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兵不如实边(1 / 1)

白崇禧传 程思远 2111 字 2个月前

蒋介石一贯善于“以退为进”的策略。蒋、桂、冯、阎四派打下北京、天津后,即于六月九日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及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他的辞职通电称:“作战目的完成之时,即总司令职权当然解除之日。中正本年二月(按:实是一月九日)复职之电亦经剀切陈明,一俟北伐完成,即当正式辞职,以谢去年弃职引过之罪。息壤在彼,尤蒙殷鉴。”蒋介石想师当年赵匡胤杯酒息兵权的故智,要冯、阎、李学他模样,一律功成身退。故不惜登高一呼,自为首倡。

蒋氏的辞职自然引起一片挽留之声:首先是阎锡山、白崇禧从北京发出挽留的通电;其次是李宗仁从武汉吁请蒋介石留职;再次是何应钦从南京向广州发电报,请李济深出面挽留蒋介石,李济深立刻响应。在一片挽留声中,蒋介石卒于六月十七日声言打消辞意,表示仍将对军事负责到底。

蒋介石次一步骤,就是玩祭灵的把戏,其目的是要在孙中山灵前举行裁兵会议。杨永泰(1880—1936,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首席智囊,政学系巨擘。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众议院议员并加入国民党。1931年任军委会秘书长。1936年10月25日在汉口码头被CC派暗杀。蒋介石称其为“当代卧龙”。)之能够认识蒋介石,是蒋氏的把兄弟黄郛介绍的。杨永泰在蒋介石前阿谀逢迎,唯恐不至,而推测蒋氏的意图,深透入微。杨永泰引用唐顺宗时王叔文、柳宗元主张“削藩”的典故,对蒋介石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削藩策》,其要点是“军事上化整为零”、“财经上则化零为整”。蒋介石看后十分欣赏,部队“化整为零”,这多么好啊!以后蒋氏主张裁撤总司令、总指挥,部队以师为单位,就是以杨永泰“化整为零”的观点为依据的。

计划既定,蒋介石就授意国民党中央常会于六月十四日作出决议,派蒋介石赴北京祭告并视察一切。六月十九日,蒋氏又示意国民政府决议,加推冯玉祥、阎锡山会同蒋介石前往北京孙中山灵前省视。四个集团军总司令,而今唯李宗仁不与焉,蒋氏鄙薄李宗仁的心情,冯玉祥看得一清二楚了。因此,冯玉祥决定开蒋介石一次玩笑,于是在六月二十五日打电报给李宗仁,邀其一同前往北京参加祭灵仪式。这一来就使蒋介石变得十分被动了。

蒋介石怎么办呢?他为了表示对李宗仁更加亲热,特于六月二十六日带着吴稚晖、陈布雷、邵力子、陈立夫、程天放(1899—1967,五四运动知名领导人,后担任国民政府的官员。1949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曾经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1950年,前往台湾。1950—1954年为国民党逃台后首任“教育部部长”。)、周佛海(1897—1948,中国早期领导人,为建党的一大代表之一,后成为国民党政府要员,再后沦为汪精卫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人之一,成为汉奸。1948年2月28日因心脏病死于南京老虎桥狱中。)、吴思豫(1884—1958,早年加入同盟会员,1928年任南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中将主任、国民党参军处参军兼总务局局长,并暂代参军长。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任军委会铨叙厅中将厅长。1947年末,目睹蒋介石一意孤行发动内战,遂产生脱离蒋氏政权的决心。1952年7月在天津定居,后加入民革。)等人,从南京乘军舰逆流而上,邀李宗仁同赴北京。与此同时,政学系要员张群、杨永泰则乘火车沿津浦线北上前往部署一切。七月一日,蒋介石、李宗仁抵郑州,冯玉祥自新乡来晤,蒋氏邀他一同北上,冯玉祥却推托有事,稍迟前往。七月三日,蒋介石、李宗仁到达北京。蒋介石偕宋美龄住香山碧云寺,李宗仁则住在集灵囿。七月六日,冯玉祥也到了北京。

七月六日,各集团军总司令、总指挥在香山碧云寺孙中山先生灵前举行祭告大典,由蒋介石主祭,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与祭,白崇禧、吴稚晖等陪祭。天津《大公报》故意突出白崇禧,在是日该报发表的社评《今日碧云寺的祭告大典》中,以崇敬孙中山的辞藻来颂扬“蒋、冯、阎、李、白诸公”。白崇禧看了,心中更为得意。回顾三年前广西统一时,白崇禧不过是李宗仁的参谋长,随而升任蒋介石的参谋长,而今在新闻界心目中,他已能与冯玉祥、阎锡山平起平坐了。蹿起之速,世所罕见者。

七月六日下午,北平临时政治分会宣告成立(是时北京已改称北平)。该会成员是六月二十五日由中央政治会议临时会议决定的,以李石曾、冯玉祥、阎锡山、张继、鹿钟麟(1884—1966,1922年任冯部第八混成旅旅长,后升任师长兼北京卫戍总司令。1924年参加北京政变,指挥驱逐清废帝出宫。1926年五原誓师时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之后奉命赴苏考察。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党政府兵役部部长、河北省政府主席等职务。)、赵戴文(1866—1943,同盟会员,国民党员,坚定的爱国者。阎锡山的军师、宰相。官至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内政部长、监察院长。民国以后的山西军政两届出身的人物无不是他的学生。赵戴文一生著述颇丰。)、蒋作宾(1884—1941,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蒋作宾满怀忧虑,两袖清风,是公认的“清官”。他无一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宴会时喝少量啤酒),不打牌,不进戏院看戏(政府及集团活动除外),只喜欢散步,故曾有“散步大使”的绰号。1941年病逝于重庆,1943年追赠为一级陆军上将军衔,国民政府明令褒扬。198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曾修葺其墓。)、白崇禧、马福祥(1876—1936,回族。1928年春,国民党二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候补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后历任国民政府青岛市市长,安徽省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为委员。今日委员阎锡山、白崇禧、马福祥、鹿钟麟、蒋作宾宣誓就职,冯玉祥辞之不就,表明蒋、冯之间的关系很不愉快。

七月六日晚,蒋介石在碧云寺旁李石曾宅开座谈会,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吴稚晖等参加。会上各人面前发了蒋介石七月五日给各总司令、总指挥发的通电,电文有云:“今日非裁兵无以救国,非厉行军政、财政之统一无以裁兵。我同志必当以真正之觉悟与全国人民切实合作,以完成此重大的职责。中正尤当竭其绵薄,与我同志共勉之。”

此外,会上还散发了蒋介石提出的《军事善后案》,它主要是说,军政告终,训政开始,养兵太多,开支太大,有碍经济建设。现在全国有三百个师,准备裁汰二百五十个师,留下五十个师,每师一万五千人,全国共留八十万人。保留的五十个,准备每集团军留八师至十师,中央另建宪兵十师。总而言之,这是强干弱枝的裁兵方案。按照这一方案,蒋介石至少可以控制二十个师。他的动机如何,已经明若观火。

白崇禧看了《军事善后案》,觉得蒋介石急于求成,必致严重后果。他自恃做过蒋介石的参谋长,应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义,勇于发表所见,以备参考。于是白崇禧即席发言说:“第一,我不反对裁兵。但自古以来,‘裁兵不难裁将难’,如果处置不当,纠纷立起。历史教训,值得重视。第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边疆资源尚待开发。当前与其倡议裁兵,何如实施总理之兵工政策,使之实边。第三,如果在我国边疆成立若干军区,让各部队去从事开发工作,不但可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且可安置北伐有功的将领,使他们负起国家建设的重任。”最后,白崇禧说,他是一个回族后裔,对西北地区有地利人和的方便条件。如果中央有实边这样一个宏伟计划,他自愿带广西子弟三五万人前往新疆,为开发边区作出贡献。白崇禧的话,蒋介石根本听不进去,因而未能起任何作用。

到七月十一日,又开始两天的汤山会议。七月十三日,李济深、戴季陶到达北平,蒋介石更进一步地提出了他精心炮制的《军事整理案》,该案归纳起来有下面基本内容:一、取消各集团军总司令部,成立全军编遣委员会,作为最高机关;二、选各集团军精锐编成五十至六十师;三、全队统一编制,打破原建制,轮换训练。蒋介石说,本案吸收了在座各位的一些意见,实际上是指混编、轮训的办法,是冯玉祥提出来的。而冯氏所提保留总司令、总指挥的名义以资安置有功的将领,因为不合蒋介石的胃口,蒋氏就不予理睬了。

后来蒋介石推说先返南京筹备召集五中全会,就留李济深代行总司令职权,继续与各总司令就裁兵问题继续进行磋商。七月二十八日,李济深离北平南下到南京参加五中全会。白崇禧还写一封信托李济深交给蒋介石,重申裁兵不如实边更能适合国家实际情况的意见。他在函中建议划分全国为中央、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六大军区,各军区之编制、人事任免、政治训练及军事教育方针,一概受命于中央,如此先建立各军区间之互信,然后树立共信,则军队一定可以国家化,盖可断言。此函去后,如石沉大海。李济深是否转给蒋介石,迄未可知,因白崇禧自“武汉事变”后,即匆匆离平南下,以后见过李济深,因时过境迁,也没有提起此事。

八月三十日,蒋介石从南京电白崇禧,要他出兵冀东,彻底解决踞滦河的张宗昌直鲁军残部。此时沈阳与南京之间,正信使往还,洽商东北易帜问题。而张宗昌发出通电,声言引兵出关,阻止统一大业。白崇禧以解决张宗昌部,亟须与东北军通力合作,特先后派何千里、叶琪赴沈晤张学良,商合力解决张宗昌残部问题,结果得到张学良的首肯,派兵入关协助,九月下旬滦河一战,直鲁残部全被解决,张宗昌仓皇出走,仅以身免。后白崇禧电告李宗仁,请建议中央确定一九二八年九月二十三日为北伐完成纪念日。但此议卒为蒋介石所否决。

蒋介石在八月八日至十五日召开的五中全会中,悍然通过了取消各集团军的决议,并极力坚持取消政治分会。冯玉祥、李济深据理力争,以为四中全会曾经做出决定,地方政治分会应保存到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时。现在取消,正违反了四中全会决议。蒋介石自知理屈,只好同意保留到“三全大会”召开之时,但是他提出:政治分会权力要加以限制,规定政治分会无权任免境内地方官员。这是蒋介石积极推行其“削藩策”的体现。

白崇禧此时唯望蒋介石能接纳他的忠言,把裁兵改为实边政策。他认为边疆实大有可为,当他在保定军校三期学习时,侧重阅读边疆问题的书刊,与同学交换意见,亦以边疆问题为中心问题。人以“边疆问题专家”呼之,不以为谑。白崇禧常说,一九二八年打下北京、天津以后,为国民党盛衰存亡的关键时刻,如果蒋介石听他的话,此时不谈裁兵问题,而且注重开发建设边疆,则一九二九年以后的连年内战无从发生,既没有一九三〇年的中原大战,而“九一八”事变亦可以幸免,是知内忧外患,相继而来,完全是裁兵有以致之,语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看到蒋介石自招其祸,足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