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把阳虎赶走了,然而他们并没有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三桓坐了下来,痛定思痛。
三桓曾经号称鲁国三巨头,国内从无对手,从来不知道低调是怎么写的,字典里只有狂妄两个字,哪个国君要是不听话,直接被赶走,让他浪迹天涯、杳无音讯。历代鲁国国君面对嚣张的三桓时,都会怀疑人生,觉得他们三家才是真正的老板。
可现在为啥三桓被家臣阳虎欺负到这般地步,不知所措?曾经的鲁国老大,差点就被一锅端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三桓发生如此巨变?问题就出在三家的主基地上。
季孙氏的主基地是费邑;叔孙氏的主基地是郈(hòu)邑;孟孙氏的主基地是郕邑。
虽然阳虎被赶走了,可是三家的主基地却都被邑宰霸占了。三桓就像玩“即时战略”游戏一样,主基地被人占了,游戏直接结束了。
三桓表面风光,可混到现在实在是太失败了,产权属于自己的封地,自己却没有使用权、居住权,封地都被邑宰霸占着,自己只能在首都曲阜裸官过日子。
怎么办?
孟懿子提议,让自己的老师孔子出山,帮大家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于是三桓去找当时的鲁国国君鲁定公,请孔子出山。
鲁定公是被赶走的鲁昭公的弟弟。国君与三桓都是弱势群体,都希望孔子出山,打破鲁国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
公元前500年,孔子正式出山,担任大司寇(司法部部长)。阔别鲁国政坛十几年的孔子,一出山就不得了,在齐鲁夹谷之会,通过外交手段从只吃不吐的齐国嘴里要回了原本属于鲁国的土地。
公元前498年,孔子要执行自己酝酿已久的拆墙计划,史称“堕三都”。
按照周礼,大夫封地的城墙尺寸要比国都的城墙小,而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大夫们拼命修自家封地的城墙,三桓的费邑、郈邑、郕邑的城墙都远高于首都曲阜的城墙。春秋那时的军队缺乏专业的攻坚设备,很难攻下这么高的城墙,况且三座城都已经脱离了三桓的控制,是鲁国的三颗定时炸弹。
拆除三桓封地的城墙,既削弱了三桓的势力,也打击了嚣张冲天的家臣,最终得利最多的就是鲁国国君。
面对这些擅自加高加宽的违章建筑,孔子找来了产权人——三桓,召开了动员会议。
孔子在会上宣传了拆迁政策:“早拆早受益,晚拆晚受益,不拆不受益。”
三桓心想,反正这三座城自己也管不了,还不如让孔子拆了,自己好趁机夺回属于自己的不动产。三桓旗帜鲜明地表示,百分百配合政府的工作,什么补偿款、安置费都不要。
孔子亲自担任拆迁办主任,指挥国君手下的士兵开始了拆墙工作。
第一个主动要求拆墙的是叔孙氏,在叔孙氏的带领下,孔子成功拆除了郈邑的城墙,并赶走了邑宰。
拆墙工作取得开门红后,季孙氏主动要求把费邑的城墙强拆了,然而一场大规模的暴力抗拆事件爆发了。
费邑的邑宰正是当年和阳虎一起造反的公山不狃。为了做好拆墙的说服工作,让公山不狃认识到强占他人不动产是一种不法行径,孔子安排了子路担任季孙氏的家宰,让子路以家宰的身份劝说公山不狃配合拆墙工作。
费邑是季孙氏苦心经营上百年的主基地,里面兵多粮广,实力超过鲁国任何一个城市。公山不狃才不傻,费邑就是自己的地盘,把城墙拆了,相当于欢迎原来的主人季孙氏入住。
于是公山不狃先下手为强,带着费邑的兵,向首都曲阜发动偷袭。偷袭很顺利,直接攻破曲阜的城墙。还是季孙氏的府邸坚固,鲁定公与三桓躲在季孙氏家里的堡垒中,等待救援。
拆迁办主任孔子虽是个知识分子,但他不是一个书呆子,早就料到会出现暴力抗拆的违法事件,所以他提前做好了准备。他带着拆迁队伍放下铲子与锤子,拿起武器,回师救援曲阜。
孔子带领国君的亲兵在曲阜主场迎战叛军,三下五除二就平定了叛乱,公山不狃不得不像阳虎一样亡命天涯。
得胜后的孔子,在季桓子的带领下,把费邑的城墙强拆了,费邑再次回到季孙氏的手中。
三桓拆了两桓,还剩一桓,那就是孟孙氏的郕邑,可是到了郕邑却拆不动了。
郕邑在鲁国最北边,紧靠齐国,它既是孟孙氏的主基地,也是对抗齐国入侵的军事重镇。如果把郕邑的城墙拆了,齐国将会轻而易举地占领郕邑,进而威胁鲁国腹地。
更重要的是,郕邑的邑宰正是当年挫败阳虎叛乱,拯救三桓的公敛处父。公敛处父虽然在郕邑里飞扬跋扈,但是面对孟孙氏的命令,还是老老实实地执行。郕邑的主要控制权仍在孟孙氏手里,而不是在邑宰手里。孟孙氏才不会傻到把家城墙拆了,让齐国军队与国君的军队来去自由。
可这些理由并不是城墙拆不动的主要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孟孙氏的族长孟懿子与孔子是师生关系。
孔子讨厌三桓没错,但是他老人家讨厌的是三桓藐视国君,凌驾于国君之上的行为。如果三桓能改过自新,还是好同志,毕竟三桓的职位、封地都是合法的。
三桓里势力最大的是季孙氏,最不听话的也是季孙氏。阳虎被赶走后,季孙氏就是孔子的最大敌人。
孔子是一个底层贵族出身的人,在鲁国朝堂没有任何根基。一没封地、二没私卒,而政治博弈需要实力,单打独斗是赢不了的,他必须要找一个强有力的靠山。
学生孟懿子就是孔子的靠山。让孔子把自己靠山家的城墙拆了,削弱自己的靠山,就是削弱自己,孔子才不傻。因此哪怕后来鲁定公派兵围了郕邑,孟孙氏的城墙照样拆不了。
孔子在鲁国政坛混得顺风顺水,平定了家臣之乱,三桓也老实了。
鲁定公为了感谢孔子,让孔子代理国相一职。五十四岁的孔子听到任命一阵狂喜,只要领导干部的试用期一过,他就转正当国相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光宗耀祖。
孔子狂喜的表现被他的学生看到了。这个学生叫什么名字,史书里没有记载。可这个学生说的话,却是肺腑之言。
学生:“君子大难临头不恐惧,大福将至不喜形于色!”
孔子听完后,完全没当回事,说道:“还有一句话,‘身居高位礼贤下士而自得其乐’!”
孔子却不知道,命运总爱与人开玩笑,当一个人在命运最高峰狂笑时,下一刻迎接他的就是跌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