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节 针灸鼻祖皇甫谧(1 / 1)

太康三年(282),针灸鼻祖皇甫谧去世,年六十八岁。

皇甫谧,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出生,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是安定郡朝那(今宁夏灵台县)人。他是汉朝太尉皇甫嵩的曾孙,但皇甫家到皇甫谧的父祖一辈,家道已经中落,以务农为生。皇甫谧从小被过继给叔父,后跟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渑池县)。

皇甫谧小的时候并不刻苦,到了二十岁也还是不喜欢读书,整日无所事事,毫无节制地四处游**玩耍,以至于有人认为他就是个白痴。

一次,他将得到的瓜果进献给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上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来奉养父母,还是不孝。’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中没有道德伦理,心中没有是非正恶,我怎么能得到安慰呢?”接着她又叹息,“当年孟母三次搬家终于成就了孟子,曾子烹杀了小猪来教儿子言而有信。莫非是我没有选择好的邻居,对你教育缺失?不然你何以愚钝至此!专心好学,勤于修身,受益最大的是你自己,对我又有多大益处呢!”说罢对着皇甫谧流泪不止。

皇甫谧很感激叔母对自己的教育,下决心要改掉游**懒惰的恶习,开始向乡里的名人席坦学习。因为家中贫困,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日久天长,竟成了一个博学的人,还变得沉稳安静,具有了高尚的情操。一个人前后变化能有这么大吗?我认为完全有可能。应该说,一个人的潜质被挖掘前后的表现可能判若两人,不然也不会有“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句话。

有人劝皇甫谧应该广泛交友来博取名声,为步入仕途做铺垫,但皇甫谧说:“居于乡野之中可以乐有尧舜之道,何必非要交接世俗之徒,为官差纷扰烦忙。”他专心钻研典籍,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当时人称他为“书**”。有人劝他不要过于刻苦,会损耗精神,他回答说:“早闻道夕死可矣,何况寿命长短是由老天爷决定的!”

皇甫谧自小体弱多病,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又得了中风症,经常卧病在床。当时流行吃五石散(1),皇甫谧急病乱投医,以为五石散也能治疗中风,就开始吃起来了。可是这个药药性太燥烈,副作用很大,到后来,他在大冬天竟然也要光着身子吃冰块才能缓解,到了夏天又总是咳嗽哮喘,浑身无力,四肢酸痛,苦不堪言。有一天他实在受不了了,就要拿起刀子自杀,来个“长痛不如短痛”,这时候又是他叔母出面劝说,终于打消了他的念头。

因为他有了美名,想不做官都难。政府多次征召他为官,他都不赴任,爱才的晋武帝司马炎又多次下诏敦促,皇甫谧只得上书说自己疾病缠身,现在已经病重不堪,言辞非常恳切。司马炎一看实在不能强人所难,这才放过了他。皇家图书馆藏书丰富,皇甫谧又上书向司马炎借书看,司马炎很欣赏他好学的品质,送了他一车书。皇甫谧虽然疾病缠身,但仍然手不释卷。

咸宁(275—280)初年,司马炎又想任命皇甫谧为太子中庶子(太子侍从官),皇甫谧以疾病加重为由坚决谢绝。不久司马炎就又征召他为议郎(皇帝身边的顾问官),并召补为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皇甫谧为功曹(掌管人事),皇甫谧都没有前往。

为了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皇甫谧在找不到良医医治的情况下,开始自己刻苦钻研古代医学著作。他从《黄帝内经》等书中得到启发,对针灸学开展专攻,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有时候针扎得太疼,就咬住被子强忍,一遍一遍地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缓解自己病痛的办法。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写成了《针灸甲乙经》,这也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共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书中创立了一整套的针灸理论,因此皇甫谧被称为针灸鼻祖。

皇甫谧著述颇丰。除了《针灸甲乙经》,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他的门人挚虞(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张轨(凉州刺史,前凉的奠基者)、牛综、席纯等也都是晋朝知名人士。

(1) 五石散,也叫寒食散,据说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发明,本来是用来治疗伤寒症的药品,但到了魏晋时期,很多上流社会的人把它当成一种强身健体的补品来吃,服散竟成为风靡一时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