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岁时,建文帝出来“自首”(1 / 1)

01 爷爷担心他心太软

洪武十年,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喜得贵子,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朱允炆、给后世留下许多谜团的建文帝。

十五年后,朱标不幸病死,十五岁的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虽然很喜欢这个孙子,并已决定百年后把大明江山交给他,却对他江山能否坐得长久没有把握,原因是这个孙子有点懦弱,简单点说就是心肠太软,缺乏当帝王的那股狠劲,朱元璋担心他将来镇不了场子。

据明人王泌在《东朝纪》里记载,朱元璋特意把军师刘基找来,不无担心地问他:“朕长孙享天下,当几何?”——我这个孙子坐天下,能坐几年?

朱元璋之所以问刘基,是因为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而朱元璋正是靠了他这个本事,夺得了天下。

刘基的回答,差点让朱元璋眼前一黑:“皇太孙骨气不凡,非富贵可久拘也。”

朱元璋叫他说得明白一点,刘基却装聋作哑。再三追问,刘基才有点不情愿地回答:“如果出家,就能修成正果;如果继承大位,不出四五年,天下就会大乱。”

朱元璋更不淡定了,忙问:“如果让他出家,而让燕王为嗣,又会怎么样呢?”刘基却说这于理不合,会贻笑于后人的,与其那样,不如就把江山让他坐,有难则避就是了。

02 爷爷留了个“救命牒”

朱元璋这才松了一口气,问他有没有让孙子避祸的办法,刘基说当然有,“制一函,藏度牒、缁衣、剃刀其中,令遇难则启之,庶几此以免”。

然后刘基告诉朱元璋,根据他的预测,将来得天下的,必定是燕王,一是因为燕王有这个才度,二是他所在的地方有王气。

由此看来,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朱元璋也不好再说什么,采纳了刘基的办法,“遂作牒”,并“函之以遗建文”。

后来的事情果然如刘基所料,建文元年,朱允炆刚登基没多久,就因草率削藩惹毛了燕王朱棣这个叔叔,后者以“清君侧”名义发动所谓的“靖难之役”,实际上是叛乱,夺了他的江山。

朱元璋给孙子准备的那个玩意儿,俗话叫“救命牒”,装在一个匣子里,除了三张度牒,还有三套袈裟和一把剃刀,三张度牒上分别写有“应贤”“应能”“应文”三个名字。

“函之以遗建文”的那个“函”又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一封密信,信中告诉朱允炆,皇宫里有一条通往寺庙的秘密通道。

朱元璋的用意很明显: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你小子就自己把头发剃了,穿上袈裟,逃出去当和尚吧,这样也许能保一条命。

03 出逃之前放了把火

然而,当叔叔朱棣攻入南京、大势已去时,朱允炆首先想到的却不是逃命,而是自杀,幸亏一个太监及时赶到,把朱元璋留下的匣子交给他,才让爷爷给他的“救命牒”发挥了作用。

据《东朝纪》,朱允炆在出逃之前,制造了一个自焚而死的假象:

先于大内兰香殿聚珠衣、宝帐及内帑、珍异诸物殿上,涂猛火油,贮沥青其中,语亲密宫人,期以城破遁去举火……

至于那把火到底是谁放的,《东朝纪》没说,给后世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有说是朱允炆自己放的;有说是他让一个太监穿上龙袍,冒充他放的;有说是奶奶马皇后为了掩护这个孙子,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放的,然后她自己跳进了火海,朱棣入城后,还找到了马皇后烧焦了的尸体,但因面目全非,无法识别,加上其他几具也被烧焦了的尸体,太监说他们是皇帝、皇后和其长子朱文奎的尸体,朱棣虽然不信,但也只好假惺惺地哭了一场:“傻小子,你这是何苦呢!”

然后还正儿八经地以天子礼葬了朱允炆——就算他没死,也得当他已经死了,不然他朱棣怎么能“名正言顺”地登基呢?

然而,由于没有直接证据,很多人包括朱棣自己,都不相信朱允炆真的被烧死了,他们宁愿相信他已经逃走。

04 “隐居”于武当山

其他人相信这个,是出于对朱允炆的同情,“希望”他还活在世上,而朱棣则是出于担心——万一这小子没死,将来卷土重来,那就麻烦了。

所以民间传说,为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朱棣可谓费尽了心机,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派人到处秘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有人甚至认为,他派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这个侄儿——有人说他逃到了苏门答腊岛。

而数百年来,关于朱允炆下落的“新闻”,一直没有断过,不断见诸“媒体”,有人说他逃到了云南,有人说他逃到了贵州,以至于到后来,全国各地都“发现”了朱允炆的“踪迹”。

甚至还说他在开封某寺待过一段时间,并留下一首诗:

寥落东南四十秋,

萧萧华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实际上,关于朱允炆的下落,《东朝纪》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根据其记录,他哪里也没去,就待在武当山一寺庙中——建文国破时,削发披缁,骑而逸,其后在湖湘间某寺中(或曰武当山)。

他在那里一直待了六十多年,待到正统年间,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当政时期,自感来日无多的他不想继续隐居了,下山来到都察院“自首”。

御史自然不认识这个白胡子和尚,问他是何人、有何贵干,他却不说话,让对方拿来纸笔,然后写下“太祖高皇帝长孙,懿文太子长子”,交给御史。

05 自首时没人相信

太祖高皇帝长孙,不就是建文帝吗?御史说:“老和尚,此事真伪不可知,即便是真的,你这么大岁数复出,是想干什么呢?”

朱允炆这才开口:“我老了,当然其他什么想法也没有了,只想死后把这把老骨头,葬在父母身边。”

若是普通百姓,这种愿望不难实现,但因他身份特殊,要想实现这个愿望,只能经朝廷准许这一个途径。

那一年,他八十多岁。

御史不敢怠慢,命人小心守护,派人飞马向朝廷报告,明英宗命令送到京师,然后遣太监去认人,太监们都不认识。

老和尚说,这些人当然不认识我,我在朝廷的时候,他们都还没出生呢,不知老太监吴诚还在不在,若在,可叫他来见我。

众人告诉了皇上,皇上就命吴诚去见他,吴诚见了他也很迟疑,看样子也不认识他,朱允炆说,咱们也是几十年没见面了,双方外貌变化都很大,自然难辨,不过我跟你说一件事,不知你是否记得,某年某月某日,你侍候我用膳,我用筷子夹了一块肉赐你,你两手都不空,不可接,我便掷在地上,你趴在地上用嘴叼来吃了——你还记得吗?还记得吗?

这种“侮辱人格”的事情,怎么能忘呢!吴诚一下子记了起来,也认出了眼前这个老和尚,抱着他放声大哭。

明英宗这才信了,命人迎入大内某佛堂,“养之久而殂”。

然而,不知什么原因,这段有鼻子有眼的记录,却一直没人采信,不然也不会有后来那些精彩纷呈,甚至稀奇古怪的传说了,大概因为这段记录不见于正史,而记录它的当事人王泌也不是什么大人物,所记不具备权威性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