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设定的规矩越具体,亲子之间的关系就越和谐。如果给孩子设定的规矩是模糊的,孩子根本没有执行的方向,即使执行了,很可能也是片面的,就会很容易引发亲子的矛盾和口角。
小文妈明白给孩子定规矩的重要性,但总是为此跟自己9岁的儿子小文产生矛盾,而且很多时候并不是小文的错。因为小文妈给他定的很多规矩,不但不具体,有时候还会前后矛盾,这让小文总是感到无所适从。
小光的妈妈就不同了,她不仅给小光明确地定好规矩,小光跟她配合得也很默契。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两位母亲是如何给孩子定规矩的。
小光妈会告诉小光:“出去玩之前,一定要先把房间收拾好,被子叠好,玩具放进玩具箱,把地扫干净,鞋子放到鞋架上……”
那么,小光是如何记住这些规矩的呢?很简单,墙上悬挂着一个规矩表,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每一条规矩,小光起初也记不住,于是妈妈想了这么一个办法,所以后来每次小光出去玩的时候都会从头到尾仔细核对一遍,看看自己是不是都完成了。渐渐地,小光养成了习惯,出门前不用再逐一检查就能全部做到位。
同时,一旦小光忘记遵守规矩或者没有严格按照规矩来做,小光妈就会及时对其进行惩罚,以提高孩子自觉执行规矩的观念。当然,如果小光按照规矩做完事情之后,小光妈也会及时表扬、鼓励他。
相反,小文妈总是对小文说:“出去玩的时候,记得先把房间收拾好了。”除了这句话之外,既没有规定如何收拾,也不像小光妈那样逐项列出来。所以每次小文收拾屋子都丢三落四,即使收拾了房间也总被妈妈唠叨,不是没有把书放到书架上,就是没有把玩具放到收纳箱中……小文妈同样也很苦恼,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小文连收拾屋子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小文妈之所以会跟孩子发生争吵,是因为她给小文定下的规矩太笼统了,没有明确说明“把房间收拾好”到底要做哪些事情,因此,发生冲突在所难免,而这也并不全是小文的错。
其实,有的孩子并非不想守规矩,而是因为父母定的规矩太模糊,他们往往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办。要求孩子早上早点儿起床,但不规定明确的时间,孩子自然缺少“早起”的概念,执行起来就会拖拉;要求孩子学好英语,但不明确要求他们是能背单词、背诵课文,还是能够把口语练好;要求孩子做家务,却不告诉他们都要做哪些,他们做的时候肯定会丢三落四……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的规矩说得不具体。
职场中,领导都会给员工提出具体的要求,事实也证明,要求越具体,员工越容易出成绩。因为有了要求,他们就知道方向在哪里,只要认真朝着这个方向做下去就可以了。如果领导想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却不将方法告诉他们,他们改善的幅度自然就会差很多。同样的道理,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父母也必须做到明确、具体,千万不能囫囵吞枣、泛泛而谈。
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形成形象记忆,所以为了减少亲子间的误解,父母定的规矩必须条分缕析且容易理解,有时候甚至可以提出详细的操作步骤或者给他们做一个示范。举个例子,如果给孩子布置劳动任务,孩子完成得不理想,父母一味地斥责,只会降低孩子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最后他们不仅能省时省力,还能做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