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军在沪战中伤亡惨重(1 / 1)

白崇禧传 程思远 1409 字 4个月前

七月下旬,蒋介石派刘斐促请白崇禧入京。七月三十日,刘斐船过九江,到庐山训练团晤陈诚,并得与在团受训的黄旭初、夏威会面。黄、夏联名写信给白崇禧,谓陈辞修教育长寄语,促健公入京,果能早日命驾,则将有助于抗战大计的制定。八月二日,蒋介石亲电白崇禧,邀他入京就副总参谋长。三日,白氏电复蒋介石,允即入京。蒋介石于即日派了一架水陆两用机由德籍机师驾驶到桂林候接。八月四日下午一时,白崇禧乘该机飞南京,同行的有潘宜之、刘斐、黄季陆等人。下午三时抵达,张群、何应钦、程潜、朱培德、张治中等人到场接机,当晚蒋介石在官邸设宴招待白氏。

白崇禧此次入京,促成了大团结的形势,冯玉祥、阎锡山、刘湘、龙云以及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都先后到达南京,显示出精诚团结,一致御侮。

八月十二日,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商决抗战大计,并决定推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军委会扩大编制,以白崇禧为副总参谋长,因总参谋长程潜赴平汉线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白崇禧遂代行总参谋长职务。另设第一至第六部,分掌军令、军政、经济、政略、宣传、组训事宜。

当时白崇禧曾建议设置大本营,以示全民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蒋介石不赞成,他说:“中日未经宣战,即以军委会主持战事可也。”

蒋介石为给予白崇禧顺利行使幕僚长权力的便利,调黄绍竑为第一部长,主持军令工作。当时军委会以山西情势危急,遂派黄绍竑前往山西视察,并协助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作战。黄绍竑在协调晋军和八路军作战行动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证明,蒋、白之间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隔阂和猜疑,此次入京会晤之后,彼此都没有需要任何疏通和解释,便能够在共同对敌的民族大义鼓舞下,开诚相见,并肩战斗。“兄弟阋墙,外御其侮”,原来是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精神的体现。在这里更证明了它是一条真理。

八月十三日,日寇以上海公共租界为根据地,于上午九时十五分向江湾及闸北方面进犯,军委会命张治中率军三师奋勇应战,全面抗战于是开始。军委会随即划淞沪为第三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蒋介石惯于直接指挥,白崇禧此时以副总参谋长的地位,只能作为最高统帅的代表,经常到前线巡视,指导作战方略,协调部队。

时军委会划两广为第四战区,以何应钦为司令长官。八月二十八日,白崇禧电李宗仁云:“统帅部决将津浦线划为第五战区,并请我公出任司令长官。过去公首倡焦土抗战主张,国人深表赞同,如能乘此时期,躬行实践,则对中外视听,必有重大影响。敬盼迅赐卓裁电复。”李首先谦逊一番,最后还是答应担任,并令韦云淞的第三十一军和廖磊自兼的第四十八军开动北上,参加抗战。

白崇禧在淞沪前线视察,发现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白天不在长官部,而住在离上海约一百五十里的宜兴张公洞。他把私章交给顾祝同代拆代行。白崇禧因此向蒋介石建议,在黄河以北的宋哲元、石友三、孙连仲(1893—1990,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著名抗日战争将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因坚守台儿庄而闻名中外。曾先后任国民政府青海省、甘肃省、河北省主席。)、冯治安(1896—1954,1912年投身于冯玉祥将军麾下。“七七事变”后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战斗,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日的帷幕。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各部,都是冯玉祥一手训练的部队,如将河北及山东北部划为第六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则在指挥上将可收驾轻就熟之效,蒋介石同意照办。因此自九月十六日起冯玉祥转作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后因西北军将领反对冯玉祥前往指挥,蒋介石又请冯氏回来担作军委会副委员长。

在白崇禧视察期间,还发现蒋介石在部队中制造矛盾,陈诚的嫡系部队第十八军,原来由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指挥,后来蒋介石发表陈诚为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第十八军改由陈诚直接控制,可是蒋介石却没有把这一变更通知张治中。及张治中去看第十八军的兵力部署,该军军长罗卓英(1896—1961,由下级军官升至国民党第18军军长。1935年,晋衔陆军中将。1942年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入缅作战。后转往印度,主持兰伽远征军训练。抗战胜利后,曾任广东省主席。后去台湾。)居然这样说:“张总司令竟到我们这里来了?”使张治中感到非常难堪。因愤而辞职。后经白崇禧居中调度,蒋终批准张辞职,改以朱绍良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

有一件事证明白崇禧自外于蒋介石,蒋氏乘专列到苏州指挥,白崇禧偕行。一夜,蒋介石叫他的侍卫长王世才送五万元给白崇禧,白氏拒而不受。自此以后,蒋介石就不给白崇禧送钱了。对将领施恩施惠,原是蒋介石笼络部下的一贯手法,白崇禧这样拒绝他的“恩赐”,对蒋氏颇有“见外”之感。以后蒋、白之间始终抱有一定距离,与此也有多少关系。

白崇禧对淞沪战事,以为上海附近夹在黄浦江和长江中间,港湾纵横,日寇仗着陆海空联合作战的威力,易于发挥优势。我军则因装备较劣,后方交通涩滞,在这里与敌进行阵地战,不见得怎样有利,而以转移到山川险要地区与敌决战为宜。对此,蒋则以为,上海华洋杂处,与欧美各国利益息息相关。在淞沪与敌长期作战,可能引起国际干涉,而对“九国公约”会议的召开寄予厚望。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幻想终成泡影。

沪战初期,我实行攻势作战,曾一度进展到汇山码头,八月二十二日晚,敌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及第一〇一师团之一部分于川沙、狮子林、宝山等地同时登陆,向罗店、浏河之线南犯,其主力于二十九日陷罗店,旋吴淞、宝山亦相继不守,我军全线转移到北站、江湾、庙行、双草墩之线,与敌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九月中旬,到沪敌军还有第六、第九、第一一六师团各一部,经激战后,我军乃退守蕴藻滨南岸,陈行、广福、浏河之线。十月七日,敌第三、第九两师团由蕴藻滨北岸开始强渡,企图一举突破我阵地,进占大场南翔。

十月中旬,我为恢复蕴藻滨南岸阵地,决定进行反攻,乃以廖磊集团军第七军、第四十八军为第一路军,由黄港北、侯宅、谈家头附攻击蕴藻滨南岸之敌;以叶肇第六十六军为第二路军,由赵家宅向东攻击;以孙元良第八十八师为第三路军,由广福南侧地区攻击前进。十月十九日,攻击开始,适逢敌主力向我进攻,遂演成为大规模的遭遇战,因彼此装备悬殊,我军伤亡甚大,如桂军第七军伤亡过半,死伤旅长庞汉祯、夏国璋、秦霖等六七人,团长廖雄、谢鼎新等十多人。我被迫后退,敌乘势猛攻,大场旋告不守,至是我上海守军侧背,大受威胁,乃于十月二十六日向苏州河南岸转进。

十一月五日,敌第六、第八两师团,由杭州湾北岸全公亭金山卫等处登陆,直逼松江,我吴克仁部因集结未毕,遂被击破。此时我淞沪阵地侧背益感受到严重威胁,军委会乃于十一月九日下令上海全线撤退。总结沪战集结了全国精锐,支持了三个月,虽不能如蒋介石所预期那样,引起国际上的实际支持,但也初步粉碎了日寇速战速决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