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的秦穆公一直没有见到大军回国,等了很久才收到消息。

“秦国三军在崤山全军覆没,一匹马都没回来!”

秦穆公听完后,两眼一黑,一下子栽倒了。这个打击对于老年的他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原本只想去中原捡个大便宜,没想到把秦国的全部国防力量报销了。别说逐鹿中原,老家不被晋国端掉就不错了。

在身旁大臣的搀扶下,又是掐人中,又是灌药,终于清醒过来的秦穆公,赶紧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

一、全国进行紧急军事总动员,增强边境防守,严防晋国反扑。

二、释放当年攻打鄀国俘虏的楚国申公与息公,派使者赶紧与楚国结盟。

好在秦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地方有国君委任的庶长,很快完成动员工作,大量新兵被征调过来。

面对秦国递来的橄榄枝,楚成王欣然接受,毕竟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从崤之战以后的春秋岁月里,秦国与楚国结成了铁杆同盟,关系好到穿一条裤子,只要是不利于晋国的事,两家一起干。春秋末年,楚国被吴国打得快要灭国时,是秦国派兵救了楚国。可以说,秦国对楚国有再造之恩。

晋襄公凯旋后,率大军回到晋国太庙,向死去的老爹举行隆重的献俘仪式。此时的晋襄公无限风光,他手下的大臣们也都得意扬扬,他们哪里知道,为了逞一时之快,晋国霸业从此走向下坡路。

到此时,春秋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了,四大天王角逐中原的局面已经形成。但齐国从齐桓公后就已衰落,只剩下晋、秦、楚三国在角逐。秦国与晋国反目,晋国必然陷于侧背受敌的不利状态,一旦与楚国进行中原争霸,必然无法集中全部力量与楚国抗衡。

当秦国与晋国陷入长期的消耗战时,楚国就可以趁机扩展势力,因此三十年后楚庄王已能问鼎中原。所以崤之战,秦、晋都是输家,唯一的赢家是楚国。之前提出反对意见的栾枝,是唯一一个看透结局的人,可惜他微弱的声音被淹没在疯狂人群的呐喊声中。

就在晋襄公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一个女人跑来找他。这个人就是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怀嬴。怀嬴虽不是晋襄公的生母,但说话好歹也有一些分量。她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放秦国三位主将回国。

碍于怀嬴的面子,晋襄公把秦国三位主将给放了。这样放虎归山的事,他也能做出来,只能说他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即使这三人放回去,也不会对晋国构成威胁。

听闻晋襄公放秦将回国的消息,第一个坐不住的就是先轸。先轸作为先君从龙老臣,为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跑到宫里,痛骂晋襄公。

“将士们在战场上费了那么大的劲才抓回来三个秦将,一个女人说了几句话,你就把敌人给放走了。这是在践踏我们将士的战果,更是助长敌人的气焰,如果这样下去,晋国就要亡在你手上!”说完,先轸朝地上吐了口吐沫走了。

晋襄公被先轸痛骂一顿后,立马清醒了。他虽然年轻气盛,但是对待父亲留下的老臣仍然很尊重,他在位期间用的依然是晋文公留下的班底。他赶紧派大夫阳处父带病追赶放走的三位秦将。

阳处父一路驾车狂奔,终于在黄河边上追上了秦将三人。可惜这三人已经上船了。

阳处父对孟明视大喊道:“国君要把自己战车左边的宝马送给您!”

面对如此拙劣的谎话,孟明视也不傻,说道:“承蒙晋君不杀之恩,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晋君的恩情,以后若有机会,定会前来拜谢晋君的恩情!”

孟明视、逢孙、杨孙回国后,并没有被秦穆公治罪,反而继续统领秦军。秦穆公心里清楚,战败的罪魁祸首是自己,是自己当初不听蹇叔的话,酿此大祸。

晚年的秦穆公化身为一个愤怒的老头,他像着了心魔一样。他老年的健身活动,就是对晋国持续发动战争。晋襄公也不示弱,只要你秦国打过来,我晋国就打过去。晋襄公在位虽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这七年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与秦国厮杀。

公元前625年周历春,崤之战后两年,秦国从战败的阴影里走了出来。秦穆公命孟明视率领秦军攻打晋国,以雪崤之战之耻。

迎战秦军的中军将不再是先轸,而是他的儿子先且居。先且居继承了父亲超强的军事才能。先轸早在两年前就死了。当时他骂完晋襄公后,觉得自己不该冒犯晋襄公。为弥补自己的过错,有一次在打狄人的战斗中,先轸脱下头盔与铠甲,向敌人进行了自杀式冲锋。

晋襄公考虑到先轸作为国家栋梁,当初骂自己也是为自己好,就让先轸的儿子先且居担任中军将,赵衰担任中军佐。

晋军渡过黄河,御敌于国门之外。秦晋两军在彭衙(今陕西省白水县)大战。此时先且居作战勇猛,犹如他父亲灵魂附体一般。手下大将狼瞫作为先锋,一下子冲垮了秦军军阵,并且以身殉国,紧随其后的晋军开始追击秦军。

彭衙之战,秦军又是大败。晋军嘲笑秦军是“拜赐之师”,因为之前孟明视逃离晋国,在黄河边上曾对阳处父说,日后定会拜谢晋军不杀之恩,结果这次他率领的大军被打得一塌糊涂,真的是用实际行动来感谢晋襄公。

在晋襄公眼中,秦国就是魔鬼,为了不给秦国喘息的机会,他必须把它封在瓶子里。这一年冬天,晋国召集了宋、陈、郑,组成四国联军伐秦。这次秦军的主将还是孟明视,不是秦穆公对孟明视无比信任,而是现在秦国人才凋敝,实在拿不出当主将的人了。

四国联军势如破竹,攻克秦国汪城。秦国三战三败,仗打到这个份儿上时,秦穆公应该痛定思痛,不能再起战火了。几场战争都在消耗秦国的实力,应该让秦国百姓休养生息。

但是秦穆公是一个快意恩仇的人,你给我一刀,我必须要还你一剑。此时的秦穆公,对攻打晋国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化身成魔的他,只要有机会就要复仇。很快秦穆公的机会来了。

晋襄公觉得秦国差不多被打残了,没有还手之力,于是他率宋、鲁、陈、卫、郑六联军去攻打楚国的附庸国沈国。可惜晋襄公低估了秦人的能量,晋国主力远征在外,秦国立马抓住了复仇的好时机。

公元前624年的春天,黄河东岸,无数艘船正燃起熊熊大火,岸边站满了刚渡过黄河的秦军。所有秦军望着黄河对岸,他们心里明白,船都烧了。如果仗打输了,自己想回秦国也回不去了,所以不能输只能赢!

这次是秦穆公亲自率军出征,年迈的他,站在黄河边上若有所思。两鬓花白的他回想起父亲在他小时候,老是对他说饮马黄河。自己执政期间,秦军数次饮马黄河,但都饮得不痛快,无数秦军将士死在这里。为了祖先的期望,为了秦人的荣耀,他必须痛揍晋国,打出秦国的尊严。

面对全体秦军,秦穆公喊出了自己对晋国的愤怒:

“众将士们,我们秦人对晋国不薄,但晋国三番两次陷害我们。我们的父子兄弟,很多都死在晋人手上。是晋人让我们的亲人暴尸在崤山的山谷里。今天是我们复仇的开始,拿起我们手中武器,要让晋人血债血偿!”

紧接着秦军爆出天崩地裂的吼声,这是秦人狂暴的怒吼。

秦军整好队列,开始杀向晋国腹地。他们一边走,一边高声歌唱秦国战歌《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此时晋国空虚,秦军在晋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攻克王官(今山西闻喜县),进逼绛都。秦军在晋国腹地进行了大扫**,而晋国人只能躲在城里,等待晋襄公回师。

秦穆公看晋国腹地已经被**得差不多了,于是大摇大摆地率军南下,从茅津渡过黄河,来到了崤山。

三年前,崤之战秦国三军在此尽灭。如今,秦人再次来到这里。山谷的尸山血海,早已没有了。野草肆意生长,只有地上的白骨,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一场大屠杀。秦军把白骨就地掩埋好,并举行葬礼,全军哭丧三日。

秦穆公站在崤山上,向东望去,那里有自己与祖先魂牵梦萦的中原。可惜他现在不能继续向东进军,秦军在晋国境内已经很长时间了。晋襄公随时会率军返回国内,而崤函道仍在晋国手中,如果晋国再次封锁崤函道,秦军只会重蹈覆辙。

“班师回国!”秦穆公无奈地对手下说道。

从此以后,秦国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半步。争霸中原的活动,基本没有秦国什么事了。无奈的秦穆公只能向西扩大领土,在他临死前几年,“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灭了十二个蛮夷小国,国土拓展了上千里),算是对自己没能争霸中原的补偿。

崤函道就像一个瓶颈一样,晋国死死地守住了它。秦国这个魔鬼,就这么被封印在瓶子里近三百年。直到战国时,晋国已不存在,而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从魏国手中拿下了崤函道。

火速救援回国的晋襄公,看见国内一片废墟,他又向秦国开战。攻下两城后,就收手了。因为双方实在打不动了,只剩下干瞪眼了。

秦晋两国敌对状态长达八十多年,秦国与楚国形成了铁杆同盟。直到公元前547年,秦景公时期,两国才勉强恢复外交关系。当秦国大使前往晋国外交破冰时,晋国大夫叔向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秦晋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晋国赖之。不集,三军暴骨。”

秦晋两国关系不和的时间太久了,今天如果两国摒弃前嫌,重归于好,这是晋国的大幸,如果不成,两国再起战火,到时候晋国三军要牺牲多少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