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型父母:父母整天唠叨,孩子会“选择性失聪”(1 / 1)

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宽容的、宽松的、宽厚的,而不是一味地唠叨;反过来,如果孩子长期被唠叨,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面对逃无可逃的处境,就会启动“选择性失聪”来保护自己。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父母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

2014年的一天,我在小区门口遇见了薇薇妈,她一见到我拉着我诉苦:

不难发现,薇薇妈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喜欢唠叨女儿,以至于女儿产生了抵触情绪。

唠叨几乎是每位中国父母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父母爱孩子,为了让他们少犯错误、少遇到些挫折,时常喋喋不休地提醒他们:放学早点回家、下雨记得带伞、天冷了穿厚点儿……

要知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而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确实需要引导,但并不想每天父母重复同样的话。试想,工作中,如果你的上司整天对你唠唠叨叨,你会不会感到厌烦?如果你是个敏感的人,或许还会觉得领导不相信你的能力。孩子同样如此,他们需要父母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唠叨。父母整天以爱的名义唠叨孩子,他们迟早会疏远我们,那么如何不唠叨地爱我们的孩子呢?

一个夏天的午后,天气闷热,我骑着电动车送妞妞上学。炎热的太阳照着我,感觉皮肤都在发疼。终于快到学校了,我松了一口气,结果妞妞突然小声说:“妈妈,我差点儿忘了,老师让买水彩笔,下午有美术课。”

我感到阵阵“疲惫”,有点不耐烦地说:“你不早说呢,现在骑回去买,你就迟到了。下次如果老师要再让买东西,你早点说,可别像这次似的。再说,送完你,我还要工作呢……”我的话还没说完,女儿便跳下车,一脸不高兴地说:“不买了,学也不上了!”然后,大步流星地往家的方向走,全然不顾人来人往的车流。

我在后面骑车追,冲到她面前,刚想质问她为什么这么不听话,却看到她两眼红红的,眼泪不停往下掉:“妈妈,我觉得我很可怜!”

我的头像被木棍打了一下,闷闷的疼。妞妞越哭越大声:“妈妈,你心烦时可以冲我发火,可是我也委屈啊!……”

“我觉得我很可怜”这句话使我猛然惊醒,意识到可能在教育方面出了问题,给了孩子不好的感觉。这件事情后,我开始有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变说为听,认真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不论自己多忙、多累。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是不是对孩子太疏于引导了。我反倒觉得,这是为人父母必须做到的一点。自从转变了相处模式,渐渐地,我发现与女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沟通也顺畅多了。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绝不会对孩子做的每件事指手画脚,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宽容。放手让孩子去做,只有在他们犯原则性错误时加以引导,往往这样更容易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作为父母,更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话,做到真正、全面地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唠叨孩子。

我的一个同学,40岁时才怀孕,结果孩子早产,生下来才4斤多点,在北京儿研所的保温箱待了半个月才顺利活下来。为了表达孩子的来之不易,他们给孩子起名为星星。

星星简直就是他们一家人的心肝宝贝,我这个同学更是恨不得将最好的都给孩子。星星不仅吃的是进口奶粉,穿的、用的也全是品牌货。星星渐渐长大,但体质比较弱,时不时生病,我同学就更心疼了。担心孩子吃不饱,就端着碗在后面追着喂;孩子不爱喝水,她就想方设法设置各种奖励。

星星上了小学,每天早上我同学都会叮嘱他说:“在学校要多喝水!”“今天天气有点冷,你多穿件衣服。”……最开始星星耐心答应,慢慢他就厌烦了。有一次,星星被问急了,竟然瞪着眼说:“妈,你能不能别总唠叨我!”

当同学跟我说起这件事时,她满脸的无奈:“我也知道这样喋喋不休地问,孩子肯定会厌烦,可是我真的担心他的身体。”

我安慰她,并给她分析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然后提出一些建议。从那以后,她减少了对星星的唠叨、叮嘱,也不再追问学校发生的一切了,母子俩的关系也逐渐改善。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可是如何把握爱的分寸呢?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对孩子的事情件件插手,饮食起居事事操心,不停地叮咛嘱咐,不厌其烦,很容易让孩子出现负面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孩子适当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