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国君疯狂地追逐感官的享乐,正事也不干了。
领导不想干活了,放心,下面有人抢着干。
这么积极地抢着干,无非两类人。一类是想升职;另一类想敛权。
大夫们无论再怎么积极干活,到死也是大夫,升不了国君。所以,大夫们抢着干活的最终目的就是敛权,有了权,财富、土地、私卒就会滚滚而来。
从第二次弭兵大会后,天下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秦、楚两个君主专制国家,其他国家主持朝政的都是大夫,国君靠边站。这种现象和现在的君主立宪很像,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平时只能签署个文件,代表国家出国访问,增进彼此的友谊。
可怕的是,春秋后期被架空的国君自留地都被大夫们蚕食掉了。有的国君到后来连口饭都不一定能吃上。
“不想架空国君的大夫不是好大夫”成为当时各国大夫的座右铭。如果这个国家的国君还干活,那说明他的大夫混得很失败。大夫们除了没有国君的名分,可以算是独立的诸侯,而有的大夫实力更是超级强。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孟子见梁惠王》,文中孟子对魏惠王(当时魏国首都在大梁,魏惠王又被称为梁惠王)讲述春秋中后期大夫们的逆天实力。
孟子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意思是,有一万乘战车的超级大国,能弑杀国君的大夫,他家里一定有一千乘战车;有一千乘战车的国家,能弑杀国君的大夫,他家里一定有一百乘战车。
像晋国这样的万乘大国,一个实力强的大夫,家里都有一千乘战车。要知道,当年打城濮之战时,晋国总共才出动八百乘战车。
孟子的听众是魏惠王,他老祖宗就是六卿里的魏家,他们家是怎么从大夫开始发家致富,一跃成为诸侯的,魏惠王心里最清楚。
在春秋中后期,大夫们都混到了历史的**。如何经营自己历史角色的下半场,是继续**迭起,还是盛极而衰?历史的岔路口正摆在他们面前。
只有经营好自己的封地,才能经营好自己的未来。与其说大夫们的封地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不如说是一个家族企业。大夫们接下来的路怎么走,这和诸侯国内部竞争成败有关系。
就像生物进化一样,在舒适环境中生存的生物,会进化缓慢,甚至停止进化;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生物,会快速进化,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在舒适环境中稳步不前按照老路子经营的,典型代表就是鲁国三桓;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动不动就被破产清算,只能不停地进行改制创新,适应新环境的典型代表就是晋国六卿。
鲁国三桓,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偶尔小打小闹,但是呈三足鼎立之势,谁也灭不了谁。于是三家联合起来架空国君。
鲁国本来就是个巴掌大的地方,三桓在如何经营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时,也懒得动脑筋。直接按照老祖先留下的封建制,将土地继续分封给家臣。
在生存环境恶劣的晋国,中行、智、范、赵、韩、魏六大家族起早贪黑,拼了老命在自家的封地大搞基础建设,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大搞制度创新。改革的春风吹满了晋国大夫的封地上。
六大家族知道,之前多少显赫的大贵族都被权力的绞肉机绞成肉馅,绞成的肉馅都被胜利者吞噬掉。六大家族有很多的封地,都是从被消灭的大贵族那里抢来的。所以这六家有着严重的危机意识,他们趁现在天下和平、国内太平,赶紧发展自己的势力,为的就是能在下一次内乱中存活下来。
六卿的进化方式就是对家族企业进行大规模改制。对于他们来说,“不改制,那就是死路一条”。
改制的方式很简单,就两条。
一、股权激励
吸引老百姓到自己的封地来,只要你来,我就分块地给你耕种。我分给你的这块地永远就是你的,你只需要向我缴纳地租,除了不能买卖,你想种啥就种啥。谁敢抢你的,我们给你做主。
六卿敢这么做,要感谢当时生产力的革命——牛耕。别小看一头牛,它的力气比人大,用牛可以快速高效地耕地。在当时,牛耕就相当于现在的农业拖拉机。
农耕的推广,让井田制公田以外的大量私田被开垦了出来。老百姓不傻,他们都会趋利避害。过去大家都是被束缚在井田里,集体劳作,但在井田里干得再好,地都是国家的,吃的都是大锅饭。现在大夫们给自己分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干多少全是自己的,所以干来干去,还不如把自己私田的地干好,那才是上上策。
六卿的这个创举,可以说开天辟地。在过去,大夫的土地都是国君封的,国君如果看你不顺眼,随时都可以夺回你的土地。现在国君不管事了,大夫的封地,自己说了算。大夫想把地给谁就给谁。
六卿授给老百姓的土地,每块地只有一个家庭耕种,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有了地的老百姓,干活的积极性可高了,粮食产量节节攀升。老百姓都成了佃农,六卿也成了大地主,六卿的家里都富可敌国。
这种把土地分给老百姓的做法,跟现在很多企业搞的股权激励是一样的。
在当时,土地就像股票。很多国家的大夫,只把土地分给家臣,家臣就成了大夫家族企业里的大股东,而这些持股的家臣随时会架空大夫。而晋国六卿,把土地全部分给了老百姓,相当于全民持股,不仅少了被架空的风险,更使得持股的老百姓干劲十足,给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二、招募职业经理人
晋国作为春秋第一超级大国,也跟秦、楚两国学习,设置了县。县的长官叫县大夫,由国君任命。
到了晋平公时期,国君不管事,县大夫的人选都落到了六卿的手里。晋国的县也成了六卿的地盘。对于自己地盘上县大夫的任命,六卿们是慎之又慎。
县大夫的人选虽然是从家臣里挑选的,但为了避免自己的成功在家臣身上重演,家臣的子孙是不能再担任县大夫的。也就是说,县大夫只是职业经理人,只拿工资,至于股份想都别想。
由于县这个行政设置,既方便六卿集权,又可以避免家臣坐大,所以六卿们在自家的封地上都大量推广。
就这样,原本实行封建制的晋国,由于六卿之间的激烈竞争,无意间开启了中央集权的模式,小农经济代替了井田制。
六卿因封建制而生,但最终却由他们自己亲手埋葬了封建制,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六卿的进化之路,并未就此结束,他们争先恐后地对自己的家族企业不断改制。步子跨得最大的赵、魏、韩三家终于笑到了最后。
而鲁国三桓越活越衰,在自己本来就不大的土地上,继续分封家臣,到最后差点被家臣颠覆。到了战国初期,中央集权成为流行趋势,三桓成为封建制的活化石,最后被历史无情地淘汰。
在政治制度进化的同时,战争的打法也在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