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谈长白山吧。长白山是祖国东北的名山之一,海拔二千七百四十四米。最高处有驰名世界的“天池”,稍下有瀑布,瀑布之雄伟,远在一二百里外就可以清楚地看见。它又是“东北抗联”的主要根据地。我永远不会忘记,在高约二千二百米的“冰场”附近,一棵苍老的松树表皮上,留下当时抗日英雄金银松刻的“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的革命豪语。
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在六月十三日从延边出发,当晚宿旧安图县城。这一天,只感到越走山势越高,还没有看到连绵不断的林区,也没有看到长白山。第二天就不同了,出发不久即进入了林区。过了“二道白河”,汽车在浓荫蔽天的森林中连跑几个小时,“真是走不完的‘松树胡同’”(同行画家史怡公老先生语。他是老北京,因北京有“松树胡同”);下午五六时,才到距“天池”十公里的冰场歇下来。大家虽经受了整天的劳顿,却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准备明天攀登过去所不敢梦想的长白山巅,一览“天池”“林海”之胜。可是,据陪我们同游的安图县委林业部长联系,山上昨天还下了一次雪。
第二天,天气好得很,霭霭朝暾,闪烁着霞光万道,大家兴奋极了,肯定可以上“天池”了。冰场距“天池”虽不过短短的十公里,却费了近两个小时。这天的天气实在好,据说一年之中难得有这样的几天。刚走了不久,只见两边山上的白桦树,屈曲夭矫,奇态横生,远远望去,好像盆景展览一般。原来这是高山气候变化的关系。再走几里,又突然一根草也看不到了。而脚底下铺满了云锦般的嫩黄色的杜鹃花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又软又厚。大家说这张“地毯”太舒服,太美丽了。将近“天池”的时候,满地积雪,间着大大小小的石块。主人解释着,这些石块,是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每一块全是蜂窝似的小洞,可以说是玲珑剔透,但拿在手上,又好像纸糊的那么轻。为了难得的纪念,大家带了不少回来。
谁知,当天夜里,天气突然变了,风雨交加,还杂着雪似的。第二天怎么办呢,不能出去做任何活动,只有穿着皮大衣坐在房间里烘火、谈话、下棋,同时,更担心下不了山。
我们后来知道,上“天池”那天正是端午节的前一天。而端午节,却是大家穿着厚羊皮大衣围着火炉子过的。记得头一天将要接近“天池”的时候,青壮年同志兴奋地在积雪上乱跑,古人“振衣千仞岗”的诗句,到这儿也觉得并不稀奇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雄壮、奇特而又嶙嶙峋峋的“天池”和无边无际郁郁苍苍、浩浩瀚瀚的“林海”。同志们禁不住高呼:“祖国真伟大呀!”“富饶美丽的东北呀!”于是作画的作画,摄影的摄影。
游长白山确不容易,能到“天池”更不容易。对我来讲,真是“兹游奇绝冠平生”。饮水思源,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今天,能有如此的幸福吗?我从这天开始,老是琢磨着“长白山!”“天池!”“林海!”……的问题,也就是我应该画什么的问题。很肯定,“长白山”我是要画的,“天池”“林海”,我也是要画的。
怎样画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长白山”是不以峰峦取胜的。雄浑阔大,山顶积雪,的确气象非凡。主山以外,尽是一望无际的林海。孤立地来突出它,我觉得应该考虑。因为山的起伏不大,曲折不多,加上寸草不生,除了白的积雪,无非是黝黑的石块,恐怕画出来画面易流于干枯,流于琐碎。“天池”原是个火山口,若处理不当,则又画成一个“破脸盆”。我曾经画了好几次以“天池”为主的画面,为了避免画面上摆个完整的“椭圆形”,画过左一半,也画过右一半,全部失败了。不但表现不出“天池”的气概,反而连长白山的雄浑也被大大削弱了。但是我还不死心,回到长春,把我的愿望请教吉林省委到过长白山的同志,得到不少的帮助与鼓励,经过不断商量讨论,思想上明确了许多问题。为了及时征求同志们的意见,决定用长卷形式(纸张比例大约一比七)来尝试经营。“天池”位置在偏左方较高的地方,满山积雪,作为主峰;顺势经“气象站”向右下倾,作次峰一二,以资拱卫,在位置上渐渐接近全画的右边,同时,也就渐渐露出森林的顶部,将到靠边处,紧紧地和整个山峰背后的苍翠的“林海”相接。这样,“林海”既环抱着“长白山”,而“长白山”又突出了“天池”。大家觉得,这幅画,长白山的气势是有一点点了。历时五天,这就是《天池林海》(图卷)那一幅。此外,还先后画了《天池飞瀑》、《呵!长白山》、《白山林海》、《长白山冰场》、《长白山再见》(因在京制版未能展出)、《白山温泉》、《林海雪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