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操很重要(1 / 1)

晋悼公继位后,颁布新政。新政的内容包含了民、军、政三大块。

新君王在处理民生问题上,都是一个老套路,轻徭薄赋、勿扰农时,等等。

在军队管理上,悼公来了一记重拳,他颁布一条法令:“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

意思是,平时军队的统帅权交给军尉来管理,只有战争爆发时,卿才能统领军队。这条法令将军队的管理权与统帅权彻底剥离开,从根源上杜绝了大夫造反的可能。

在行政用人方面,悼公重新设置了八卿。

中军将 栾书     中军佐 荀偃

上军将 韩厥     上军佐 荀?

下军将 魏相(魏锜的弟弟)下军佐 范鲂(范燮的弟弟)

新军将 魏颉     新军佐 赵武

在八卿的人事安排上,能看出悼公卓越的驭人能力。他承认栾书与荀偃对自己的拥立之功,让他俩继续担任国家重要的二把手和三把手。

车辕之役之后,三郤被诛灭,空出来的很多位子,悼公留给了韩、魏、范、赵四家。尤其位置重要的上军将与上军佐,安排韩厥与荀?担任。悼公之所以选择他俩,是因为他俩是晋国朝堂上还有节操的人。

韩厥从政四十多年,一生侍奉过灵公、成公、景公、厉公、悼公,是晋国朝堂上资格最老的五朝元老。在这么长的岁月里,历经晋国多次政变和无数人头落地,韩厥却始终稳坐钓鱼台,这和他的为人处世风格不无关系。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稳健。

纵观韩厥的一生,他从不拉帮结派,唯一能算得上关系好的,只有赵家,毕竟当年是赵盾将他带入仕途,并把他一手提拔起来。下宫之难后,赵家只剩一个光杆司令赵武。韩厥成为晋国朝堂最中立的人。

栾书与荀偃弑杀厉公时,曾经想拉韩厥下水,却被韩厥大骂:“古人说:‘一个人宰杀自己的老牛都于心不忍’,何况你们要杀自己的国君?”

悼公选择韩厥当上军将,就是看中韩厥是一个讲情义的人。

悼公安排荀?担任上军佐,是故意让荀家人来制衡荀家人。虽说荀偃与荀?都是荀家人,但是他俩各有另一个氏。荀偃另一个氏叫“中行”;荀?另一个氏叫“智”(有的史书称“知”)。

这就要从他们老祖宗荀息开始讲起。荀息曾是晋献公时期的重臣。他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儿子叫荀逝敖,虽然荀逝敖不咋的,但是他两个儿子很厉害。大儿子叫荀林父,小儿子叫荀首。

荀林父在晋文公时期干得很好,文公设立了三个步兵军团编制,史称三行。荀林父担任中行将。

兴奋过度的荀林父把自己的氏给改了,反正那时除了改姓比较麻烦(避免同姓近亲结婚),氏可以随便取。荀林父用“中行”来作为自己子孙的新氏。后来荀林父一定很后悔,因为他在晚年担任了国家二把手——中军将。早知道就不改氏叫“中行”了,直接改氏叫霸气的“中军”好了。

荀首是荀林父的弟弟,也是非常的争气,多次参加对外战争,为晋国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官拜中军佐,成为国家三号人物。荀首的封地在“智”,春秋时候很多人以封地为氏,荀首和他的子孙就以“智”为氏。

荀林父作为哥哥,是家里的大宗,荀首作为弟弟,是家里的小宗。虽然祖上都是亲兄弟,但是到了子孙辈感情都淡了。到了悼公时期,两家人都不提自己是荀氏了,荀偃称自己为中行偃,荀?称自己为智?,从此两家人分道扬镳。

智?天资聪慧,他看不起中行偃。按辈分中行偃应该喊他叔叔。要不是中行偃是荀家的大宗,也轮不到他当中军佐。而智?瞧不起中行偃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智?是一个有节操的人。他曾经在楚国待了九年,在那里他一直忠君爱国,而中行偃的节操,早在派人弑杀晋厉公时就已**然无存。当年邲之战时,智?跟随父亲荀首参加,不幸被楚国俘虏。他在楚国一待就是九年。春秋时虽然没有现在的《日内瓦公约》,要求善待俘虏,但是交战双方很少有恶意虐待俘虏的,毕竟大家都讲贵族精神。

智?从楚庄王时期一直待到楚共王继位。晋国想与楚国交换邲之战的俘虏,楚共王答应了。

楚共王在智?临走前,跟他有一场精彩的对话。

楚共王:“你在楚国被关了这么多年,你怨恨楚国吗?”

智?:“两国交战,刀剑无眼,我做了俘虏是我的无能,与你们楚国无关!再者,在楚期间,楚王待我不错,这是您的恩惠。我哪敢怨恨你!”

楚共王看着眼前养得白白胖胖的智?,他接着问:“那你该如何感谢我呀?”

智?:“大王对我的恩情,我无以为报。我作为晋国的臣子,如果哪天再与楚军交战,我还得与楚国决一死战!”

楚共王无言以对。

坚守节操的智?回到阔别九年的晋国后,作为一个楚国通,他当仁不让地成了悼公指定的对楚作战的首席参谋。没有智?的悼公,是无法称霸天下的。

悼公的用人标准第一条就是节操,像栾书、中行偃的节操早已碎了一地,早就捡不回来了;而韩厥、智?是坚守节操的人,这种人笃信忠诚与道义,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信仰而献出生命,这才是悼公所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