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朝贡之名捞好处
元朝被明朝推翻后,蒙古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明朝人称西部蒙古为瓦剌,称东部蒙古为鞑靼。
自从分家的那天起,这两“兄弟”就成了冤家,常年你打我我打你,征战不断。
瓦剌的首领叫脱欢,1433年(明宣德八年)的时候当首领当得不耐烦了,想让位,却又不让给自己的儿子也先,也不让给其他瓦剌人,而是把老对手鞑靼人的君主脱脱不花叫来,立他为大汗。
也先当然很不爽,所以当他爹于1439年去世后,他立即继承了他爹的地位,自称“太师淮王”,而且瓦剌诸部也归了他,脱脱不花顿时很尴尬,成了有名无实的大汗。
虽然有名无实,但毕竟他是老大,所以到明朝入贡,他这个老大不能缺席。也先虽然实权在手,但毕竟是臣,充其量算老二,可是这个老二,却是个“工作积极分子”,什么也不想落在老大后面,所以当老大派使者入贡,他也派了一拨人去,明朝只好给两份赏赐。
名义上是朝贡,实际上是捞好处去了,因为按照当时的朝贡制度,明朝都要对朝贡者进行厚赏,赏赐的礼物,往往是贡品价值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就像子女给父母拜年,子女只需磕一个头,就能得到一大把压岁钱一样。
子女多了,光是压岁钱,也能把父母搞穷,而明朝这样的子女(包括藩属国)还不少。
02 贪得无厌的瓦剌人
后来明朝来了个规定:瓦剌部也先朝贡的使臣,不得超过五十人。
可是这家伙贪得无厌,为了得到更多的赏赐,根本不管这个规定,派去朝贡的使臣越来越多,后来竟达到每年两千人!
明朝受不了了,敕令也先吃相别太难看,约束一下这种行为,也先仿佛有恃无恐,根本不予理睬。
更让明朝头痛的是,瓦剌使者得了好处却不干人事,几乎每次往来路上都横行不法,烧杀劫掠,凡是中原地区有的好东西,他们都抢,还挟持其他部落的人和他们一起去抢,贪欲稍微得不到满足,就制造更大的事端。明朝为了息事宁人,只好逐年增加赏赐。
也先的胃口却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过分。他把明朝的宽宏大量,当成是软弱好欺了。
当也先领兵攻破哈密,俘虏了哈密国王和太后,称雄西北后,瓦剌对明朝的骚扰和劫掠,更是变本加厉。
还有更令人匪夷所思和哭笑不得的,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也先想打兀良哈,但没有粮食,竟然派人到明朝边镇大同索要粮食!
当时镇守大同的是太监郭敬,他立马向朝廷报告。明英宗朱祁镇又好气又好笑:你们打仗叫我出粮,哪有这个道理?吩咐郭敬不要给他们粮食,一粒也不给,也不要见他们的人。
也先的脸皮不是一般厚,第二年又致书明朝宣府守将杨洪,继续要粮食。杨洪也急忙报告朝廷,朱祁镇指示:粮食不能给,但可礼遇瓦剌使臣。
据前来归降的也先部众透露,也先没有得到满足,就有了进攻中原的打算,老大脱脱不花劝他别这样做,也先却置若罔闻,并且还要和其他部落结盟,一起搞事,只不过暂时还未采取行动。
03 御驾亲征
公元1449年,掌权的明朝大太监王振,点燃了这根导火索。
那年二月,也先派了两千多人向明朝进贡马匹。
和之前一样,名义上是进贡,实际上又是要赏赐来了,因为他们进贡的那些马,全是劣等马,是他们自己都看不起的垃圾货,别说用来做战马,估计拉车都够呛。
王振很不高兴,哪怕要压岁钱,你也应该磕个像样的头啊!
尤其让他不爽的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赏赐,也先使臣居然虚报人数,多报了一千多人。
他们真把咱大明当提款机了啊!就算是提款机,也不能由你想提多少就提多少!
王振指示礼部,只按实际人数发给赏赐,多一分也不给。
也先蒙了,也火了——难道密码输错了?既然提款机不再那么“听话”,那就干脆把它砸了!
同年七月,也先兵分四路扑来,东路进攻辽东,西路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
作为进攻重点的中路又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宣府,一路进攻大同,进攻大同的这一路,由也先亲自率领。
明朝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即将沦陷。
在此之前,明朝一直在修筑长城,但那时尚未完工,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
这个决定无疑是草率的,理由是那时什么准备都未做好,尤其是后勤,这种情况下皇帝御驾亲征,简直是没有头脑的冒险!然而,朱祁镇平时都对王振言听计从,所以王振一鼓励,他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
于是后来,有人把朱祁镇草率出征,导致被瓦剌人俘虏的严重后果,归咎于王振。
这个因素当然不能排除,但还有一个可能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御驾亲征蒙古,几乎成了明朝皇帝的惯例,朱祁镇可不好意思打破这个惯例,因为他不希望人们说他连先人都不如。
而一点不懂军事的王振,鼓励皇帝御驾亲征的原因,竟然是天真地以为——
皇帝一出马,就能把瓦剌兵吓跑。
于是,同年七月,朱祁镇命皇弟朱祁钰留守,率军五十万(一说二十万)亲征瓦剌去了,委托王振决断军中一切事务。
04 明军撤退
仅准备了几天的大军一出动,问题立刻暴露无遗,尤其是粮食问题,还未到达战场,仅仅在途中,粮食就供应不上了,导致军心不稳。
当年八月,前线应战的明军就被也先击溃,王振怕被包围,慌忙带着皇帝和大军撤出大同。
他本想从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西北)退兵,那样大军就可从他家乡蔚州经过,皇帝就可到他家里坐一坐,他便可在父老乡亲们面前嘚瑟一下——看,咱能把皇帝请到家里来做客,天底下能做到这点的,能有几人?
然而,大军走了四十来里之后,王振突然想到,这么多人经过他家乡,一定会把家乡的庄稼踩坏,于是他急忙下令火速改道,改为向宣府方向撤退。
如此折腾,无异于坐等瓦剌军追上来!
为了堵截追兵,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死;率军阻击的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在鹞儿岭中也先埋伏,五万骑兵损失殆尽。
当英宗于八月十四日到达位于河北怀来东南的土木堡,离怀来城仅二十里的时候,王振的脑袋又被驴踢了一下,而且这一次踢得更狠,竟然为了等一千多辆辎重车,下令就地宿营!
而他的根据,竟然是以为那些辎重车没有跟上来!
兵部尚书邝埜再三要求王振:咱们应该快马加鞭进入居庸关,这样才安全,可是王振不准。王振一系列反常举动,简直令人怀疑他是也先的卧底!更悲摧的是,土木堡是个无水的高地,此地以南十五里倒是有一条河,但被瓦剌兵占了。
饥渴难耐的将士们挖井取水,挖了两丈深仍不出水,只好忍着。
05 皇帝被俘
第二天,瓦剌追兵赶到,把土木堡围得水泄不通,经过一番激战,明军死伤惨重,溃不成军,已经顾不上他们的皇帝了!
突围是不可能了,英宗索性下马,面向南方盘膝而坐,面不改色地等待就缚。
“我要为天下除掉这个贼人!”护卫将军樊忠,当着英宗的面杀了王振,杀死数十个瓦剌兵后,力战而死。
俘虏了明朝皇帝,也先如获至宝——有了这么大一个人质,带着他去攻城,去勒索财物,谁敢说个不字?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明朝动作奇快,兵部尚书于谦等立即拥立朱祁钰即位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人接触。
这样一来,也先手里的这个人质,就发挥不了他想象中的作用。
比如留守大同的郭登,就没上也先的当。
“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挟持着明英宗攻打大同,郭登率领大同军民严加防守,也先久攻不下,便朝城内大喊:“你们的皇帝在我们手里,赶快投降吧,不然就把他杀了!”
郭登不为所动,紧闭城门。
至于被俘的太上皇,他当然想救,并且准备派壮士劫营救驾,无奈瓦剌兵防守异常严密,未能成功。
在那以后几个月时间里,瓦剌兵数次进攻,均被郭登击退,还于1450年春侦知敌人行踪后,率军跟着他们屁股后面,趁机突袭,大胜了一场,杀了不少敌人,还夺回八百多被瓦剌兵抢走的人畜,新皇帝还因此加封他为定襄伯。
同年六月,也先又领兵数千,挟持着明英宗来到大同城外,骗郭登说:“我们是来送还你们的皇帝的,请开门!”
送还皇帝当然可以,但要是想使诈,没门!郭登与同僚商议,设计了一套救驾退敌之策。
也先并不笨,察觉情况不妙,急忙退兵,挟持英宗而去。
而在头一年,也就是正统十四年(1449)的十一月,也先把英宗作为攻城略地政治工具的阴谋就已经失败了一次——
在著名的“北京保卫战”中,明朝兵部尚书于谦领导北京军民,将进攻北京的也先打得大败而逃。
06 皇帝俘虏成了烫手山芋
或许这一次来到大同,也先真是来送还明英宗的。
他已经明白,这个毫无价值的筹码,已经成了烫手山芋,砸在他手里了!
留在手里不是个事,杀又不敢杀,否则就是弥天大祸,明朝若趁机举全国之力大举讨伐,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想都不敢想!
这时候的也先,只求明朝赶快把明英宗接回去,他宁愿出路费。
为了尽快丢掉这个烫手山芋,也先竟然放低身段,不停地派人南下求和。
他想放人,明朝新君景泰帝朱祁钰却不想接收。
这可以理解——他怕这个哥哥一回来,这个位子就得还给他。
《明史列传》记录了景泰帝的心声——
“于时八月,上皇(指被俘的明英宗)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朕当时本来不想坐这个位子,是你们硬把我推上去的!
于谦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从容地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
于谦让他放心,天位既然已经定了,就不会有其他变故了,太上皇毕竟是自己人,理应接回来,景泰帝这才不耐烦地说:“听你的,听你的。”
景泰元年(1450)八月,“砸”在手里一年后,也先无条件释放了明英宗。
之前,也先恨死了于谦,因为如果没有他,他不但已经占领了北京,恐怕整个大明,都已经成了他碗里的肉。
而此时,他对于谦只有感激——若不是于谦一句话,这个烫手山芋,也不知还要烫他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