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钦不久便发现马亮不见了,他知道事有不妙,便决定提前举事。他领人先驰往锦衣卫指挥逯杲的家里,把逯杲杀了,然后又驰往东朝房,砍伤了李贤,并将逯杲的人头举给他看,说他们造反乃是为逯杲所逼。他们又闯入西朝房,在那里杀了都御史寇深。他们进攻东、西长安门,想从那里攻入皇城。守门的人极力坚守,他们无法攻入,便想积薪纵火,把门烧毁,再行进去。他们尽力设法进攻,城上尽力防堵,城内城外,喊成一片。不久,孙镗的儿子孙辅和孙(左车右兀)带领了二千多名西征军来攻曹钦,曹钦也合兵在一处只攻东安门,并在那里把带兵也来攻打他们的恭顺侯吴瑾打死了。曹钦奋力烧门,东安门终于被他烧毁,但在内的守军以毒攻毒,在火上又加上了很多的柴,火势转大,曹钦仍不能进入。这时天已将曙,曹钦集聚起来的人看着势将不妙,多数都已逃散,曹钦也极想逃脱,但九门紧闭,又无路可逃。万般无奈,他只好逃回自己的家中,投井而死。孙(左车右兀)在追杀曹钦时,虽然砍伤了曹钦,但他自己却也在乱军中阵亡了。
曹吉祥是在曹钦败亡后的第三天被凌迟处死的,他的党羽汤序、张益和他的姻亲人等,也都被处以死刑。马亮则因告密有功,倒被任为都督。
曹吉祥一死,被他以夺门功荐举得官的人,也跟着被汰除一空。至此因夺门一事而得官的,可以说几乎已经全被扫**无余了。这时已是天顺五年(1461),明英宗的年纪已有三十五岁。他早年宠任王振,夺门之后,在内廷又宠任曹吉祥。曹吉祥谋反被杀,他不再宠信宦官了。但他那种总想有个人来靠着的习性,似已定而难移,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又无限宠信上了锦衣卫指挥门达。
实在说来,门达这个人也是沾上了夺门功才得到迁升的,在那种涨潮般的升赏中,门达也从镇抚司指挥佥事升到了指挥同知,后来更进一步,又升成了锦衣卫指挥使。他在镇抚司衙门中,一向专理刑狱之事。门达先后得到过两个助手,这两个人都对他有很深的影响。最先帮门达理事的人是千户谢通,门达极信任他,一切都由着他去办。谢通为人忠厚,处处以仁恕为怀,由他经手的很多重狱都办得公平妥善,无枉无纵。门达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声誉。第二个助手,便是那个被曹钦杀死了的逯杲。其实这逯杲也是以夺门功而得官的,在有诏要革去夺门功时,门达和逯杲都向明英宗投诉过,说他们二人之得官完全是出于圣恩,并不是由于石亨的引荐,他们应不在被裁汰之数。那时逯杲已经替明英宗在查探石亨的隐私,明英宗也正想以他们为自己的耳目,所以在他们来投诉时,都抚慰了他们,叫他们安心任事。逯杲为人极其阴鸷,干起事来爽利毒辣,很得明英宗的赏识,很快就压倒了门达,门达反倒要听他的指挥,看他的眼色来行事了。逯杲原本是由石亨和曹吉祥的双重保荐而得官的,因此,由他来刺探石、曹二人的隐私,也比别人更方便。石亨之死,逯杲出了不少的力,搞掉了石亨,他又着手探查起曹吉祥和曹钦的隐事,给他们造成了许多的不便,所以曹钦早就恨透了他,才举事便闯进了他的家,把他给杀了。门达是在逯杲被杀后,才又得到明英宗的倚信的,他一手包下了为明英宗刺探诸臣隐私的工作。门达因为曾被他的手下逯杲压倒过,深以为恨,如今重邀宠任,干得就更为尽力,以求无人再能超过他。为了加紧网罗,门达派出了更多的侦事校尉到各处去查访,还不断派人潜入各官邸去,煽动在那里工作的下属们,引诱他们都出来告密。这一来,真闹得到处沸沸腾腾,人心惶惶不定。这样,门达就成了明英宗最后一个可以任性胡为的宠臣,连在患难中为明英宗暖足的袁彬,碰到了门达,也感到不敌了。
从瓦剌回来后,袁彬一直是明英宗最挂念着的人,英宗复辟后更特别宠信他,凡有所请,无不依从。袁彬在景泰年间的职任不过是个锦衣卫试百户,官职极为低微,复辟后,明英宗便把他连越数级,猛升为锦衣卫指挥佥事,不久又连连上升,升为指挥同知,又升为锦衣卫指挥使。那时正好是阁臣商辂被罢之时,袁彬想着,商辂久任阁臣,他的府第一定非常富丽,便想搬到那里去住。他向明英宗开口,要下了商辂的府第。但他搬进去后却才发现,那里不但并不富丽,还很湫隘,不堪居住。袁彬大失所望,于是又向明英宗提出另一个要求,希望朝廷能赐建一所居第给他。这种请求已很过分,但明英宗却毫不为异,立刻就答应了他。后来袁彬娶妻,明英宗不但赐予优渥,还命孙太后的家人去为袁彬主持婚事。宫中每有宴会,明英宗也不会忘记袁彬,总是让他入宫赴宴。他们每每谈起在瓦剌时的旧事,便都又像回复到旧时情景,显得那么情切。袁彬在朝廷平下了曹钦之乱后,又按例晋升为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论官阶早高过门达,而且自恃与皇帝有旧,实在没有把门达看在眼里。门达也感到袁彬并看不起他,不由想予以报复。况且,他也真想碰碰袁彬,看看明英宗的态度到底如何。门达日夜伺机,到底给他抓到了袁彬的一些把柄,于是便向明英宗提出打算逮治袁彬。明英宗觉得自己无法拒绝门达,又怕苦了袁彬,在答应门达可以逮治袁彬时却说,“任汝径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这话充分表明了,门达在明英宗的天平上,重量已经超过了袁彬。
明英宗由于过重私情,总是过分地宠信内监和近臣,所以他两次登基都没有做出什么值得称道的事,相反,明代的自盛转衰,便是由他搞出了土木堡之败,而开始显现的。不过,在皇室事务方面,他在复辟以后却还是做出了一些好事。
明英宗最初所作的一件好事,便是在天顺元年(1457)十月,将幽禁在中都广安宫中已有多年的建庶人,从幽禁中释出,让他和他的全家都能在凤阳自由居住。这个建庶人,乃是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他的哥哥便是在建文元年(1399)便被立为皇太子的朱文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那时年仅七岁的皇太子也与建文帝一样在大火中不知去向。那时年仅两岁的朱文圭则被称为建庶人,给关了起来,一直被关了五十多年,直到天顺元年还被关着。明英宗何以会忽然想到,要把这个已给关了一生的人释放出来,有人认为应是出于同情之心,因为他在南内居住之时,也是形同幽禁,极为痛苦,大概他在那时便想到了和他有些相似的建庶人,所以复位还不久,便发出了开释建庶人的谕旨。这是不合历代封建王朝规例的,因而有人认为万不可行,说是“或恐扰乱天下”。但明英宗的态度很坚决,他断然表示,“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很赞同此事,他说,“此尧舜之心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明史》记此事道:“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英宗实录》所载与此略异,可以对照补充,“……敕太监雷春等曰:‘朕眷念宗室至亲,虽在不原,亦令得所。今遣太监吴显管送兴庶人及其母杨氏等共十八名口,前去凤阳居住,每月令所司支予食米二十五石、柴三千斤、木炭三百斤,听于军民之家自择婚配……’”在这里,建庶人被称为兴庶人,他在中都广安宫中共被幽囚了五十余年,被关入时,他只有两岁,到被赦出时,年纪已是五十七岁了。出来后,只两年就去世了。明英宗所做的另一件事,则是为他的父亲明宣宗补过,恢复了胡皇后的称号。胡皇后无罪被废,当时内廷外廷都有很多人为之不平,明英宗的皇后钱氏,听到人们谈说此事,也很同情,但一直碍于孙太后,没有敢说。天顺六年(1462)九月,孙太后去世,钱皇后才提起了这事,说是胡皇后无罪被废,已很不幸,去世后又仅以嫔御之礼葬于金山,葬礼实在太薄,令人极为不安,但因碍于孙太后,无人敢说。如今太后去世,阻碍已无,似应加以补救。明英宗又以此事询问李贤,李贤听了,大为称赞,他并代为策划道:“陛下此心,天地鬼神实临之。然臣以陵寝、享殿、神主宜如奉先殿,庶称陛下明孝。”按李贤的规划,很多地方都要重新动工,因此等到天顺七年的闰七月,一切布置才就绪,把胡皇后另行迁葬,并上尊号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这些虽然都只是皇室的家事,但在封建时期,人们都极关心王室,认为这也是件大事,因而此举倒也很得人心。
明英宗在临死时,还做了一件比上述两事更为人称赏的好事,便是他在弥留之际,以遗命永远罢除了以妃、嫔殉葬的陋习。这虽然仍像是皇家的私事,其实其影响所及,却已远不止于皇家。原来以宫中的妃、嫔作为殉侍,随着才去世的皇帝同被埋入寝宫,实是由来已久,降及明代,仍保留了这一惨无人道的遗习,不但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和明代宗(即景泰帝),这些曾登基在位的皇帝,在他们身后都曾以宫人殉葬,就是受封在外的诸王,也都在干着这样的惨事。譬如周宪王朱有燉,他死在正统四年(1439),他在病中曾向明英宗奏称:“身后务从俭约,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及有父母者,遣归。”朱有燉无子,明英宗便赐书给在为朱有燉办丧事的朱有爝,告诉他,朱有燉曾奏请免去殉葬,要他遵照行事。但是朱有爝并没有听从,还是阳奉阴违地,以妃巩氏和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等七人为之殉葬。这也就是景帝死后虽已被废为郕王,而明英宗还想以汪后来为其殉葬之故。以汪后的身份而言,不拘是否已经被废,都没有以她来殉葬的道理,明英宗想这么做,实在有很刻毒的用心。这也说明了他对于殉葬实在有很深的感受。大概是明宣宗下葬时举行的大规模殉葬,给他的刺激很深。明宣宗死在宣德十年(1435)正月,入葬景陵则在当年六月,那时候明英宗虽然已经即位,但是年龄还小,还不足十岁,所以殉葬的各项事务,如从殉的人数应是多少,当以何人为殉等等,都要由才被尊为皇太后的孙氏来规定。孙太后这人貌美而心毒,在她的主持之下,这次殉葬的规模很大,仅殉葬的妃嫔就有十名之多,另外陪从的宫女等更是不可胜数。这些人都像是被判了死刑,并且预知自己当在何日死,她们在死前的哀伤凄楚,可以想见。那时那个未及十岁的天子,大概曾目睹了这种悲惨的情状,所以竟永世而不忘,到死前而感受更深,所以才特有此命。《明史·后妃传》中,对殉葬事也曾有所记,其所记的范例,便是以明宣宗入葬景陵为主,想来这定是历次殉葬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所以举出它来,以例其余。传文中还载有这次从殉的妃、嫔们的姓氏和谥号,它说:“正统元年八月,追赠皇庶母惠妃何氏为贵妃,谥端静;赵氏为贤妃,谥纯静;吴氏为惠妃,谥贞顺;焦氏为淑妃,谥庄静;曹氏为敬妃,谥庄顺;徐氏为顺妃,谥贞惠;袁氏为丽妃,谥恭定;诸氏为淑妃,谥贞静;李氏为充妃,谥恭顺;何氏为成妃,谥肃僖。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盖宣宗殉葬宫妃也。”由于人多,在细微处不免有些小错,如被赠为淑妃的就有焦氏和诸氏二人,淑妃虽是极常见的称号,重了似乎关系不大,但细论起来,总还是个欠缺。在本文前面,还有一段记郭嫔的文字,也能使人见到殉葬的另一个侧面,现在录之如下:
郭嫔,名爱,字善理,凤阳人。贤而有文,入宫二旬而卒。自知死期,书楚声以自哀。词曰:“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逝兮,怜余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这个郭爱,应也是被定入这次殉葬者中的一人,所以她能够自知死期。她入宫的日子很浅,才只有二十天,便给排进了殉葬的数列里面了,可以说,她一入宫便已闯入了鬼门关,可真是够惨的。她原本应该是被召入宫的宫女,殉葬者例应升一级,所以她才成了郭嫔。她是在明宣宗已将下葬时才入宫的,以“入宫二旬而卒”而言,她入宫应是在宣德十年五月间,到了六月,就是她的死期了。这个“贤而有文”的少女,可说是才入宫便知道了自己的死期,她所作的那几句楚声,大概就是在“死期有定,求生无望”的哀怨凄伤的情状中发出的呼声。开头她还以“修短有数,不足为较”而强**解,又以“生而如梦”聊以**。但这是无可解慰的,所以终于喊出了“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的呼声,这也可以说是所有殉葬者所共有的呼声!明英宗也许是在幼年间就耳闻目睹了这些殉葬者的悲声惨状,而且至死难忘,所以才在死前作出了此后应永绝殉葬这个决定的。《明史》记此事称,明英宗于弥留之际,把皇太子朱见深和太监牛玉同召至榻前,对他们说:“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刘定之在他所著的《否泰录》里也记有此事,他说,明英宗在死前曾将皇太子朱见深唤到御榻前,对朱见深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更为。”像这样的临终遗言,其珍重尤有过于遗诏,更是必须认真执行的。因为遗诏乃是在皇帝身后,由首辅所拟定的,它所废除的都是众议以为当除的事,死去的皇帝未必真有所表示,而遗言则又不同,那是死者最后亲口说的,是他最为关心的事,所以更要从速认真执行。
明英宗这个废除殉葬的遗言,得到了不少好评,《明史》在论他的赞词中便说,“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官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照实说来,明英宗的稗政并不为少,以“无甚稗政”一语轻轻带过,只说他们“盛德”之事,实在非常不够。倒是后来的《明史补本》说他,“前后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赏僭滥,失亦多矣。乃或胪举盛德,以为无甚稗政,岂笃论哉!”这些话说得倒还差不多。说明英宗前后在位二十四年,也并不准确,满打实算,说他在位共达二十三年,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