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非常低调,就像QQ产品中的隐身功能一样,他一直潜水做事,偶尔看看窗口的留言,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人们知道马化腾,完全是靠腾讯的产品。马化腾可从来没有搞过什么“腾讯论剑”之类的活动,在他看来,有那工夫,不如改进一下产品,了解一下用户体验。
然而,一家公司从起步到成功到蜚声海内外,中间除了有源源不断的钞票进账之外,一定也会伴着因各种问题产生的骂名。高调马云领头的阿里巴巴经常遭骂,低调马化腾领军的腾讯也少不了挨批。
抄袭、收费是人们批判腾讯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不善言辞的老大,马化腾自然不像马云那样,讲点鼓动人心的话,搞搞振奋士气的活动,大家扛一扛就过去了。马化腾只是给全体腾讯员工写了一封信,让大家理性地看待挨骂这件事:
“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观点:首先,打造开放平台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犯错误、走弯路,会遭受很多指责、批评。
“我们有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面对这些,我们是辩驳还是熟视无睹?我希望腾讯所有人都能记住:学会倾听、接受批评,是人生中的重要功课。我们的原则是:只要是善意的批评,一定虚心接受、坚决改正。既然腾讯要打造一个开放共赢的互联网新生态,我们就要在面对批评时拥有更加坦**的胸襟。
“我们能否在谨慎前行的基础上把步伐迈得更大一些,带领行业探索更多的技术趋势和商业未来?这些都是接下来需要以实践来探讨的命题。”
近几年闹得最凶的,莫过于“3Q大战”了。2010年11月3日,腾讯宣布QQ与360公司产品不兼容,原因是360的扣扣保镖威胁到了腾讯QQ用户的安全。腾讯做出这一举动之后,360率先发出几封致用户信,认为腾讯利用垄断优势打压竞争对手。随即,出现了一片对腾讯的抨击之声。虽然腾讯公司后来一度声称,“不兼容”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并没有获得业界和公众的理解与同情。
“骂就骂吧”,这是马化腾当时的态度。低调的马化腾不善言辞,因而不希望在这件事情上做过多的辩解。和一部分人所想的不同,“3Q大战”给腾讯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接受批评。这并不是一种置之不理的冷处理态度,相反,面对潮水一般的批评之声,马化腾坚持着“外部克制,内部消化”的原则来处理问题,通过“骂声”来找出企业运作中的不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腾讯内部的一个特色会议——诊断腾讯。且不说形式如何,单就这种专门请人过来批斗自己的“自虐”行为来说,很多人就表示看不懂。“诊断腾讯”最早开始于2011年2月底,历时一个多月,共有10场。在这10场可以称得上“批斗大会”的研讨会上,一向低调的腾讯高管悉数出场接受各行业专家的挑刺和建议。既然是请人来专门“批斗”,有些话可能就不见得好听了。然而,马化腾等腾讯大佬和高管乐此不疲,似乎在脑中统一安装了“化悲愤为力量”装置,将这些犀利的言辞悉数转化为业界对腾讯的鞭策。这种度量与精神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关于找人批评这一点,马化腾曾公开进行了说明:“我在网上被骂的机会很多,往往在微博上我说一句话很多人都会骂,所以心理承受能力超过大家的想象,12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我希望各位专家不要给我留情面,提出严厉批评。”特别是在“诊断腾讯”的第九场研讨会上,马化腾还向与会嘉宾发出了“让批评来得更猛烈一些”的邀请。
马化腾隐士一般的性格,决定了他对待批评的态度。从业十多年,专业扛骂十多年。不可否认,在这般隐忍的道路上,马化腾的实力也渐渐凸显了出来。这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角色大多是狠角色,在这一点上,马化腾的战斗力真的不容小觑。
马化腾如水一般随和,但并不代表他做事的力度也如流水一般轻柔。在“诊断腾讯”的研讨会上,马化腾听得多,说得少。
马化腾回忆:“我记了满满三页纸,还是双面的,手都记酸了。但这些不是我个人明白就可以了,还有我们高管层、公司关键岗位的领导员工都要明白。”一个性格如水一般平静的人,却选择了直面批评的方式,这确实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性情如水的人忍耐力强,这也就是为什么相对于其他互联网大佬而言,马化腾更沉得住气。比如马云就绝对不会开“诊断阿里”之类的“讨骂会”,即使开了,最后也会变成马云主讲。这并不是说马云不虚心认识错误,而是马云只要张嘴了,就很难停下来,而且还让人无力反驳。
马化腾很低调,该出手时落不下,没必要露面的时候绝对不出现。这其中的利弊,笔者难以断言。一般而言,太低调不利于成功,但马化腾照样成功了。凡事没有绝对,但从马化腾的实际情况来看,虚心与冷静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