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节 道士范长生(1 / 1)

太安二年(303)七月,李流迁到郫城驻扎。这时候百姓或四散奔逃,或结寨自保,城乡空空****,李流的军队得不到粮食补充,出现了士兵挨饿的情况,为此,李流把目光投向距郫城不远的青城山,在那里,道士范长生传道收徒,管辖着一千多户人家,粮食充足,依靠山势险要据守。

这里需要对我国的本土教道教做一介绍。

说起道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道家,然而道家和道教其实是不同的。道家是后人把老子、庄子等先贤的论述归纳为一体的一个学术流派,道教则是产生于东汉时期的一种宗教。

在东汉章帝刘炟(57—88)召集的白虎观会议(1)上,人们把儒学神学化,完成了神人合一的过程。班固整理的会议记录《白虎通德论》在解释“三纲六纪”(2)等儒家教义时,将谶纬神学与儒学经书置于同等的地位,并行引用。自此以后,中国社会一切以儒学为中心,一切又都用神学去解释,这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从东汉安帝刘祜时期(10—125)起,饥荒、瘟疫大肆流行,百姓饥苦不堪。宗教可以给人一种精神安慰,因此得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欢迎,道教就这样在东汉顺帝时期(125—144)应运而生了。

道教早期的教义可以用两句话概况:“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也就是说,初级的可以祛除病痛,消去灾祸;高等的可以修炼成仙,跳出生死轮回。天师道(道教前身)的创始人为张陵(34—156),他自称“太清玄元”“天师”。张陵是第一代天师,他在青城山收徒传教,信徒需要出米五斗交给道观,因此这个教派又被称为“五斗米道”。张陵曾“构二十四治馆”,其中“二十三所在蜀”,一所在咸阳,可见蜀郡是道教的大本营。前面所讲的巴氐李氏就信奉五斗米道。

汉灵帝刘宏时期(168—189),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其信徒遍布青、徐、幽、冀、兖、豫、荆、扬八个州,旁及并州和凉州,声势浩大,远非五斗米道所能比。黄巾起义中,太平道骨干被朝廷剿灭,太平道组织解体,剩余的信徒大都融入了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的第二代天师为张衡(?—177,非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张衡传其子张鲁,张鲁采用政教合一的治理模式,将教众划为由低至高的三级:“鬼卒”“祭酒”“治头大祭酒”,他自己作为最高统治者“师君”掌管教内全部事宜。这一时期的五斗米道得到了真正的大发展。

建安二十年(215)十一月,雄踞汉中三十年的天师道教主张鲁归降曹操,随曹操东返,定居于邺城。张鲁和他的五个儿子都被曹操封侯,张鲁的女儿则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宇。曹操没有禁止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从此开始在北方传播。虽然随着张鲁的归降,大量教民迁走,但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并没有因此绝迹,而是以不同方式得以传播。晋武帝时期,出现了陈瑞领导的天师道团。咸宁三年(277)春,陈瑞被益州刺史王濬杀死。

范长生就是五斗米道的信徒,他注重信义,博学多才,深得教徒的敬服,因此被拥为成都一带天师道的首领,在青城山传道。

平西参军徐舆向刺史罗尚请求担任汶山太守,并提议联络范长生共击李流等人,看罗尚不同意,徐舆一气之下,干脆投降了李流,李流任命他为安西将军。徐舆上青城山劝说范长生帮助李流,因为巴氐李氏也是五斗米道的信徒,范长生遂决定给李流资助粮食等物资,李流部队重新振作起来了。

李流病重,去世前他交代后事:“李骧有爱心,有能力,虽然也可以建功立业,但李雄英雄盖世,这是上天赐给你们的好领导,我死后你们要服从他的命令。”

李流逝世后,李雄接任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在郫城建立了大营。

太安二年(303)十二月,李雄向困守成都的罗尚发起凌厉攻势,罗尚抵挡不住趁夜逃遁,李雄占领了成都。

(1) 白虎观会议,指公元79年11月,东汉章帝召集诸臣和诸儒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2)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