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机会(1 / 1)

今天有机会和台湾年轻人交流,我们总是在说,别人在干吗,但任何一个机会都是自己争取的。但是这些机会,只有不断完善,才有可能变成你自己的机会。

今天很多年轻人很彷徨,总觉得机会不够多,其实我也迷惘过,我也彷徨过。很多人在网络上看过我去应征的故事,我确实应征过30多个工作,没有一个被录取的,其中有一份是肯德基,我们25个人去应征,24个人被录取了,只有我一个人没(被)录取,而且那个老板还是台湾人。

是什么让我走到今天?很多成功人士是在思考自己的问题,而失败者则是一直在评价别人。我的教育并不好,但我深为我的母校感动,全世界最好的学校是杭州师范大学。

台湾、香港、大陆的年轻人,现在受到的教育,远远超过20年前。我跟我同事讲,如果我(们)这些人现在去阿里巴巴应征,基本上会被拒绝,因为我们的文凭都不够。但是教育,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炼、生活的挫折,才能变成自己真正的知识。如果我没有30多次的挫折、这么多年的彷徨,就不可能有今天。年轻人彷徨很正常,但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反而更重要。

有人说我很奇怪,很像外星人ET,其实我这个人除了长得像ET以外,其他(的)和一般人都一样。我在15年前创业,在自己的公寓里和18(应该是17)个年轻人一起创业,那时候的想法很朴素,就是想要试试看,如果我们这些人能成功,中国80%的人都能成功。我们没有有钱的爹、有钱的舅舅,到今天为止,没有要政府的一分钱,就靠自己一点一滴地走,不断地闯,走到了今天。

但是今天年轻人说:马云,你太高了,我们追不了。事实上,15年前我跟所有的年轻人都一样。现在我们阿里巴巴的市值很高,但以前很多(人)认为我们公司很不靠谱,大家认为这个公司不赚钱、想法很怪异。

那时候很多人说我们公司很烂,但我知道我们其实没有那么烂。今天人家说我们那么强,其实我们没有那么强。今天只是最危险,当别人认为你无所不能的时候,其实已经离危险很近了。

年轻人,也许你的父母看不上你、也许你的老板看不上你,但你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现在很多名牌大学的年轻人,请你用欣赏的眼光,看看那些不是名牌大学的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这样的学校,或者连我这样的学校都不是的话,请你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其实这个世界很公平。

我如果跟别人不一样的话,是对世界问题的观察角度不一样,看问题的深度和别人不一样。每个人、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机会,只是是否能够把握?有的人把机会看成了灾难,也有人把灾难看成了机会,倒霉的是,把机会做成灾难的(人)也很多。

如果一个人经常有好运气的话,他背后一定有很多东西你没有发现,一个(人)老是走背运的话,一定也有他可恶之处。张忠谋先生有他的机会,我们这一代有互联网的机会,每个人都有他的机会,只是你怎么去看。

如果你眼睛里面老是盯着李嘉诚、比尔?盖茨,每天微信里看的是马云的语录,你不会有机会的。我以前也是,看见台积电、郭台铭,火气就大,他们把我的机会都拿走了,我觉得什么时候才能超越李嘉诚?但我放下这些东西,看看旁边的老王、小李,他们在一点一点地完成他们的梦想,才有了我今天。

这些大人物让你们看见的东西,是他们要让你看见的东西,你们要去看到他们背后的辛酸、背后的努力、背后的代价。

我刚过50岁,讲话越来越有哲理,讲话有哲理的人,一般是吃苦吃得比较多的人。人生有三层机会,年轻人觉得自己什么机会都没有,其实这个时候什么都是机会,因为你满手是空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另外一层机会,是你刚刚有点成功的时候,你觉得到处都是机会。在一个互联网大会上,有人跟我说:马云啊,现在到处都是机会,眼睛睁开就是机会。是的,没钱的时候是你骗别人,有钱的时候是别人骗你。你自己觉得都是机会的时候,是没有想清楚,你真正了解自己要什么、放弃什么的时候,真正的机会并不多。

第三层机会是,给别人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

人生30岁的时候要跟别人干,40岁的时候要自己干,50岁的时候一定要给别人干,给年轻人机会。

大家都在担心的时候,机会来了,大家欣喜若狂的时候,危险来了。这时候如果能够消化掉危险,就是你自己的机会。这么多年来,我都是倒过来看问题,我喜欢听别人的抱怨,然后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如果四周都是愤怒、都是抱怨、都是不满的时候,其实机会就在这里了。如果可以解决任何一个抱怨,这就是你的机会。

——摘自《马云在两岸企业家台北峰会上的演讲》

每个新晋创业者都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个绝佳的创业机会,也有人望着那些成功创业者的范例感慨为什么那样的机会没有落到自己的头上。机会说难找也难找,看起来像是机会的很多,但能够最终带来成功的并不是遍地都是;但机会也并不是只会降临到他人的身边,关键是要有一双发现机会的眼睛。

1995年马云因事前往美国,在那里他第一次见识到了一种叫作“互联网”的东西。“在市中心一栋写字楼里,我人生第一次使用电脑,第一次上网,发现当时的互联网上几乎没有中国的信息。在感受到互联网巨大魅力的同时,我发现了市场机会所在。回国后,我借了2万元人民币开始创业,坚持到现在。”

在那时电脑是奢侈品,互联网更是还没有接入中国,对于马云而言,这些都是新鲜的东西。这次美国之行开阔了他的视野,同时也让他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机会。马云不是专业人员,也没有相关的知识,他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懂互联网,但是他敏锐地嗅到了“互联网”之中的商机。

在国内还没有接入互联网的时候,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将在未来起到多大的作用。他找人帮忙,为他的海博翻译社做了个简单的网页放到了网上。不久后他就收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回复。直觉告诉马云这个行业将来肯定有戏。

在那两周后,马云离开美国回到国内,行李箱中多了一台电脑。

回国当晚,马云就邀请了24位交情很深的朋友来聊互联网。但当时互联网在中国仍是陌生的词,讨论进行了两个小时,到最后还是没有人理解马云想要做的东西。听了他的话的24个人里有23个不同意,只有1个人说可以试试看。大家的不赞同并没有动摇马云做互联网的想法。

一周后,马云四处筹借资金,与妻子张瑛还有他的一个同学创办互联网公司。“没有任何的计算机知识、商业知识,我开始了创业之路。我开办了第一家公司,和我的妻子,还有一位同学。我们东拼西凑了1000美元,创业之路非常艰难。当时,我觉得自己是骑在盲虎背上的盲人。”经过马云的努力,1995年5月9日,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诞生。

这就是马云创业的起点。

马云常常说:“如果大部分人都在抱怨,那就是机会所在。有些人选择抱怨,而有些人选择改变自己,帮助改变别人。机会就在那些被抱怨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发现互联网是个绝好创业机会的也不止马云一个。1995年,在美国留学毕业后起了回国念头的张朝阳,注意到了互联网经济极为惊人的商业和社会价值,于是下定决心回国创业。张朝阳想要做一个“中国在线”,利用互联网搜集和发布中国经济信息,为在美国的中国人或者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服务。

这就是张朝阳所发现的机会。1998年之后,张朝阳正式推出了第一家全中文的网上搜索引擎——搜狐,从此他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

机会看起来很多,“但是这些机会,只有不断完善,才有可能变成你自己的机会”。发现机会、从机会开始着手,从而改变自己、适应未来,这才是最大程度利用机会的方法。“只要世界上存在着抱怨、存在着麻烦、存在各种各样的不满,就是我们发展的机会”。缺少的从来都不是机会,而是发现机会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