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左宗棠大战江西与浙江 (1)(1 / 1)

左宗棠传 W· L·贝尔斯 2531 字 4个月前

当左宗棠率领他的小部队从长沙前往江西东北部增援曾国藩时,中华帝国的形势比想象中还要绝望。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皇帝和他的朝臣们已经逃往长城以北的热河。在直隶南部、河南与山东,一支被称为“捻军”的造反军正在大规模地肆掠乡间,对抗朝廷。太平军践踏中原,仍然控制着安徽大部和江西的不少地区,并且实际上控制了整个江苏和浙江。没有特定宗派的土匪和反叛武装在福建和两广起事。局势混乱到这样一种程度:政府的号令几乎无法超越省会的城墙。云南也处于杜文秀的造反运动之中。石达开,太平军最可怕的大将之一,脱离了南京的组织,来到贵州,声称要去四川建立一个自己的帝国。陕西和甘肃已经闹出动静,预示着大约在1年后将要迅猛爆发的回民运动。天子的诏书几乎不再纵横通行于全国。惟有在湖南省,政府的尊严被一些人的忠心、热诚和能量全面维护起来。在这里,政府不仅有能力照顾自己,无须外援,而且在实际上担起了镇压太平军的重任。

单就镇压太平军的形势而言,情况比过去有所改善,如果不考虑帝国的普遍混乱,战局对朝廷较为有利。但是,由于官军受到其他方面的牵制,太平军有了新的希望。那一年早些时候,他们已经东进江苏,那是一个他们忽略了将近8年之久的战场。该省惟有上海逃过了太平军的攻击,那完全是因为欧洲军队和军舰的存在。在浙江,省会仍在官军手中,但是除了少数几个散在各处的围城,全省都被太平军占领。在安徽,所有城镇都被太平军占领、再占领多次,已不值得再去争夺。官军仍然逗留在南京周边,曾国藩的一支部队完全包围了安庆。江西省本年早些时候已被肃清,可是一到秋天,太平军再次突入该省东北部,声言要占领全省。不过总的来说,与太平军交战的范围已经受到限制,造反武装再也无法向远方肆意扩张。

如果说官军有什么清晰的作战意图,曾国藩似乎志在尽可能打通长江,在两岸清理出一条宽阔的走廊并加以控制,目标是逐步向下游推进到南京。他试图打破太平军以长江划分的国界,但在这方面屡屡失手,他的作战几乎丧失了因果意义。在1860年,主战场为湖北、安徽与江西。曾国藩的军队越战越强,这些省份掠夺的价值越来越小,于是太平军把注意力转向江苏和浙江。

太平军方面起初也有一个明确的作战方案,他们在攻克南京以后似乎将此方案执行了大约1年。在那以后,如果说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帝国制订了什么明确一致的计划,那么他们的行动却没能显露出计划的痕迹。任何合理的军事假设都无法解释,在战场上拥有强大军力的太平军,为什么会允许清廷在南京城下保留一支军队长达10年之久?何况官军总是或多或少被太平军击溃,他们的机动能力远远不如太平军,人数上也处于劣势。太平军似乎有无数次机会集中兵力攻击官军,将他们悉数歼灭。但他们没有这样做。相反,他们显然是任意地攻克、抢掠、放弃一座又一座城市,一次又一次杀开出入南京的通道。年复一年,他们盲目地在几乎完全相同的地域重复这一过程。

太平天事组织的基本单位叫做“军”,实际上更接近1个师。1个军有1.25万人,分为5个旅,每旅2500人。旅又下辖5个营,每营500人。每营分为5个连,每连100人。他们试图采用一种体制,把军籍给予和太平政府有关的每一个有所擅长的人。从广西到南京,有几队女兵跟男兵一样行军作战。攻克南京以后,他们似乎不再把女人用于战场。由于长江沿岸的妇女裹脚,无法行军,所以这样做不再具有可操作性。广西妇女一般没有裹脚的习惯。但他们也没让女人闲着,他们在南京把妇女编组为40个单位,每单位2500人,在军工厂干些缝衣做鞋之类的活计。根据太平天国的资料,太平军的人员情况如下:[1]

95个陆军师,118.75万人;

9个内河水师,11.25万人;

2个工兵师,2.5万人;

6个工匠师,7.5万人;

长夫,仆役,等等,78.4万人;

各王的侍从,58.58万人;

秘书,书记员,其他文职雇员,19.3526万人;

各级军官,12.1695万人;

总计308.5021万人。

这份清单本来划分了更多的细目,但总数还是一样。它表明太平军的陆军和水军共有130万人。很难相信他们在任何时候能有这么多人投入战场。如果他们确实有这么强大的军力,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对太平天国的领袖们而言无疑是可悲的评价。在清廷的官方报告中,动辄称太平军有几万人,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太平军人数总是被夸大了。

在这个夏天,曾国藩把大营从宿松迁移到安徽南部的祁门。10月份,左宗棠抵达江西东北部的乐平。当时曾国藩的部队分布如下:曾国藩本人在祁门;左宗棠在乐平;鲍超和张运兰在安徽休宁;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指挥部队围攻安庆;一些小部队驻守安庆-祁门-乐平一线以西的主要城市。但是,太平军再次向西突进,攻克徽州和婺源,进入江西,很快出现在广信江流域,威胁饶州。

左宗棠把他的部队分解开来。在面对敌军时把5000名没有打过仗的新兵分成两部,是一个冒险的措施。11月11日,他派出1400人南下贵溪。这支分遣队在贵溪周边与太平军3次交战,把敌军向东边的浙江驱赶。太平军没有进入浙江,而是折向北边的德兴。贵溪分遣队返回乐平,左宗棠向德兴挺进,于12月14日攻克德兴。太平军逃往浙江。

另一支太平军攻克了建德和东流的城镇,跨入江西,攻克长江之畔的彭泽。于是太平军出现在南昌以南,活动于鄱阳湖西岸和浮梁,并且攻击围攻安庆的湘军,包围了祁门的曾国藩。他们似乎同时出现在各处,而江西的太平军由忠王和侍王指挥,他们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名主将。

左宗棠率部赶到景德镇,于12月25日遭到攻击。左宗棠将之击退,并且攻占了邻近的浮梁镇。1861年1月4日,一支太平军从西面向左宗棠发起攻击,同时攻打景德镇和浮梁,又被左宗棠击败。曾国藩在祁门处境险恶,有几个星期他所能做到的就是保持从景德镇到祁门的交通线畅通无阻,多少增援一下正在攻打建德的鲍超。

3月份,太平军的压力有所松缓,曾国藩于12日攻克休宁。侍王把注意力转向左宗棠,于3月22日围攻乐平。曾国藩派出一支部队防守景德镇,命令左宗棠移师饶州,因为太平军在那里占了优势。4月8日,左宗棠在鄱阳湖附近击败太平军,然后向乐平进军。太平军已经离开此地前往景德镇,左宗棠刚到乐平,景德镇就落到了太平军手中。侍王接着南下乐平,但于4月14日遭到阻击,返回景德镇。

曾国藩于4月13日发起了对徽州的攻击,但于21日被太平军击败,被迫退回休宁。侍王把附近的所有兵力集结到景德镇,向乐平进军。左宗棠于4月17日在乐平与景德镇之间将敌军击败,但是太平军得到增援,很快就把左宗棠包围在乐平。他们决心于4月22日攻下乐平,未能成功,又于第二天发起强攻,结果被左宗棠击溃,伤亡惨重。

与此同时,曾国藩派鲍超协助左宗棠。鲍超一举拿下了景德镇。太平军丢了景德镇,又在乐平遭到重创,士气低落,开始向浙江大举推进。曾国藩将大营迁到东流,而左宗棠则追逐敌军,过了德兴,直达广信。

从安徽池州开来的另一支太平军,现在突然掠过建德,威胁景德镇。左宗棠火速回师迎击,于6月14日抵达景德镇。太平军立刻返回安徽,左宗棠于6月26日收复建德。太平军撤离徽州,开往浙江。安庆-徽州一线以南的安徽省境暂时肃清。左宗棠留下1000人驻守景德镇,自己率领其余部队于1861年7月9日开抵婺源,此地扼住了通往江西的一条要道。他在婺源一直待到11月份。

左宗棠的第一轮征战结束了。自从他于上一年10月抵达乐平,他招募的这支小部队和太平军交战20多次,其中几次交锋在这场战争中属于大型战斗。《年谱》作者说,他每战必胜,只是在序列战中有一两个环节小有失利。考虑到这是他的首次战场经历,考虑到他是一种并不特别有利于培养尚武精神的教育体制的产物,再将这轮征战与10年内战的作战行动做一个比较,应该说他具有非常高的执行能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太平军这次在江西炫耀武力,是为了达到迫使湘军从安庆撤围的目的。他们认为曾国藩会从安庆调集部队协助左宗棠恢复江西的局势。为此他们派出一支部队攻击安庆城下的曾国荃部,同时涌入江西,在同一时间攻击曾国藩的每个据点,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足够的军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于官军被分隔在长江两岸,而从一开始太平军就握有主动权,所以太平军完全可以在长江北岸集结主力,在曾国藩来得及增援他的弟弟之前击溃围攻安庆的湘军。有时候,在战争中直奔目标是最有利的。

曾国藩让他的弟弟照顾自己在安庆城下的作战,他稳坐祁门,把他在长江南岸的部队适度收缩在一起,尽可能争取局部的胜利。如果要证明左宗棠如何在这些战役中担任了决定性的角色,或者他如何挽救了曾国藩,使他免于在祁门被捕,那就需要大篇的文字来论述。如果当初左宗棠率领他这支小部队去了四川,曾国藩也许还是能够挺下来,直到太平军精疲力竭地离去。太平军的这次奔袭,似乎并不比他们对江西的另几次袭击更加危险。太平军的特点是不在一个遭到坚决抗击的地点逗留,也决不会对一个单一的目标纠缠不休。

然而,如果说左宗棠确实在他的初次征战中给战争指挥注入了某种特征,那么直到现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他的小部队显示出很强的机动性,大大超过了官军在10年内战中的表现。这说明一支部队的机动性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指挥官。他有几次宁愿跟敌军野战,也不愿在围城中打防御战。他表现出强烈的攻击精神,这是一种价值观:不愿等待攻击,而要把握先发制人的主动权。

曾国藩的确不喜欢左宗棠的脾气,但他不会容许个人的偏见妨碍他使用任何一个可以为镇压太平军出力的人。他很愿意承认左宗棠的功绩。他不喜欢这个人,但他喜欢这个人的作为。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给予左宗棠很高的评价,举荐他升至更高的官位。

左宗棠在婺源期间遭到疟疾的折磨。对将军们而言,疟疾是一种倒霉的疾病,它会持续地伤害头脑和身体的灵敏度,妨碍他们指挥战争。

咸丰皇帝于1861年8月20日在热河驾崩,他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再也没有返回京城。他在很少有人对左宗棠感兴趣的时候就很器重这个人,而且当曾国藩第一次暗示要把左宗棠引进他的部队时,他就爽快地同意了。

咸丰皇帝去世后,由年幼的同治皇帝继位,清廷内部为了争夺摄政权发生了一场险恶的宫廷政变。于是在一段时间内,这个皇朝的生存依赖于长江沿岸一些忠臣的努力,那些在宫廷内肆意争执的满人根本就不在乎帝国的死活,也不打算拯救天子的式微。

9月30日,左宗棠的至交湖北巡抚胡林翼在武昌去世。他对左宗棠有20多年的知心和信任,在左宗棠孤立无援时为他挺身而出,保护他免遭侵害,并且以个人之力说服曾国藩让他指挥一支部队。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左宗棠为胡林翼的去世所感到的悲哀。这对曾国藩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曾国藩多年来试图压过太平军一头,胡林翼一直是他最坚强的后盾。在组建部队和筹集军饷遇到巨大的苦难时,胡林翼是一座坚固的堡垒。没有他早些年给予的援助,曾国藩很难留在战场上。

只有很少的几个人能够透过左宗棠的许多毛病看到他固有的美德,胡林翼就是其中之一。他称左宗棠为“诸葛亮”,这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英雄之名,中国人把他用来作为衡量伟人的标准。左宗棠非常喜欢这个外号,而且很愿意把自己想象为“当代诸葛亮”。在给好友的信上他会署上“亮白”。当左宗棠在湖南招募部队时,胡林翼给郭意城写过一封信,此人也是左宗棠的朋友和助手。他在此信中写道:

季丈自募五六千人,自不可少,然事颇不易办,人实不易知也。

来示言季丈用人不疑,有误用之人不肯自承为误,可叹哉!是为诸葛孔明之一蔽。鄙人今春不欲与季丈抬杠,恐伤其气。实则应谏之事、应抬之杠均俟之异日也。然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倘事经阅历,必能日进无疆。十一日廷旨,欲以督办四川军务寄之。季公督办四川,鄂、湘受福,润可千里;襄办两江,善良保全,气类感通。蜀乱始生,吴乱已极,功效又大不同。林翼有私爱于季公,此事竟不能为房、杜矣。请觅之新亮,迅速函复为要。

胡林翼在有生之年看到了一些有力的证据,说明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所言不虚。左宗棠在江西的征战无疑给了胡林翼最大的满足。

1861年9月5日,曾国荃攻克了安庆。曾国藩早就认为收复安庆是湘军挺进南京的必要前提。现在他把大营移扎安庆,准备对太平天国的首都实行合围。

11月初,左宗棠从婺源移师广信,以防止太平军从浙江杀进江西。他给曾国藩写信,建议尽一切努力把太平军拦截在江西以外,以便把江西作为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