罗斯诸邦之一,莫斯科周边的各公国依然互不买账。莫斯科大公国依然还是金帐汗国的附庸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不说,金银财宝和香车美女样样都不能少给人家鞑靼人一点点。
再看周边,诺夫哥罗德人依然逍遥自在,过着雁过拔毛似商业帝国生活模式,罗斯人的民族骄傲似乎与他们什么关系都没有;条顿骑士团依然活跃在波罗的海周边,他们对东正教的敌视,同对异教徒没有太大差异;更让人如鲠在咽的是,当年曾经大发基辅罗斯国难财的波兰与立陶宛,它们居然越走越近。不仅是立陶宛一路捡漏捡到了黑海沿岸,甚至波兰人也一度通过附庸国摩尔达维亚公国(Principality of Moldavia),蹭东蹭西地来到了黑海沿岸。
伊凡三世,恰好就出现在这个年代。
而且不得不说,伊凡三世这辈子运气好得惊人。
白帐一系入主金帐汗国王室之后,马上就被帖木儿劈头盖脸地打了个眼冒金星。紧接着,金帐汗国就进入了一个不断分崩离析的死循环中不可自拔。
从公元1438年喀山汗国(Khanate of Kazan)独立开始,金帐汗国陆续分裂成很多不同的政治实体。包括1440年分裂出去的诺盖汗国(Nogai Horde),1441年分裂出去的克里米亚汗国(Khanate of Crimea),1456年分裂出去的哈萨克汗国(Kazakh Khanate),1466年分裂出去的阿斯特拉罕汗国(Khanate of Astrakhan),此外还有1468年分裂出去的秋明汗国(Tyumen Khanate,后来改称西伯利亚汗国,Khanate of Sibir)。
当然,这其中还不包括早期曾经短暂出现过的乌兹别克汗国(Uzbek Khanate),以及后期被帖木儿帝国抢占并后来独自建国的花剌子模汗国(Khanate of Khiva)。
伊凡三世出生是在1440年,掌权是在公元1462年。在他成长的这些年中,莫斯科大公国固然庸庸碌碌,但就在这段吃瓜看戏打酱油的美好时光中,庞大的金帐汗国几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解体。而当这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亲政仅仅几年之后,原有的金帐汗国就已经不复存在。确切地说,分裂之后的金帐汗国,金帐汗手中的王庭实际上已经沦为了地方政权。这样,以金帐汗为首的金帐嫡系贵族们等于是被独立了。
被独立的这个国家,被称为大帐汗国(Great Horde)。
换句话讲,金帐汗国已经消失了。但撑门面的正统还在,那就是大帐汗国。
好运的伊凡三世不用自己出手,兴复的计划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这还不算。
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城破,东罗马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一位自称是君士坦丁十一世胞弟托马斯(Thomas Palaeologus)的人,带着自己的女儿索菲亚(Sophia Palaiologina)跑到了罗马教廷避祸。罗马教皇希望,索菲亚公主嫁给刚刚丧偶的伊凡三世。如此,一来可以促成莫斯科大公国出兵攻打奥斯曼突厥人,以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东南欧;二来可以促成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和解,为将来的两教重新合并打下基础。
罗马教廷的想法是比较理想化的。
因为当时的东罗马帝国已经灭国,东正教最大的代表国家毫无疑问就是莫斯科大公国。天主教向东正教示好,奉送上一个原本就出身于东正教家族的索菲亚,简直是空手套白狼,一本万利的好事情。但错就错在,让伊凡三世出兵的事情不靠谱。让伊凡三世为了一个女人以身犯险,进攻如日中天的奥斯曼突厥人是不可能的。所以空手套白狼是不存在的,肉包子打狗还差不多。
伊凡三世人在家中坐,公主送上门。
这样一来,伊凡三世反而成了名正言顺的东罗马帝国继承人。要知道金雀花王朝的创朝太祖亨利二世,就因为娶了一个阿基坦公主埃莉诺,就跨海拿到了偌大的阿基坦公国。
那么索菲亚公主呢?她等于是陪嫁了一个名义上的东罗马帝国,还有莫斯科大公国求之不得的正统东正教。
伊凡三世的运气,简直好到爆棚。
事情还没有结束。
公元1477年,伊凡三世兵围诺夫哥罗德。他采取了围而不打的方式,逼迫诺夫哥罗德人献城投降。自由民主而又贪生怕死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最终经过深思熟虑,于1478年初打开城门,喜迎王师。
自此,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不复存在,并入莫斯科大公国。当然,这一次吞并诺夫哥罗德,也等于是狠狠地敲打了立陶宛大公国。
一举两得,或许,还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立陶宛大公国被狠狠打脸,北方门户洞开;大帐汗国,早在1476年就被莫斯科大公国拒绝纳贡,并且莫斯科大公国还不断侵略各路公国,也等于是踩到了大帐汗国的底线,挑战了金帐汗国的最后一点尊严。
于是,本着维持大东欧新秩序的名义,大帐汗国与立陶宛大公国准备联手大干一场。
但是算盘打得山响,最后真刀实枪开打了却一个比一个狡猾。
公元1480年,大帐汗国的阿合马汗大兵压境,一度到达莫斯科近郊。蒙古人的最后的锐气,一度让伊凡三世产生了临阵脱逃的想法,并且他也不断试探性地予以实践。伊凡三世的胆怯,甚至惹恼了莫斯科城中的首都各界干部群众。
然而,阿合马汗却一直按兵不动,他一直在苦苦等待立陶宛人的援军。只不过,他的等待是徒劳的,立陶宛人承诺中的神兵天降,到最后也没有出现。阿合马汗率军同莫斯科大公国军队,隔着乌格拉河(Ugra River)大眼瞪小眼地对峙,数万官兵互相在心中怒骂——你瞅啥?瞅你咋的!
只不过,想象中用眼神制敌用杀气逼退对手的盛况,并没有及时出现。
这场假想中的血战,最终以闹剧收场。
这场颇具黑色幽默的眼神大战,被称为“乌格拉河对峙”(great stand on the Ugra river)。乌格拉河对峙之后,莫斯科大公国也顺势正式同金帐汗国脱离了藩属关系。
然而,自认为未伤元气的阿合马汗,后来也没有得到什么便宜。在撤退途中,阿合马汗被西伯利亚汗国偷袭,阿合马汗战败被杀。
公元1502年,大帐汗国被克里米亚汗国灭国。
事实证明,乌格拉河对峙之后,伊凡三世仅用眼神就杀死了金帐汗国。
伊凡三世,是个真正的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