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还是没有给孔子官做,季康子要的只是孔子的学生。
在孔子回国的第二年,他的儿子孔鲤死了,作为一名民办教师的他,只能将儿子薄葬了。
公元前482年,将满七十岁的孔子对着自己的学生回顾了他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十岁的孔子,现在已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内心比较自由,做什么事也不会坏规矩。
孔子官场失意,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官做得越大,就越没时间做学问。典型的例子就是管仲,管仲做了国家二把手,每天累得半死,哪有时间去做学术研究,更别说搞一个门派了。赋闲的孔子,则有时间去编书、带学生。
思想流派和武林门派很像。一个武林门派想要威震武林,首先要有自己的独门秘籍,比如少林寺的《易筋经》;其次还要有厉害的弟子,比如武当派张三丰手下有武当七侠。
儒家之所以最后能称霸中国思想界,就是因为有可以吊打其他思想流派的武林秘籍和众多知名弟子。
看透了世事的孔子,当不当官对于他来说已经无所谓了,他想在自己生命结束前,多多传播自己的思想。所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一边教学生,一边编教材。
孔子把鲁国史官记载的史料,编纂成了赫赫有名的史书《春秋》。同时,对《易》进行了修改,把这本教人算命的书,变成了一本充满哲学思想的书。孔子还把市面上常见的《诗》《书》《礼》《乐》,重新进行了修订。
此后,孔子把《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课堂教学用的标准教材,这六本书也被称为“六艺”,又称为“六经”。
以前贵族也学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贵族的六艺与孔子的六艺,最大差别在于贵族六艺里有射和御。
射和御涉及设备与场地,这是要花钱的。
孔子收的学费就是每人十条肉干,就靠学生的十条肉干,怎么能开得起射和御两门课程呢?
“射”是射箭,古代一个贵族要熟练开弓,最起码要练三年。射箭烧钱并不是很多,“御”才是烧钱的玩意。
“御”是驾车,可不是我们现在简单的考驾照。春秋的“御”,是学习驾驶驷马战车,学成之后上阵杀敌。要养四匹马,马要吃草,病了要找兽医,这相当于现在买辆超级跑车回家,不但价格贵,保养费也是惊人,更重要的是还得有辆车,还要有跑马场。哪怕让孔子把房子拆了,也供不起驷马战车。孔子的儿子死了,也只能薄葬,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富裕。
所以射与御只能在贵族官学里学,由专门的老师教,毕竟这俩玩意太烧钱。
孔子用自己编的六本经书告诉学生,哪怕你家里穷得叮当响,都不要紧,只要你能啃下这六本书就可以了。
可别小看这六本书,据《史记》记载,真正学透六本书的人在孔子的三千弟子里,只有七十七人。
六本经书后来失传了一本《乐》,六经就变成了五经。
讲完了孔子的教材,我们来说说他的优秀学生。
衡量一位教师是否成功,就看他教出来的学生。孔子有十位优秀学生代表,分别按照四个科目划分,号称“四科十哲”。
德行科,都是德行兼备的人才。
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母亲家的亲戚,穷苦出身,老实本分,从不顶撞老师,任劳任怨,孔子对颜回非常疼爱。可惜英年早逝,孔子很伤心。
子骞,是个大孝子,不屑于当官。
伯牛,德行很好,他后来得了麻风病,孔子不怕被麻风病传染,主动探望他。
仲弓,品德高尚,后来担任季孙氏的家宰。在平定阳虎之乱后,季孙氏的家宰几乎被孔子的学生垄断了,季孙氏就是看中孔子学生都是有节操的人,不会像阳虎那样犯上作乱。
政事科,都是行政管理方面的高手。
子有,善于行政理财,后来也担任过季孙氏的家宰。
子路,他只比孔子小九岁,家境贫寒,也担任过季孙氏的家宰,后来随孔子周游列国,留在卫国当官,最后死于卫国内乱。
言语科,都是口才好、能说会道的人。
宰予,这位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也”的学生,在齐国担任大夫,后来死于齐国内乱。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最疼爱的是颜回,其次疼爱的就是子贡。《论语》里子贡与孔子谈话的篇幅非常多,子贡经常作为鲁国外交大使出访他国,而且他经商,家里十分富有。孔子死后,子贡竟然为孔子守孝长达六年,亲生父母去世才守孝三年。
文学科,都是学习能力强,努力钻研书本的人。
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子夏比子游大一岁。这两人在孔子徒弟里算是很小的。这二人熟读经书,对儒家思想的流传起了很大作用。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了,享年七十二岁。
孔子的弟子为了能让老师的思想流传于世,就把孔子说过的话编成了一本语录,叫《论语》。而且孔子学生们的著书立说行动并未就此停止,而是越搞越大。
在“十哲”之外,还有一名叫曾参的学生。这是孔子晚年收的学生,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让孔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位曾参和他的弟子,发展了儒家的思想学说。
孔子在临死前,把自己的孙子子思托付给曾参,希望曾参好好教导他。
曾参不光将自己从孔子那里所学的知识倾囊授给子思,同时还编写了《大学》一书,成为后世科举考生的必学课本,《大学》书里的“格物致知”又启发了两千年后的王阳明,王阳明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心学”。
曾参把子思教育得很好,子思长大后,也写了一本书叫《中庸》。子思死后,他的弟子收了一个学生叫孟轲,而孟轲就是赫赫有名的孟子。孟子死后他的弟子们把孟子说过的话也编成了一本语录,叫《孟子》。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号称儒家的“四书”。
“四书五经”后来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的标准教材,孔子后来还被追封为“圣人”。
估计孔子也没想到,自己百年之后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更没想到自己会被封圣。
曾经有个孔子的学生说他老人家是圣人,孔子听完后,说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圣和仁这两个字,我是不敢当。我只是朝着圣与仁的方向不断努力,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则可以这么说!)
孔子和普通人一样,有过寒窗苦读,有过春风得意,有过壮志难酬,但这不妨碍他成为我们民族心中的圣人。他的“礼”,让我们成为礼仪之邦;他的“仁”,让我们心中有仁爱之心。
更重要的是,孔子创立的私学,让公办贵族学校就此没落,形成了民进公退的局面。到了战国,遍地都是诸子百家的私学。
正是孔子,一手拉开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大幕。
就在孔子活跃的期间,南北两个方向发生了剧烈的动**。南方的楚、吴、越三国先后发生了规模宏大、时间漫长的灭国战争。北方的齐、晋两国内部发生了大夫抢夺国家控制权、完成改朝换代的重大历史事件。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说南方,因为楚、吴、越三国将春秋时的战争艺术推向了顶峰。而北方齐、晋两国的纷争说白了就是国家内部大夫争夺土地,架空国君的内部之争,其惨烈程度远不及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