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1)

1.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失利受挫的情况,这时可能就需要别人的帮助。“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是两种不同的助人意识,而雪中送炭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高尚品德,更容易让人感动,让对方铭记在心。也正因为这份感动与记忆,有时雪中送炭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做过一回小小的居巢长。那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收成不多,兵荒马乱间又损失很多,粮食问题就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吃草根,很多人被活活饿死,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地方的父母官,看到这般情形不知如何是好。有人给他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叫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一定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于是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寒暄完毕,周瑜就开门见山地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顿时产生了爱才之心,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鲁肃亲自带着周瑜去查看粮仓。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3000斛。鲁肃痛快地说:“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如此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成为了朋友。

后来周瑜飞黄腾达了,真的像鲁肃想的那样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了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大干一番事业的机会。鲁肃在周瑜最需要粮食的时候送给了他一仓,这就是所谓的“雪中送炭”。而后来,鲁肃自己的飞黄腾达便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名动天下的商业领袖,一代官商胡雪岩的发达可以说就是“雪中送炭”种下的善果。

胡雪岩出身贫寒,出道伊始,他只是信和钱庄的一名学徒。一年中秋,他奉老板之命去讨要欠款,结果拿到了500两原以为是死账的银子。就在胡雪岩在茶楼里休息片刻的时候,他结交了文人王有龄。王有龄是一位有才干、有志向的人,他想出人头地,但苦于没有银子做“敲门砖”。尽管他们相识时间不长,彼此还没有深交,但是当胡雪岩了解到王有龄并非没有门路,而是没有钱时,竟主动将收到的500两债银拿出来,送给了王有龄。胡雪岩说:“我愿倾家荡产,助你一臂之力。”他的义举让王有龄感激涕零,他信誓旦旦地说:“我若是富贵了,绝不会忘记胡兄!”

其实,那500两银子是属于信和钱庄的,只不过暂时在胡雪岩这里保管而已。但是无论如何,雪中送炭的“义举”让他们二人的后半生都受益无穷。

危难之中见真情,困难之时显品德。如果你想助人,也有助人的能力,那么你首先应为正在挨冻的人们送些炭去,因为那正是迫切需要温暖的人们所渴盼的。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或从排序的先后,无疑都是应当把“雪中送炭”搁在首位的。在一个人挨饿的时候送他一块红薯和在一个人富贵的时候送他一座金山,哪个人会更念你的好?答案很明显,当然是前者。人生最大的安慰莫过于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往往雪中送炭才是最令人感动的,是人生最真挚的情感体现,而锦上添花只会给人一时的喜悦。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不可能不有求于人,也不可能没有助人之时。当你打算帮助别人的时候,请记住一条规则:救人一定要救急。在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在别人不是很需要的时候拉上一把,以便使之锦上添花。但往往没想到,其实,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他人有求于你了,这说明他正等待着有人来相助,如果你已经应允了,那就必须及时相助。当他人口干舌燥之时,你奉上一杯清水这便胜过九天甘露。如果大雨过后,天气放晴,再送他人雨伞,就已没有丝毫意义了。有时候在人家不得已的时候不用很费力地帮他一把,别人也会牢记在心,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我们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那便足已。

2.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现在的年轻人真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雄心勃勃,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急功近利的心理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急功近利者,一定是目光短浅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看到了目前的境况和暂时的贫富盈亏,而忽略了未来的得与失。为了摆脱眼前的状况,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为了求得一时的痛快,而以长远的痛苦作为砝码。其实这往往得不偿失。越是急功近利越不容易什么都得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人都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想法。从心理学上说,急功近利是由“即时强化”导致的。所谓“即时强化”,就是说人在看到了结果的情况下,就会强化自己的行为,以结果为导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引。

即时强化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管其平时是不是努力学习,只看考试的结果如何。如果考得好,就奖励,考得不好,就会批评;地方政府如果为了经济发展而采取了急功近利的行为,其结果很可能是上去了,却牺牲了环境、浪费了资源、忽视了和谐发展。

急迫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影响,急迫地追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不顾全局的根本利益,这都称为急功近利。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念头是不是也曾经在你的心头停留过?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被一些蝇头小利蒙住了双眼,却根本看不到在自己前面,还有更大、更丰富的利益。

古语有言道:“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是成就大事业者的绊脚石。成功的路是那样的遥远与艰辛,每一个在起点上充满信心、跃跃欲试的年轻人,都对这路的尽头有着无限的憧憬,但是不能只看眼前而不看长远发展,那样很可能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每个人都想做一个成功的人、优秀的人,只不过通常在功利的引诱下,我们失去了等待的耐心。成功是需要储备的,仓库里的东西越充足,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也才可能走得更远。

抛弃急功近利,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3.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人能够在交际圈内进退自如,而有的人却总是进退维谷。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无疑与他们不善于在待人处世中留有余地有一定的关系。

做人难,难做人。怎样做人是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们困惑的问题。事实上,做人真的那么难吗?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心存宽厚,做人做事都不要做得太绝,你就会发现脚下的路其实很平坦。人生在世,千万不要使自己的思维和言行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直到尽头,而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冷静地认识、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改变,以便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来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

人们常说:“过头饭不可吃,过头话不可讲”。人不是生活在一时一刻,也不是与他人只有一次接触。聪明的人懂得给自己留退路,懂得给他人留余地,表面上是宽容了别人,而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铺路,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否则就会走入死胡同,使自己前无出路,后无退路。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狼发现山脚下有个山洞,各种动物由此通过。狼非常高兴,它想,如果我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到各种猎物。于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等着动物们来送死。第一天,来了一只山羊。狼追上前去,山羊拼命地逃。突然,山羊找到一个可以逃生的小偏洞,从小洞仓皇逃窜。狼便气急败坏地堵上那个小洞,心想,再也不会功败垂成了吧?第二天,来了一只兔子。狼奋力追捕,结果,兔子从洞侧面的更小一点的洞口逃生。于是,狼把类似大小的洞全部都堵上。狼心想,这下万无一失了,别说是羊、兔子,就连鸡、鸭等小动物也跑不了。第三天,来了一只松鼠。狼飞奔过去,追得松鼠上蹿下跳。最终,松鼠从洞顶上的一个通道跑掉。狼非常气愤,于是,它堵塞了山洞里的所有窟窿,把整个山洞堵得水泄不通。狼对自己的措施非常得意。第四天,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老虎穷追不舍。狼在山洞里跑来跑去,由于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狼被老虎吃掉了。

凡事有度。做事一定要留有余地。其实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不焚林而猎,不涸泽而渔”。曾国藩说过:“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巴尔塔沙·葛拉西安在《智慧书》中也写道:把对的推向极端,它就成了错的;把甜橙的汁水榨干,它就成了苦的。即使是赏心乐事,也绝不要走极端。过犹不及。

对一个事物,由于各人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一,对于同一事物的见解就难免有别。往往是有人看到这一面,却看不到另一面;但有人却看到了另一面,又看不到这一面。因此,办事留有余地,是给自己一个可以在危难时及时抽身的通道,是给自己一个可以在失败后重新来过的机会。对自己留有余地才能在意外出现的时候从容转身。

《红楼梦》中的平儿,虽是凤姐的心腹和左右手,但在待人处事方面,始终注意为自己留余地留后路,既没有犯凤姐所说的“心里眼里只有了我,一概没有别人”的错误,更不像凤姐那样把事情做绝。平儿对于众人绝不依权仗势、趁火打劫,而是时常私下进行安抚,加以保护。一方面缓和化解众人与凤姐的矛盾;另一方面顺势做了好人,为自己留下余地和退路。凤姐死后,大观园一片败落,平儿却多次获得众人帮助渡过难关,终得回报。

无论是历史的经验,还是文学名著中人物的结局,都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在待人处事中,万万不可把事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和别人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不要把人逼上绝路;说话也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满。因为凡事总有意外,计划赶不上变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以免让自己下不了台。

总之,世间事变化很多,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要给别人和自己留下余地。建筑楼群,要留有一些空地给绿树,给花草,给阳光,给空气;铺筑路面,每到一定的距离,便要留下“余地”,以免路面发生膨胀;书面“留白”,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保护,是给心灵留一份隐秘的余地;保守批评,是给人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含蓄表扬,是给人留下继续进取的余地。不要一下子把路堵死。做事留有余地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不给别人留余地就是断了自己的后路,不给自己留余地就是把自己逼上绝路。

试想,谁会一辈子跟自己过不去?

4.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成功是一种习惯。并不是非得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获得成功。而习惯,都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构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事”。

细节决定成败。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工作中的“细节”,小事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成熟与老练。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想做大事的人,但愿意把小事做好的人却不多。许多人并不明白,要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没有一定的素质修养是不行的。只有踏踏实实地工作,才能把小事做好。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终将成就大事。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名叫阿基勃特。他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元标准石油”的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元”,而他真名倒没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大感惊讶地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也许这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可在那么大的公司里,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愉快并坚持地去做了。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才华、能力在他之上的人,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他把小事做得很好。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注重工作中的小事的人还是很多的,他们因为无意之中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美国一家五星级酒店的主管上班第一天,经理只安排他一件事:“你去把卫生间打扫一下吧。”主管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越想越生气,让我堂堂一个主管上班的第一天就去扫厕所,这不是有意刁难我吗?但他又舍不得那丰厚的待遇,只得照此做了。后来他才知道,不管是谁,包括经理和董事长在内,上班的第一天都必须打扫厕所,这是酒店的规定,为的是专门考核员工的敬业精神,如果过不了这一关,就会被公司请辞。主管暗暗庆幸自己过了这一关,以后做事就更加认真负责了,后来做到了经理,最终自创了门面。

为什么要强调做小事呢?因为做大事的经验是需要从小事中一点一滴积累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不从小事做起,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和丰富的阅历做基础,做“大事”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一心只想着做大事,想成就一番大业,却对做小事不屑一顾。要是领导安排他们去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就会心中不悦,有着一千个一万个不乐意。他们却不知道,许多经验的积累和事业的成功大都来自于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所以说,不管你是想做大事还是想成就一番大业,你都必须从小事做起。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的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认为事情小而忽略了做它的意义和作用,凡是成就大事者,都把做好每一件小事看得很重要。一件小事可能会改变人们对你的看法,改变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做一件好的小事,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同样,做一件小的恶事,会给自己的人生涂上一个污点。

其实大事和小事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大事都往往建立在小事的基础之上,无数个小事就可以累积成大事,同时大事也可以转化为小事。“水滴石穿”的道理浅显而易懂,它表明,不注意数量的变化,就会导致质的转变,可能会因小失大。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应从小事抓起,从小处着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大事化孝小事化了。

小事往往容易被轻视和冷漠,也往往无法激起某些人的工作热情,无法激发出某些人的工作执行力。就以大家每天都要面对的办公桌说起,某些人自以为工作很繁忙,因而胡乱摆放物品,把桌子当成了自己的私人空间,把办公桌弄得乱七八糟。然而我们通过这些细节可以剖析出,这个人的工作是缺乏条理性的,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这种不良作风不仅会影响到周围同事办公,而且还会影响到外来办公人员对单位的印象。而一个公司又怎么可以容忍一个影响其形象的人呢?可见,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却直接影响着你的事业和前途。

小事往往会成为一件大事的突破口。以小见大,以小带大。任何小事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大事联系在一起。小事是大事的组成部分,包含着大事的意义。做好小事是完成大事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人要想比别人更优秀,更出色,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善于从小事做起,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将来才能做成大事。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了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或许,那就是你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5.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只又渴又饿的骆驼在沙漠中跋涉着,正午的太阳晒得它焦躁万分,一肚子怒火正待发泄时,一块玻璃的碎片扎到了骆驼的脚,骆驼很生气地将玻璃踢了出去,却将脚掌划出一个口子,鲜红的血顿时流了出来。骆驼的血一下子就吸引来了空中的秃鹫。骆驼不顾伤势地跑了起来,沙漠上留下了一条血痕。跑到沙漠尽头时,浓重的血腥味又引来了沙漠狼,骆驼仓皇之中又跑到了食人蚁的巢穴,加之疲 惫感愈发强烈,没过多久,无力抵抗的骆驼便倒下了。

骆驼的遭遇令人惋惜:一个庞然大物竟死在了一块小小的玻璃上,但更令人深思的是,骆驼为什么会因一时暴躁而断送了自己的生命。是啊,如果不是那狂暴的一踢而产生的血口子,骆驼也许此时还幸运地喝着泉水呢!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至理名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忍耐精神。不断追求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在人生大大小小的事务上,都存在着忍耐、克制的需要。纵横古今,凡事忍字当头才能成就大事,否则空有一勇字在身。成功不可能没有委屈和挫折。为人处世如果能够忍辱负重,那就是一种韬晦、涵养、胸襟宽广和目光远大的象征。在中国古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以复国;蔺相如肯忍受廉颇的狂言,“将相和”的典故才为历代人们所传颂;韩信肯忍受**之辱才最终成就大业。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味地冲动,心里忍受不了一点怨气,眼里容不了半粒沙子,又怎么能办大事呢?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相向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的疑心越来越重。

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会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古人总结的沧桑经验,是多么富有哲理!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证明一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样就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一般说来,在社交过程中如果产生矛盾的话,那么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分,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有一天,歌德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到一旁。

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怒。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显示出自己的胸襟和气量。

一个人要想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就要在小事上有所忍让。古今中外,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是有着大忍之心的人。然而,一个人如果不经历浮沉磨砺,不潜心修炼,就很难做到大度宽容,刚柔相济,百折不挠。当然,能够忍让的一方也必然是具有高度自信和坚韧品质的人。

在平日的工作生活中,同事之间有些小矛盾而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一方能够豁达忍让,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维持一个良好和谐的气氛。如果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斤斤计较、互不相让,只会使大家都得不偿失。

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同事的攻击、流言制造的是非……此时生气无助雾散云消,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你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

6.帮人讲艺术,助人讲心计

助人之中有智慧。什么是助人?有人认为是做善事,将来会得到回报,请问:如果没有回报,你还愿意帮助别人吗?对于助人这件事,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想要成功,真正的秘密在于:成为別人的需要,否则很难成功。要记得,“助人”这件事,并不是付出、服务或吃亏,而是每分每秒,成为别人的需要。

助人,是一份善心,更是一种智慧。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借鉴和运用各种有益的助人智慧,那么,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助人的智慧尽管有很多,但帮助弱势者树立自我奋斗的信心,则是一种大智慧。

英国电视制片人莱斯·布朗成名后经常回忆起大学时代的一位恩师,并且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说,他的今天,归功于那位教授点燃了他心中的信心火焰。

读大学时,布朗是一名差生,外语、数学和历史考试经常不及格,暑假期间还被迫到补习班补习。他自以为自己很笨,觉得自己比大多数同学都迟钝,也不像他弟弟妹妹那样聪明伶俐。就在他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的时候,一位名叫卡尔的教授在听了他的倾诉后,非但没有嘲笑他,反而鼓励他说:“哦?布朗,没关系的,它能说明什么呢?它只能说明今后你还得更加努力才行。要知道,对未来命运和成就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很多,记住,千万不要灰心,不要泄气!”

在得到卡尔教授的鼓励后,布朗好像变了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任何事情都勇于去尝试、去奋斗、去拼搏。后来,布朗的名字终于上了学校的荣誉册,几年以后,他又制作了5部专题片,并在公众电视上播出了。当他制作的节目《你应受报答》在教育台播出后,卡尔教授还专门给他打来了电话说:“你就是那个让我感到骄傲的人,是吗?”布朗也恭恭敬敬地说:“是的,先生,正是我。”

故事之所以动人,那是因为有助人的智慧在其中。不难想象,如果当年卡尔教授像其他人一样嘲笑布朗,那么后来的布朗又怎么能够树立起信心呢?卡尔教授转换了帮助布朗树立信心的方法——安慰他、鼓励他!于是,我们才得以看见今日的布朗、不一样的布朗、成功的布朗!

助人可以给心灵以温暖,但如不顾及对方的心理感受,也可能会深深地伤害别人,在他们心上永远种下卑微的种子。因此,我们说的“智慧地助人”,是不带给被助者卑微感受的帮助。

有一次,一位纽约的商人,把一枚硬币丢进了一个卖铅笔人的杯子里,便匆忙踏进地铁。过后他想了一下觉得这样做不妥,又跨出地铁,走到卖铅笔人那里,从杯中取走几支铅笔。他抱歉地解释说,他在匆忙中忘记了带走铅笔,希望不要介意。他说:“毕竟,你跟我一样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也有标价。”然后他赶下一班车走了。

几个月后,在一个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员走到这个商人身边,并自我介绍说:“你可能已经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你就是那个重新给我自尊的人。我一直是一个销售铅笔的乞丐,直到你跑来找我,并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说来有趣的是,后来正是这位昔日的乞丐,帮助这位商人把积压的商品推销了出去,还挣了不少钱。

助人的方式有很多种,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当人们真正做善事的时候,又有几个人真的考虑过被助者的心理?助人助心,自立者方能自强。当我们做善事的时候,一定要多替对方考虑一下。没帮到人事小,要是伤害了人,那就跟自己的初衷相差甚远了。

有人曾访问过100位白手起家的富翁,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优点的发现者,能看到其他人好的一面。美国的玛丽·克罗莱女士所创办的家务与礼品公司,从一无所有开始,竟成功地成为一家堪称销售界楷模的公司。为什么她能获得如此惊人的成功呢?有人说,她的成功是出自于她深刻的信仰:她相信一个有信仰的人等于99个只有兴趣的人;她相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如果你能从心理、道德、体能和精神上帮助他们,他们也会在相同的基础上为你建立生意,助你赚钱。

如果你能帮助别人获得他们需要的,那么你自己也能因此得到你想要的,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会越多。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7.换个角度想问题

我们在思考和实践时一定要学会变通,放弃毫无意义的固执,这样才能更好地办成事情。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或是发散开来,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创新思维的魅力。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

再比如,“司马光砸缸”。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逆向思维的例子。

有两个和尚决定从一座庙走到另一座庙。他们走了一段路之后,遇到了一条河,由于一阵暴雨,河上的桥被冲走了,但河水已退。他们知道此时可以涉水而过了。这时,一位漂亮的妇人正好走到河边,她说有急事必须过河,但她怕被河水冲走。第一个和尚立刻背起妇人,涉水过河,把她安全送到对岸,第二个和尚接着顺利渡河。两个和尚默不作声地走了好几里路。第二个和尚突然对第一个和尚说:“我们和尚是绝对不能近女色的,刚才你为何犯戒背那妇人过河呢?”第一个和尚淡淡地回答:“普度众生,不分男女老少。”换个角度,一切豁然开朗。

日本是一个经济强国,却又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因此日本人十分崇尚节俭。当复印机大量吞噬纸张的时候,他们想办法改进复印机,使一张白纸正反两面都利用起来,一张顶两张,节约了一半。日本理光公司的科学家们却不因此而满足,他们通过逆向思维,发明了一种“反复印机”,已经复印过的纸张通过它以后,上面的图文消失了,重新还原成一张白纸。这样一来,一张白纸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不仅创造了财富,节约了资源,而且使人们树立起新的价值观:节俭固然重要,创新更为可贵。

换个角度想问题还会让人重新感悟生命的真谛,萌发新的力量。张海迪说过:“在艰难困苦中我曾多次要放弃,但我每天又小心翼翼地把生命拾起来。”多么透彻的一句话,身体上的残缺曾是她的黑暗世界,一切冰冷冷的,透着煞人的阴风,可她却换了个不同的角度思考,走出冰封的世界,进入五彩纷呈的文学世界,在那里找到了自我展示的舞台。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次,一位智者见到一位老妇人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就问她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老妇人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扇,小女儿卖桑下雨时,我就担心大女儿的扇子卖不出去,心里好生愁烦。天晴时,我又担心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也很愁烦。因此,没一天是高兴的。”智者就对她说:“你何不换个角度想呢?下雨了,就不用担心你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了;天晴了,你大女儿扇子的生意一定很好。这样想你不就天天都是高兴的吗?”老妇人听了智者的话,果然天天都有好心情了。

其实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换个角度想问题,会让你顿觉“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放弃固执,变通行事。当你已经进入一个“牛角尖”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就像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对待桌子上只剩半杯水的态度一样:乐观的人看到还有半杯就非常高兴:“还有半杯呢!”可悲观的人却说:“真倒霉,只剩这么点了……”两种心态,两个世界。换个角度,换种心态,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我们不能阻止天下雨,但我们可以为自己撑把伞!

8.谦逊可以让你在不显山不露水中走向成功

山不宣扬它的高度,并不妨碍它高耸云端;

海不宣扬它的深度,并不妨碍它容纳百川;

天不宣扬它的广度,并不妨碍它一望无垠;

地不宣扬它的厚度,并不妨碍它孕育世间万物……

苏格拉底曾说,谦逊是藏于土中的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美德都由此发芽。

相传,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做好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者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叫好,才算定稿。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老妇人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是真正懂得文学作品的人,他知道作品是一定要得到人民的认可的。因此,他虚心求教于人民,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传颂至今。

俄国的列宾是世界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画家,他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早已成为世界画廊里的珍品。

一次,列宾接到一位文学家的来信,信中说道:“列宾,你以自己的杰出的作品证明了——你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谁知列宾竟笑了,像个受了表扬的小学生脸红了,似乎感到无地自容:“伟大?谈不上……有点过了……”他马上给文学家回信,写到:“我是一个很平凡、很普通的人,您是知道的。可您却把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送到了一个宏伟的高台子上去。假如我真的爬上高台,您看到一个如此渺小的人站得那样高,您也会发笑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高高在上”的心态,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和脆弱。于是就坚定地按这条自己的路线和节奏走下去。越是对于看起来“聪明与执著”的人越是如此。始终在原地徘徊,走得很累,还以为走了很远。然后就以自己“居庙堂之高”时的思路指导实际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会失去生命力。谦逊就像天平一样,人们用它可以衡量自己的分量。傲慢则是现代人常见的通病,人们往往把对于某种模糊的、肤浅的、表面的印象当做知识。曾在《读者》上读到一篇文章,其中这样写道:“人们称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谐地融汇到一起。”

福兰克林曾说:“最难抑制的情感是骄傲,尽管你设法掩饰,竭力与之斗争,它仍然存在。即使我敢相信已将它完全克服,我很可能又因自己的谦逊而感到骄傲。”宽广的河流平静,有教养的人谦逊。在当今社会,与人相处,关键是要学会谦逊。如果你想让人亲近,那么请记住两个词——“谦逊”、“温和”。

谦逊做人,是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睿智,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谦逊”——这个信条绝对不容忽视!谦逊,进而为人们所接受、所欣赏、所钦佩,这正是人立世的过程。

李嘉诚出生于潮州城面线巷内的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超脱,学习勤奋。1939年,日寇侵占潮州后,他便随父母流落香港,饱尝了战乱、贫穷、饥馑之苦。同时,也培养了他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奋发图强的精神。1950年,22岁的李嘉诚先生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命名初创“长江塑胶厂”,表达了他的一片赤子之心……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1988年他已拥有“长实”、“和黄”、“港灯”等5大公司,100多家附属公司和50多家联营公司,形成了资金雄厚、实力强大的李氏“经济王国”。李嘉诚已从面线巷走向世界,地位如此显赫的他却完全没有不可一世、颐指气使的作风。他依旧是那样的谦逊平和。

有一次,李嘉诚参加汕头大学的奠基典礼。原本作为汕大的创建者,应该当之无愧地在贵宾名册的首页上写下他的名字。但李嘉诚并没有这样,而将自己的名字签在了第三页上。并且,在那次宴会中,他跟每一位来宾敬酒、握手、交谈,无论对方身份高低、贡献大小,他都一视同仁,没有让任何一位产生距离感……李嘉诚先生已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巨富,但从不挥金如土,始终保持着谦逊的作风,淡泊宁静、朴实无华……

谦逊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它不需要人来强迫你,也不需要人来约束你,它是你发自内心深处的愿望,它是你下意识的习惯。谦逊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走向成功。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明朝文学家吕坤如是说。

那么,如何谦逊做人?

19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但是他每天仍然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妇女,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议论些什么。过一会儿,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中国古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说每天都要多次反思自己,自觉地发现缺点与不足,才能有效纠正类似的错误。这便是流芳千古的“谦逊之法”。才识、学问愈高的人,在态度上反而愈谦卑,希望自己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具有容人的风度和接受批评的雅量。反之,我们对于自己并不在行的事情,就不要随便发表议论,听在专家耳里,不是益发显出你的肤浅吗?学会谦逊做人,就是要不喧闹、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即使你认为自己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也要学会藏拙。

丘吉尔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卓越功勋,战后在他退位时,英国国会打算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放在公园里供游人景仰。

一般人享此殊荣,高兴还来不及,丘吉尔却一口拒绝了。他说:“多谢大家的好意,我怕鸟儿在我的铜像上拉粪,那是多么地有煞风景埃所以我看还是免了吧!”

丘吉尔式的幽默——让人们更加记住了他的谦逊温和。不因为一点点成绩就好大喜功、飘飘然,这是所有智者的共同特征。所以,谦恭下去吧,从做一束低着头的麦穗开始。

在多数人眼里,谦逊温和的生存之道是没有远大理想、精神颓废、缺乏自信的表现,事实却恰恰相反。李正兵曾在他的著作《生存智慧的诗意拷问》中说道:“低调不是精神颓废,颓废的人没有追求和理想,面对生活的不幸缺乏必要的意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低调者看来,苦难与不幸只是生命航程中必不可少的风景,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脚踏实地地追求,必将引渡自己抵达圆满的彼岸。”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的第3任总统。1785年他曾担任美国驻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

“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法国外长问。

“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富兰克林先生。”杰斐逊谦逊回答说。

杰斐逊的谦逊给法国外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谦逊的人也不缺乏自信,只是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愿为时过早地轻易下结论,不愿对事情的发展进行盲目乐观的估测。事事不必都争得面红耳赤。退一步海阔天空。山峰之高,是因为它不拒微土;海纳百川,是因为它不拒细流。谦逊不是软弱,实际上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它只是你在条件不利时的一个全身而退的秘诀。潜心努力,积蓄能量,蓄势待发。当下一次机会幸运地降临在你头上时,你就可以创造“笨鸟先飞”的奇迹,让人刮目相看。而在这个时候,你的对手因为你的谦逊而缺少准备,也只能“望尘莫及”啦!

谦逊就像一个黑洞,它可以容纳一切它愿意容纳的东西,它可以吸收一切它愿意吸收的物质。拥有谦逊的心态,而不是高高在上,你的学识将与日俱增,你的朋友将乐于与你相处,你的人生将会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9.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

也许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世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退一步,能使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退一步,能使你更清醒地认识自己;退一步,能使你找回失去的信心;退一步,能使你抛弃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退一步,能使你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清河人胡常与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究经书。后来胡常先做了官,名誉却不如翟方进好。胡常为此总是嫉妒翟方进的才能。当与别人议论时,总是说翟方进的坏话。翟方进听到这些事之后没有以牙还牙,而是想出了一个退让的方法。每当胡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时,翟方进就主动派自己的门生到胡常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且诚心诚意、认认真真地做好笔记。时间长了,胡常就明白了这是翟方进有意推崇自己,于是内心十分不安。以后在官场上就开始赞扬翟方进而不再贬低他。

翟方进有意退让的智慧使他与胡常化敌为友。懂得适时退让的人,乍一看是“奋斗者”眼中的懦夫,可实际上这才是上帝心目中的强者。唯有退让,才能走得更远:好比弓箭在被拉抻开前要有一个收缩的过程。退让也许意味着眼前利益的不复存在,但可能预示着更大成功的到来。

在春秋时期,秦穆公在宛养了一批战马。可是没过几天,宛来了300余名野人,他们肚子正饿,便在晚上把那批战马抢来吃了。地方官员报告给秦王,秦王想了想说:“算了!他们也不容易,不就几匹马吗!再给他们些酒也罢!”

野人们非常感激秦王的不杀之恩——毕竟他们这么做也是出于饥饿难耐,并非有意冒犯。所以,他们发誓要誓死效忠秦王。秦王说:“我不杀你们不是为了让你们誓死效忠!你们可以离开了!”

之后秦国与晋国交战。在龙门山之役中,秦王的战车陷在了污泥坑中,眼看就要被晋军俘虏。突然,从西面赶来了300余勇士,赤身露体、遍体图案,手持大刀杀来,所到之处晋军尸横遍野,救出了秦王。一看那些勇士,竟然是那300多名野人!

由此可见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重要性!人生就是这样,你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无意中帮助了自己。对于选择退让,只有目光长远、志向远大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我们能够铭记于心,得而为之,成功就不会远,人生也会更加精彩。

春秋时,楚国发生内乱,事态平息后,楚庄王设晚宴庆贺。香酒佳肴、美女起舞,楚王宠幸的许姬也在其中。酒到半酣刮起大风,吹灭了所有烛火。这时许姬突然感到有人在黑暗中拉扯她的衣服,就一把将那人头盔上的璎珞抓下对大王说:“大王,刚才有人趁乱想非礼臣妾,我抓下了他头盔上的璎珞,待重新点亮蜡烛就能查出此人。”楚王听后低声地说:“酒后失礼是一时冲动,今天的庆功酒岂能扫兴?不要把这事放在心上。”然后又大声宣布:大家一定要尽兴,请大家都拔掉帽缨。

三年后,晋国侵犯楚国,楚军中出了一位英勇的将官,率百名壮士为全军打先锋,楚国大胜。他就是当年宴会上犯错的人——唐狡。

那位将军酒后冒失,如果楚王认真追究的话,将军肯定受罚,不但酒宴不成反而寒了将士们的心。楚王退一步把责任归于客观因素,让将士保全脸面,用宽容唤起了属下将功赎罪的决心,后来有人赞扬楚王“宰相肚里能撑船”。律己容人,退一步宽容下属,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退”从表面上看,意味着胆怯或失败。但是下面一个事实也许会令你有不一样的感触。

森林中,唯老虎为百兽之王,谁见谁怕,无不撒腿而逃跑。可谓虎者,威风凛凛的权威和王者象征也。可是,你仔细观察,这样一种虎王,在捕食时却总是先后退几步,然后狂奔而上,紧紧地抓住猎物。老虎尚知道在进攻时后退几步,以便产生更大的势能,而我们又何苦于只知前进,不知后退呢?由此可见,“退”,本身并不能说明我们胆怯、弱小,是逃兵。相反,能进能退、能屈能伸却是我们智慧的象征。

古人形容大丈夫能屈能伸,可见大丈夫行事,理应是有进有退。退的目的是为什么呢?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战斗打起来,非需要战士有韧性不可,没有韧性的战士终究会失败;那么退到什么程度为止呢?退到我们可以反攻为止,这时的反攻,其势绝不可当,在强大的势能下加上韧性的战斗,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我们赞赏积极进取的心态,但在有的时候,退一步,会发现海阔天空,棘手问题会迎刃而解。身在职场,领导、自己、下属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化网络,面对交际中的问题,不妨后退一步,在另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中,海洋更加蔚蓝、天空更加晴朗、人生也会更加美好。

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永远都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永远都磕磕绊绊。只要你学会了“退让”就会受益匪浅,在人生的道路中也会少一些绊脚石。

让我们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

10.做人要有品,做事要有风格

首先,让我们走进一对双胞胎的生活……

故事的主人翁——杰伊和比尔是一对从小长在不同家庭中的双胞胎。杰伊生活在农场,每天早晨他都早早起床,帮忙打点。此外,杰伊还帮着准备午餐和晚餐,饭前整理桌子,饭后收拾餐具等等。杰伊还参加了“少年联盟杯”的棒球比赛,在最艰难的第一年,父亲一直鼓励他坚持下去,并教导他不要做一个知难而退的懦夫。每天放学后,杰伊都会先练习30分钟的钢琴,然后完成家庭作业,再去玩耍。于是,“勤奋是光荣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终会得到回报”等观念便牢牢根植在了小杰伊的头脑中。

杰伊的双胞胎兄弟比尔,则从小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他有自己的房间,并常常独自相处。从来没有人要求比尔帮助做家务或收拾房间,同样也没有人告诉过比尔勤奋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全力以赴地做好每件事。尽管长大后,两兄弟身上存在的那些与生俱来的共性还是让人惊叹,但他们的处世原则和性格却截然不同。

显然,我们只能把这样的差别追溯到风格的不同上来。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有不同才会有故事。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千篇一律,那么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又怎么来发挥呢?因此,我们做事的时候要有风格。

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

一天,蜈蚣正用它那成百条细足蠕动前行。大哲学家乌龟久久地注视着蜈蚣走路,心里特别纳闷儿,四条腿走路已经很困难了,可蜈蜙居然有上百条腿,它是如何行走的?这简直是奇迹!它究竟是怎么决定先迈哪条腿,然后再挪哪条腿,接着再动哪条腿呢?它可有上百条腿啊!于是乌龟拦住了蜈蚣,问道:“我活了这么多年,又是个哲学家,但现在被你的腿弄糊涂了,有个问题我解答不了,你用这么多条腿走路,怎么走啊?这几乎是不可能!”蜈蚣从未被提问过这样的问题,有些不知所措:“我一直这么走啊!可有谁想过这个呢?既然你问了,那我得好好想一想才能回答你。”

这个念头第一次进入蜈蚣的意识:也许,乌龟是对的……该先动那条腿呢?蜈蚣站立了很久,以至不能动弹了,只蹒跚了几步,便趴下来。它对乌龟说:“请你再也别问其他蜈蚣这个问题了,我一直都在那样走路,根本没有问题,你把我害惨了!现在我无法走路了,我有这么多条腿,可是我应该先迈那条腿呢?”

……

你是否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很聪明,很有天赋,但却总是得不到他们应有的成功?他们的确天赋过人,但是天赋却没有转化为相应的成就?同样,在你的身边,是不是还会有另一些人,他们的成绩明显超越了他们的个人天分?看上去,他们似乎并不是特别聪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但是,他们却总是做什么就能成就什么。

那么,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通常,前者总是被人们打上懒散的标签,而后者会被认为很刻苦很勤奋。懒散实际上也是诸多坏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拖沓,做事没条理,糟糕的时间观念,缺乏实际行动,不守信用,没有毅力,等等。同样,良好的处事风格其实也是若干好习惯的综合表现——做事有条理,时间观念强,信守承诺,坚忍不拔,从不拖沓等等。因此,只要查看一下一个人的处事风格,你很快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区别所在。

你有你的处世态度,我也有我的做事风格,真正让我们与众不同的还是风格。你或许认为,处世的风格是天生的,父母遗传的,好和不好都与生俱来。这只说对了一半。的确,人的所有性格特征都来自遗传。但是,除了先天的素质之外,一个人的处世风格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表现出强烈的遗传倾向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经验、环境等因素的巨大影响。至于先天的本性与后天的培养各自占据多大的比重,则是人们永远争议的焦点。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后天的培养铸就了我们强大的风格,而正是这种风格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处世风格。风格是绝对的,但要看你是把它掌握在手中还是失落在手外。性格左右命运,风格决定性格!

做事风格是一个人处理问题、应对事务及行事的特征。做人要有品,做事要有风格。真正让我们不同的还是“风格”,所以要建立属于自己的风格。有风格的人,才是真正有魅力的。不论别人怎样做事,你都要学会求同存异,发展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回避人所共有的通性,独树一帜,自己始终要有自己的风格。如果一直以学习的态度处世或许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低调处世不代表没有自己的风格,恰恰是为成功蓄势。为了更多的机会而去努力吧,在社会这个竞争的舞台,演出才刚刚开始!

11.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不要对你身边的事情大包大揽

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瞬间转变,往往意味着身份、环境、任务等多方面的巨大变化。新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大包大揽、满腹牢骚,他们会认为企业存在太多的不合理,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制度、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等充满了抱怨,却不知道如何学会去接受、适应和自我修炼。

很多人以为发发牢骚不是什么大事,因而觉得无所谓。但是要知道,你的牢骚可能会影响他人对公司的认同,甚至是内部和谐的大局。

其实企业的中层职位最难做,也是最考验人的。做事要积极主动,又不能大包大揽。总是要强调团队的力量,做领导的要会做领导,做下属的也要会做下属。执行的时候,必要的等级还是重要的。

初来乍到的职场新人通常都会“心气”很高,信心满满,在工作中爱岗敬业,但却遭遇了被同事排挤、被上司“冷落”的尴尬……也许你觉得自己很无辜,但实际上你真的没有在意,当你大包大揽、夸下海口“保证出色完成任务”的豪言壮语的时候,身边会有许多“异样”的目光……

那么,职场新人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反而显得自己更能创造价值。职场人做事有个大忌,就是做事不能大包大揽。这些“新手”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善于谦虚谨慎,而自我表现又特别强烈。对于能表现个人的事情,他们一定是抢在前头,而对于小事又缺少耐心和执行的动力。个人工作努力、追求个人业绩和表现没有错,但要考虑个人的能力。此外,职场新人也应该考虑到团队其他成员的心理感受,论资排辈的规矩在很多企业里都存在。就算你来这个公司再早、再有资历,天外高山楼外楼,总会有人比你来得更早或者更有资历。你的“大包大揽”是必定会引起这些人的红眼的。努力从一种近似“自大”的情绪中走出来吧!放下自己的学历、技能、职位优势和“先入为主”的优越感,平等、谦逊地与同事们沟通,与上司交流,尽量与大家合作完成,重新建立起职场上的友谊,你会发现,你将赢得很多的东西,并且,你会感到同事们也是很出色的,你们的合作是可以完成许多你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

此外,要避免加入“小团体”或是“派系斗争”。只要有人在,派系斗争就不会停息,而很多职场新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卷入了斗争之中。初入职场的人多多少少会有些孤独感、生疏感,而一旦与某人相熟,就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亲密异常。领导可能会把这种亲密当做你们在搞小团队,同事看了也会疏远你,甚至是心生妒忌。

当然作为上司,也不能凡事大包大揽。当下属的计划或者报告里的不足让你无法忍受的时候,你该如何应对呢?有些领导习惯于直接指出下属的不足,并要求他们一一改正。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如果你的下属此时工作能力确实不强,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从锻炼和培养下属能力的角度来看,这绝对不是一个积极的办法。那么,正确的做法又是如何的呢?

对于无法回避的难题,如果你自己开动脑筋解决它,那么你就能深刻地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要旨,而如果只是机械地按照上司的指导去完成任务,那么这件事在你的记忆中就不会留任何印象。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先示范性地指出下属的几点不足,然后让他们自己摸索、参透并一一改进,这样一来,在出现错误的同时,也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便可以自己从容应对。

有的领导往往对下属在某些方面颇有微词,或者认为事情紧急没有时间拖拉,从而将工作大包大揽在自己身上。其实,这些都是管理的误区。最大限度展示自己才能的恰恰应该是下属,而大胆放手起用人才的则是领导。

总之,在和同事一起并肩作战的时候,我们要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切忌大包大揽,这样才能发挥我们每个人的最大效力。

二、巧识贵人善交良友的“心计”

※本章主要内容※

1.想挤进优秀的人群堆里,得先跟他们成为朋友

2.与对你有帮助的人经常联系

3.将心比心才能交到真朋友,知己知彼方可结识好朋友

4.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冤家少堵墙

5.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6.握住别人垂下的绳索,学会适当借势

7.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