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司马懿出场,治大国如烹小鲜(1 / 1)

诸天邪道 白化骨 2361 字 2个月前

“嗯?”

闻言,嬴政的心头猛然一动,他知道莫离推荐的人肯定不简单,三年前就是他说出惊鲵和玄翦事情,才得以让嬴政控制一部分罗网。

不过,嬴政神色不变依旧是平静如水,让人看不出心中想的是什么?

现在嬴政的表现,就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是身为一个君王必备的素质。

看了眼四周,嘴角微微一动,好似对着周围在叙说什么?

随后,嬴政不着痕迹的改变了脚步的轨迹,身影再次转了回来,与此同时,他走到莫离身旁,压低嗓音:“进来再说!”

声音虽然被嬴政压得很低,但莫离还是从中听出了一丝激动之意。

对于嬴政来说,他现在最缺的便是人才。

只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到来,他才能实现心中的远大抱负。

毕竟现在他还有掌管大秦的权利。

听闻莫离这里有个奇才要引荐给他,嬴政心中别提多开心了!

对于莫离的神奇,他可是深有领会。

现在莫离说引荐人才给他,想必是莫离身后的势力开始出力,以便助他夺取秦国大全。

“嗯!”

莫离点点头,便跟着嬴政朝着屋中走去。

他知道,嬴政这么着急然自己进屋,想要见得可不是自己,而是自己说的那位奇才。

“奇才在哪里,让他出来?”

刚进屋,便听到嬴政威严的声音响起,其中还略微带着一丝急切。

显然,在这个时候,嬴政内心深处十分期冀的想要见见莫离说的这位奇才。

不过,很快这份急切就别嬴政给隐藏起来,再次恢复到了平静状态。

嬴政的掩饰并非是在提防自己的儿子莫离,而是出于嬴政的君王本性,以及怕那奇才此刻就在宫殿之内,被那人轻视了他这个秦王。

“诺!”

莫离向着嬴政躬身一礼,然后微微偏了偏头,声音平静的开口道:“仲达,出来吧!”

“诺!”

伴着莫离这一道声音的落下,暗中一道声音响起,很快一道身影从殿角转了出来。

这人便是司马懿,他快速的来到了距离莫离和嬴政五步之外的地方,听了下来,并对着二人行了一个大礼。

“草民司马懿,拜见秦王,拜见公子!”

在司马懿出来的一瞬间,嬴政的目光瞬间亮了起来。

他一眼便能看出此人的不凡。

身居高位者,自然都有自己的看人本事,况且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此刻,嬴政眼中闪烁着一道精光,他在司马懿身上隐隐的看到一种是天下英雄如草莽的感觉。

尤其是司马懿那狼顾之相的,更是让嬴政欣喜不已。

“先生请坐!”

嬴政说道。

他没有急着与司马懿做深入的交谈,而是先请司马懿入座。

“谢,王上!”

司马懿微微行了一个谢礼,便莫离旁边,也就时嬴政的对面坐下。

司马懿坐下后,场面瞬间变得寂静无比,谁也没有言语。

嬴政不停的打量着司马懿,想要看出他到底哪里不凡?

而司马懿同样打量嬴政,想看看这位被世人歌颂的千古一帝。

莫离笑而不语。

这样的场面在他将司马懿引荐给嬴政的时候,就想到了。

许久。

“哈哈”

二人相视一笑,眼中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都有种这就是我要等的人。

“先生把嬴高教得很好,寡人在这里多谢先生了”

嬴政微微向着司马懿一拜。

这一拜不是虚假,而是发自内心对司马懿感谢。

毕竟,嬴政身为大秦王上的同时,他也是为父亲。

身为父亲,没有什么能比见到自己的儿子成才成器,更让他感到欣慰的了。

“王上言重了。”

司马懿回礼。

他虽然是后世而来,但秦朝的礼仪他还是懂的。

这个时代,礼节不光是臣子拜君,君也是会对臣子互拜,以示礼节和尊重的。

不过,二人拜来拜去的样子,让莫离看着有些鄙夷:“虚伪,真的虚伪,果然都是当过皇帝的人”

莫离知道,二人没有直接进入主题,是在相互试探。

嬴政是在探寻司马懿的真正目的,而司马懿则是看嬴政是不是真心需要他。

“父王,司马懿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要珍惜啊!”

莫离低声提醒道。

二人磨磨唧唧的样子,莫离实在看不下去,便直接将话语挑明,让嬴政直接奔入主题。

“嗯?”

嬴政眉头紧蹙,余光扫视了眼莫离,微微沉吟一下,又把目光再度看向了司马懿。

于此同时,司马懿目光也看向嬴政,二人四目相对,产生噼里啪啦的火花。

不过,嬴政从司马懿的眼中看出了坦诚之色,让他心中的怀疑去了几分。

而司马懿则是在嬴政眼中看到了信任之色,让他有种想要肝脑涂地的感觉。

“先生,大秦下一步该如何前行?”

嬴政以此为题,试探性的问道。

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不简单,往大了说,就是大秦如何一统天下;往小了说,大秦如今的局势该如何破解,寡人该怎么破局?

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都无懈可击,没有破绽,却可以借此深入试探司马懿。

毕竟,这样的问题只要司马懿回答,便可窥测司马懿的思想和心志。

“哈哈!”

司马懿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对于曾经当过帝王的他懿来说,嬴政提出的问题就是小儿科一样的把戏。

“咳咳”

轻咳两声,司马懿沉声说道:“治大国,如烹小鲜。”

“嗯?此话何解?”

嬴政一愣,他没想到司马懿会直接来这么一句。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第一要义是以正治国。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以正治国,以奇治兵,以无事取天下。”

治国以“正”,就是要光明正大,不能搞歪门邪道;

而治兵要“奇”,则要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人君者,隆礼遵贤而王,重法爱民则霸,好色多诈则危,权谋倾覆幽暗则亡。”

权术,一旦横行,便会把国家带入毫无秩序的混乱之中。

这样的国家,内耗必然增加,管理成本也会骤然上升,到了无法应付的那一天,就自然而然地走向灭亡了。

目前大秦便是如此,若王上想要将解决唯有快刀斩乱麻。

具体来说,以正治国,就是要有一套保障国家机器自发运转的良性规则,而且这一规则能够一以贯之,不因人而废,因事而止。

一旦做到了政令畅通,国家这一组织系统就会健康运作,自动调节,而不需要管理者过多地干预。

从春秋道如今,各路诸侯为求自保纷纷变法图强,但真正变革成功的却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法在推行过程中遭到了太多人事和权术的羁绊,以至于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韩昭侯时期,申不害曾在韩国主政。

他打破血缘宗亲的束缚,重用贤才,锐意改革,把弱小的韩国带进了“当今强国”的行列。

但是,申不害有个哥哥,想借助兄弟的关系在韩国谋个一官半职。

于是,申不害便向韩昭侯求情。

可,韩昭侯却拒绝了申不害的请求,说了一句“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本来就是你主张的。

而现在,你又来为自己的哥哥跑关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可见,当国家的变革政策和自身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倡导变革的人自己尚不能坚持原则,新法推行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变革成功者,唯有商君在大秦推行的新法。(知道是商鞅,所以不要纠结称呼。)

商君的新法,虽然目前褒贬不一,但却是“正”的。

其中,有功则赏,有过则罚,都按照法律的规定透明地执行,绝不玩弄权术、暗箱操作。

最为重要的是,赏与罚,都能及时兑现,决不失信于民。

据草民所知,商君刚开始变法的时候,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他怕百姓难以相信,就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如果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百姓们感到此事蹊跷,没人动手去搬。

商君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

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

商君立即命人赏赐给他五十金。

这时,商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最后得到了民众的信任。

治国以正,赏罚有信,是大秦在硝烟四起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商君虽用法苛刻,但身处乱世,诈力横行,仍然能做到不失信于民。

就凭这一点,足以治四海,平天下。

因此,大秦的律法是大秦强盛的根本。”

司马懿将第一个观点抛出。

“先生继续”

嬴政双眼放光,显然听到了关键之处,不想司马懿就此停止,这时他心中的疑虑已经消失了大半。

“呵呵!”

司马懿微微一笑,略微思索一下说道:““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第二要义是选贤与能。

这是一种看似平常,实则却高超的领导才能。

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角色作用,而不是对具体的事务进行干预。

法家有位大成者曾在老子思想的影响下,曾提出过“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观点。

(这是韩非子提出的观点,在这里被司马懿借鉴了一下,希望各位看客不要纠结。)

在他看来,君主作为最高管理者,不必事事亲为,而是要学会将主动权交给手下的大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在草民看来,君王的责任归结起来就是在于大的方略制定以及用人这块。

君王只要抓住了这两条,也就抓住了做王国的根本。

春秋时期,魏文侯曾与儒生田子方在一起赏乐饮酒。

魏文侯对田子方说:“我感觉编钟的乐声不是很协调,左边有些高。”

田子方听完后笑了。

魏文侯问:“你笑什么?”

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

魏文侯有所开悟。

魏文侯作为一国之君,要把国家治理好,只需要把好的乐官选拔出来就可以了,而不是去时刻关心“钟声不比”这样的琐事。

对琐事关心得太多,对大事势必糊涂。

因此,田子方批评他“审于音而盲于官”。

说到这里,司马懿便停止了第二个观点,他知道嬴政明白其中的含义。

其实司马懿心里有句话没说,那就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最后将自己累死。

“嗯!”

嬴政听到这里,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这口才真是没谁了!”

莫离感叹道。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第三要义是无为而为。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观点。

这一思想多被很多君王或者能人视为消极,而实际上,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倡导一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法,即在顺乎事物自身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作为。

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他看来,大道运行,自有其章法和规律,一旦人为干预,强制作为,就会陷入异化而不可自拔。

具体到治国理政方面,就是要把主动权交给人民,多体察民心民意,而不是拍脑袋决策,凭感觉折腾,以致政令频出,朝令夕改。

君王不应有自己的私心和偏见,而应该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

毕竟,得民心者的天下。”

司马懿将心中的想法说了出来,不过,他目前说的都是大方向,并没有言语怎么处理吕不韦的事情。

他说这些的目的便是让嬴政明白,霸道并不能让秦国一直强大,需要王霸结合才行。

毕竟,在历史上,嬴政虽消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但后来的他却不懂得与民休息,总是通过各种政策干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动不动就抓壮丁去修坟墓、挖运河、垒长城、征北方、打南蛮……结果却适得其反。

后来的刘邦和他的功臣们都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所以很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借鉴“无为而为”的思想在汉朝也得以发扬光大。

汉高祖及他的继任者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使汉朝的生产与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提高。

到了汉武帝时期,当匈奴屡次侵犯北方边境时,大汉王朝凭借其多年养精蓄锐后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彻底打败了凶蛮强悍的匈奴骑兵,甚至把匈奴赶到了今天的欧洲。

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时,静若处子,有为时,动若脱兔。

这正是“无为而为”这一辩证法的奥妙之处。

也是司马懿要表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