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郑国向晋国求救起,已经过了三个多月。晋国就像一只行动缓慢的乌龟,终于出兵了。
战争爆发,讲究兵贵神速,而晋国却是龟速。如此低效能的动员能力,让人不禁怀疑晋国还是不是春秋第一超级大国?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因为晋国国内没有强有力的执政者。晋景公刚继位,还是一个年轻人,经验不丰富,大事小事只能依赖中军将荀林父。
荀林父作为五朝元老,政治、军事、外交,什么经验都丰富,就是精力不丰富。一把年纪又淡泊的他,别指望他能像强势的赵盾那样把晋国运转起来。
可又能怎么办呢?国内没人比荀林父更适合中军将,晋国政坛青黄不接。
老一辈的六卿都入土了,政坛上接班的新生代们资历又太浅,除了看起来架势大,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也只有荀林父这位老人,勉强能镇住场面。
荀林父收到郑国求援消息后,打算让楚国与郑国耗上一段时间,等楚军耗光精力时,再攻打楚军。这样做是很稳妥的,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可惜太稳妥了,楚军没被耗死,郑国先耗死了。
情报工作极其失误的晋国,竟对郑国已经投降一无所知,还以为楚军已被耗得差不多了。在六月的夏天,晋国召集三军出发了。
我们来看看新任三军将领。
中军将 荀林父 中军佐 先縠(hú)(先轸的孙子)
上军将 士会 上军佐 郤克(郤缺的儿子)
下军将 赵朔(赵盾的儿子)下军佐 栾书(栾盾的儿子)
中军大夫 赵括(赵盾的弟弟)赵婴齐(赵盾的弟弟)
上军大夫 巩朔 韩穿
下军大夫 荀首 赵同(赵盾的弟弟)
司马 韩厥(赵盾提拔的将领)
他们都是晋国的精英,但是荀林父统领他们却是力不从心。这些人里除了士会是他的老战友以外,要么是赵家的人,要么是爷爷干过六卿的“卿三代”。不少人巴不得荀林父早点死,把中军将的位置空出来,好让自己晋升。而要想晋升,需要实实在在的战功,所以他们对打仗杀人特别积极。
晋军到达黄河北岸,准备渡河时,传来了郑国已经投降楚国的消息。荀林父长舒了一口气,郑国已经不是晋国的马仔了,去援救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荀林父想撤军,但是又不能让楚国太嚣张,于是想出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战略构想,他对众将领说:“我们现在去救郑国,将会与楚国硬碰硬。郑国离晋国近、楚国远,不如等楚军回国,我们再讨伐郑国,便可以恢复对郑国的控制权。”
作为老战友的士会非常同意荀林父的战略构想。
可是一个人的出现,推翻了这一伟大的战略构想,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这个人就是中军佐先縠。
先縠的祖上很能打。他爷爷是先轸,担任过中军将,打赢过城濮之战、崤之战,号称“春秋战神”。他的爸爸是先且居,也担任过中军将,打赢彭衙之战。
先縠从小在爷爷与爸爸赫赫武功的熏陶下成长,他要成为像父辈那样能打的战神,然后出任中军将,延续家族的荣光。
可惜,先縠虽是名将之后,智商却始终不在线,不但家族荣光没有实现,反倒招来了灭族的祸患。
作为战神孙子,先縠直接开“喷”。
“我晋国三军尽出,听闻敌军强大就撤退回去,这实在太丢人了。诸位作为三军统帅,却不能像一个大丈夫一样,你们这样懦弱,我是做不到的!”
说完后,先縠带着所属的部队渡过了黄河。
先縠不把中军将荀林父放在眼里,竟然公然违抗军令。如果是强人赵盾在位,先縠的脑袋都不知道被砍了多少回。
结果先縠的行为产生了羊群效应,一群不服管又想拿军功的将领,也跟着先縠渡河了。
此时的荀林父,内心很是愤怒。心想,你们这群人翅膀硬了,都不服管了是吧?想用军法来处置他们,可是荀林父又放弃了,眼前这群翅膀硬了的家伙,哪个背后不是势力熏天的大家族,根本奈何不了他们。
此时司马韩厥对荀林父说:“先縠所率的军队不是很多,肯定会被楚军歼灭。您是中军将,下属不听从您的命令,这是您的失职。我们还是集体进军,即使失败了,六卿一起承担责任,总比你一个人扛要好!”
无奈的荀林父发现自己被一群猪队友给裹挟了,只能和他们一起往坑里跳,只能命令三军渡河。
晋国三军到达黄河南岸后,荀林父让大军进驻到邲(bì)地,那里位于衡雍西南,生态环境极好,是国家保护动物麋鹿的栖息地。
在三十五年前,衡雍那里曾经举行过闻名天下的践土之盟,春秋霸主晋文公曾在这儿到达了人生巅峰。
荀林父之所以选择这块福地,一是表明晋国从晋文公时,就是天下霸主。二是向楚国发出和谈信号。衡雍曾是晋文公会盟的地方,大家有什么争执,坐下来聊聊,谈妥了就搞个和平会盟,没必要打打杀杀,死几万人不值得。
衡雍虽然是个好地方,但是对于打仗来说,却很不利。因为它背后就是黄河,如果大军失败后撤的话,只能跳黄河了。
就在晋军进入邲地的时候,楚庄王正率领楚军向北方行进,打算去著名的旅游景点黄河边完成一个夙愿——饮马黄河。
春秋时,人口开始增多,砍伐树木开垦荒地,黄河水已经开始不清澈了,马儿喝了黄河水可能闹肚子,但饮马黄河却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现在大家出去玩,会在景点拍个照,发个朋友圈,然后亲朋好友都知道你在干什么。楚庄王率领大军去饮马黄河,就是在晒朋友圈。只有让楚国大军来到黄河边上,才能让全天下诸侯都知道楚国有逐鹿中原的实力与野心。
就在楚军向黄河方向行进时,前方探报传来,晋军已在黄河南岸邲地驻扎。
摆在熊旅面前有两个选项:一是向北与晋军交战,一是向南撤回楚国。
工科男孙叔敖对楚庄王说:“我们攻打郑国,消耗了太多的实力,如果再与晋国交战,胜算可能不大。”
楚庄王明白,楚军花了三个月打下郑国,再与晋国交战,就像一个运动员刚跑完五公里,再来个几百米自由泳,搞不好就要猝死。可是楚庄王心有不甘,他不忍心把到手的果实拱手相让。
孙叔敖看出了楚庄王内心的纠结,他替楚庄王下令,所有战车车辕转向南方,军前大旗调转到南头,准备班师回国。
一个叫伍参的大夫挡在楚庄王车前,他官位不高,但是胆量很大。他对楚庄王与孙叔敖讲道:“晋国中军将荀林父刚上任不久,威望不足。中军佐先縠刚愎自用,不服从命令。晋军将领各行其是,完全没有纪律可言。此次交战,晋军一定会战败!”
孙叔敖想骂伍参不识时务,却被楚庄王拦下了。楚庄王觉得伍参说得很有道理,爱冒险的熊旅喊道:“全军向北进军,正面迎击晋军。”
很快楚军抵达邲地,与晋国三军对峙。
为了探探晋军虚实,楚庄王派少宰(掌管王宫政令的官员)去晋军大营访问。
少宰来到晋军大营,对晋军将领讲的话,那是相当委婉客气。
“我们楚国国君小的时候,心灵受过创伤,从此留下心理阴影,不会说话。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安定郑国,哪还敢得罪晋国呢?希望你们不要在此久留。”
少宰把老板说成了有心理问题的人,但是千万别把客套话当真话。他的话里,说直白点就是:我们对晋国没有任何军事意图,你们晋军赶紧回国吧。
作为晋军里智商最高的士会,他也做出了非常礼貌的回复:
“我们先君晋文公曾经教导我们,要和郑国共同辅佐周王室。郑国现在不认真辅佐周王室,晋国国君就派我们来质问郑国。现在还劳烦楚国前来,在此拜谢楚国国君。”
士会说的话里,前两句是废话,为了进攻郑国随便编了一个幌子。最后一句才是真话:晋军无意与楚军为敌,楚军还是早点回去吧。
少宰明白了士会的意思后,就回楚营了。
就在半路上,少宰被一个人截住了,他就是中军大夫赵括。
赵括作为赵盾的弟弟,在赵盾庇护下,从来没有吃过什么苦,只希望多拿些军功,早日混到六卿。所以赵括跟在先縠屁股后混,就想快点打仗。
赵括截住少宰,并不是谋财害命,而是替先縠传个话。
先縠觉得士会说话像只缩头乌龟,他觉得仗虽没打,但也要从气势上压倒楚国。
赵括说:“中军佐先縠让我转告你,之前,士会说的话不够水平,我们大军前来,就是要把你们楚军赶回国!”
果然是先縠说出来的话,言语中充满了嚣张、狂妄。
少宰回到楚营,向楚庄王汇报了工作。
楚庄王听完后,露出坏坏的微笑。士会与先縠意见不合,暴露出晋军内部就不是铁板一块,这和伍参所预测的一致。
“少宰,你明天再去一趟晋军大营,目的就是和谈,他们提什么条件,你都答应,不过约定的签订和约日期,越晚越好。”
第二天,少宰来到晋军大营,与荀林父、士会就和平问题进行磋商,双方在友好而热烈的气氛中达成了停战协议,并约定了正式会盟时间。
荀林父与士会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内心实在佩服自己,不战而屈人之兵。待楚军撤走后,再收拾郑国,就能完成自己的战略构想。
这两位是高兴了,可其他将领没一个开心的,他们都是“卿二代”,还指望这次大战能获得军功,好进一步向上爬,结果现在连仗都不打了,还谈什么军功战功?
晋军内心原本被点燃的熊熊战火,就这样被晋楚两国和平协议这盆冷水浇得透凉,然而一个火星子又点燃了晋军上下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