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那么牛,为什么啥都听一个和尚的?(1 / 1)

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国家两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非常高了。

成祖文皇帝大家都知道,是朱棣,明朝第三任皇帝,也就是夺了他侄儿建文帝江山的那位。而所谓的“姚少师”,指的是一个名叫道衍(俗名姚广孝)的和尚,他当过“太子少师”。

姚广孝是否当得起这个评价,暂且不提,值得一提的是,当他功成名就回到家乡,亲生姐姐却让他滚……

01 一见如故

姚广孝,今江苏苏州人,靖难之役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家族世代行医,他却不想当什么郎中,十四岁就剃度出家了,法名道衍。

可是后来,他又拜一个道士为师,学习阴阳术数,而且精通儒、佛、道三教。

这是因为,他虽然遁入了空门,但心中却有远大志向,因为在他看来,当和尚只能念经,既没意思又没用,那些“心灵鸡汤”,喝一点尝尝味道就行了,要他一辈子喝下去,实在是三大浪费:浪费时间,浪费青春,浪费生命。而阴阳术数学好了,是能安邦定国的。

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招聘精通儒术方面的人才,道衍也到礼部应试,结果却没得到僧官,只获赐一件僧衣。

五年后,经人推荐,他才得以进入天界寺,得到一个僧职。

但上天并未抛弃他。1382年,朱元璋原配、德高望重的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又是经人举荐,道衍见到了燕王朱棣,两人一见如故,有不少共同语言,于是他要求,贫僧就随侍燕王吧!

被朱棣带到北平后,道衍虽然当了庆寿寺的住持,住在寺里,但出入燕王府,就像出入自己家一样,他们俩只做一件事:密谈。

至于密谈了些什么,当然只有他们两人自己清楚。

不过,从事情的发展来看,他们俩密谈的,绝对不是小事。

02 “天生的造反者”

有人说,这两个野心勃勃的人,走到一起后,就开始“眉来眼去”,决定搞阴谋诡计。

甚至有人说,姚广孝才是一个天生的造反者,唯恐天下不乱,以便“乱中取胜”,达成他的“人生理想”,但他自己又没造反的资本,就借助朱棣之手,把朱棣推向前台,他在幕后指挥,朱棣成功了,便意味着他成功了。

说他天生是个造反者,似乎并未冤枉他,当时一个著名相士,百看百准的袁珙,见了在嵩山寺游学的姚广孝,不由得大吃一惊,说他有病虎之相,天生嗜好杀戮,作为和尚的姚广孝,不但不以为忤,反而很高兴。

你没说错,本人就是爱搞事,就是爱搞大事。

据说他还写了一首诗,诗中透露的“口气”之大,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他那首诗,作于到礼部应试、受赐僧服回去途经丹徒北固山时,诗曰:“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他不过借此“以抒志向”而已,同行的僧人宗泐,却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隐隐感觉到,这个和尚所想的怎么那么“吓人”呢?于是责怪他说,这哪里是一个出家人应该写的?他听了也是微微一笑。

估计心里在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谁说本人是出家人?只不过披了一件出家人的外衣而已。

看来那个相士没看错——细读相关史料,给人的感觉是,在朱棣夺取侄儿建文帝江山这件事上,真正的推动者,正是这个和尚,朱棣本人,最初反而心中怕怕,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不在他这一边。

03 比老大还“霸道”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了,把帝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

毫无国政经验的这个娃娃(时年21岁)一上台,就做了一件对他来说再蠢不过的蠢事,听从心腹黄子澄和齐泰的建议,开始削藩。

所谓削藩,就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权力,而削弱藩王的权力。

你要削藩,就有话好好说,光明正大地削吧,只要把藩王们的“后事”安排好,保他们一生荣华富贵,相信不会有太大的麻烦,可是这个娃娃,非要给这些藩王,安个“莫须有”的罪名!

第一个倒霉是周王朱橚,接着四个藩王,一个也没跑掉,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一年之内削了五个。

朱棣虽然因为实力最强而暂时无虞,但他明白,既然兄弟们都没跑脱,他也跑不脱,这是命,得认,而那个小皇帝,当然也没想放过他。

朱棣倒是打算认命了,但姚广孝却认为,机会终于来了:殿下您该做点什么了,机会难得,千万不能错过,否则今后想做,都没机会了,殿下若是想做,臣一定全力帮您,定能给您戴一顶白帽。

戴白帽的意思,是当皇帝——朱棣是王,“白”字下面一个“王”,“皇”也!

朱棣何尝不想做点什么,何尝不想戴白帽,何况束手就擒,本来就不是他的风格,可此时此刻,他考虑的却是民心。

民心很重要啊,这玩意儿能决定成败,得民心者得天下嘛!所以,当姚广孝劝他趁机起兵,他苦着脸说:“可是,百姓都支持朝廷啊,民心在朝廷一边啊,这事儿,怕是没那么简单。”姚广孝斩钉截铁地说:“臣只知天道,不管民心!”(《明史·姚广孝传》: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这话够霸道吧?听起来,哪像是一个臣下说的话,简直是老大的口吻,而且是那样不容置疑,不容反驳,好像决定他已做出了,你只管执行便是。

04 引朱棣上道

看来,所谓“天道”“民心”之说,不足以打动朱棣,姚广孝便耍了个小花招,给朱棣“推荐”了相士袁珙,以及卜者金忠。

这个袁珙,就是当年说他是病虎、天生嗜杀的那位。

袁珙,浙江宁波人,在元朝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所相士大夫数十百,其于死生祸福,迟速大小,并刻时日,无不奇中”,比如——

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儿,专门去见袁珙,让他给自己看相,袁珙说:“公神气严肃,举动风生,大贵验也。但印堂司空有赤气,到官一百十四日当夺印。然守正秉忠,名垂后世,愿自勉。”后来果不其然!

见了江西宪副程徐,袁珙对他说:“君帝座上黄紫再见,千日内有二美除。但冷笑无情,非忠节相也。”后来果不其然!

见了一个名叫陶凯的,袁珙对他说:“君五岳朝揖而气色未开,五星分明而光泽未见,宜藏器待时。不十年以文进,为异代臣,官二品,其在荆、扬间乎!”后来果不其然!

见了姚广孝,就是著名的病虎之说了:“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

这个袁珙的大名,朱棣肯定听说过,不然让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给他看相,任其口吐莲花,如何天花乱坠,估计他也是不会相信的,而这也是姚广孝,把他推荐给朱棣的原因。

朱棣和袁珙的第一次见面,就很有意思,那时他们互相之间,并不认识,朱棣夹杂在九个人中间,到酒馆喝酒,不料袁珙一眼就认出了朱棣,扑通跪在他面前:殿下何轻身至此?那九个人说:你错了,这不是殿下。可他一口咬定就是殿下。

于是,“王乃起去,召珙宫中”,袁珙看了朱棣几秒钟,说:“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

而这个第一次见面,谁说不是姚广孝的精心安排?

既然这个从未看走眼的著名相士都这么说,看来真是天意,他朱棣若违背天意,不顺从“天道”,就是与天作对了,那就干吧。

05 起兵“靖难”

决心既下,朱棣和姚广孝,便分别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朱棣所做的,无非是“拉拢军官,勾结部队,招募勇士”,姚广孝呢,就在燕王府后苑替他训练兵马,修建地穴,打造兵器。

做这些事情,是会发出声音的,这很简单,多养点鹅鸭,这些畜生,叫起来声音之大,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足够了。

然而,朱棣的“拉拢军官”,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朱棣意图谋反的事,给告了,朝廷下令把燕王府的官属,通通抓了。

可是没等朝廷动手,朱棣就得到都指挥使张信的报信,于是决定立即起兵,理由当然有: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家伙是奸臣,我要杀了他们,“清君侧,靖国难”。

而且这理由,还很正当,因为太祖成法中,有一条就是专门针对靖难的,规定若是有权臣篡权,藩王有清君侧的权力:“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皇明祖训》)

至于太祖成法中的另一条规定,也就是藩王起兵必须首先得到皇帝召唤,且事成之后必须五日内离京,他则不管。

此时此刻的他,只需要一个借口。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朱棣正式起兵。

06 衣锦还乡却遭辱骂

此后,姚广孝虽然没有跟在朱棣身边,朱棣在前线冲锋陷阵,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但朱棣依旧“什么都听他的”。

比如1400年攻济南,围着打了三个月都没拿下(朱棣还差点被山东参政铁铉设计用城门砸死),姚广孝就写信给朱棣说,将士疲惫了,再打下去不但没用,可能还要吃亏,还是班师吧。于是朱棣班师回朝。

比如后来稍做休整,姚广孝说好了别歇着了,该继续进军了,朱棣便继续进军,果然打了胜仗,击败了平燕将军盛庸,破了战略要地西水寨。

鉴于之前三个月拿不下济南的教训,姚广孝又写信给朱棣说,不要去打城池,绕过城池直取京师(南京),那里兵力单薄,一定不成问题,朱棣便听他的,果然一路势如破竹,不久就渡江进入京师。

…………

1402年,朱棣夺了侄儿建文帝江山,登基称帝。

姚广孝虽然没亲手杀过一个人,但“论功第一”,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一切,还被拜为“太子少师”,位极人臣,死后还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耀——皇帝亲自为他写神道碑,还入了明祖庙。

明朝两百七十多年,“英雄豪杰”无数,获得如此殊荣的,却只有他一个。

然而,在家乡父老和姐姐眼里,他却像个瘟神,唯恐避之不及。

有一年,他办公事(奉命赴苏州、湖州赈灾)路过家乡,想来个“衣锦还乡”,虽然“威声赫赫,车从甚盛”,风光无限,沿途却不断遭人辱骂,而他,只能像没听见一样,手下人想收拾辱骂他的人,他说算了吧,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他们骂的,肯定是另一个姚广孝。

但他明白,他们骂的就是自己!而且他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骂自己。

多年不见同胞姐姐了,公事办完后,他急忙回到老家,想见姐姐一面,结果姐姐大门紧闭:“你不是我弟弟,我没有这样的弟弟,你给我滚,有多远滚多远。”

那时他父母都已不在人世,姐姐,是他世上唯一的亲人。

见不到姐姐,那就去见好友王宾吧。

第一次,王宾也是大门紧闭,不开门,第二次仍不开门,只是隔着大门对他说:“我没空!”

哀求了几次,王宾终于让他见他,开口就是“和尚误矣,和尚误矣”,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和尚大错特错了,和尚大错特错了”,指着他鼻子骂:“宗室伤残,血流漂杵,天下为之痛心,皆由汝佛口蛇心也!”

不错,在姐姐和好友眼里,他不是什么“六根清净,无欲无求,尤戒杀伐”、本应慈悲为怀的僧人,而是助纣为虐,造成百万生灵涂炭的刽子手!

…………

永乐十六年(1418),姚广孝病逝。

这个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不安心喝“心灵鸡汤”,借他人之力掀起惊天大浪,制造了无数冤魂的伪出家人,居然活了八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