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安禄山叛乱与河北02(1 / 1)

[35] 如日野开三郎教授所指出的,至德二载正月,寻求补给的平卢军前锋董秦、田神功浮海南下,攻克平原、乐安,他们也成为继颜真卿后继续在黄河流域与叛军较量的势力。(参见《安史之乱与唐朝东北政策的后撤》,《河北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第98页)

[36] 参见李松涛:《论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之乱》,《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94~95页。

[37] 李松涛:《论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之乱》,《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第96页。

[38] 关于此二事的论述,可参见[日]日野开三郎:《唐府兵制时代における团结兵の称呼とその普及地域》,《日野开三郎东洋史学论集》第一卷《唐代藩镇の支配体制》,第182~183页;孟宪实:《略论唐前期河北地区的军事问题》,《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4页;李松涛:《试论安史之乱前幽州防御形势的改变》,《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第118页。

[39] 参见孟宪实:《唐前期军镇研究》,第148页。

[40] 参见[日]日野开三郎:《唐府兵制时代における团结兵の称呼とその普及地域》,《日野开三郎东洋史学论集》第一卷《唐代藩镇の支配体制》,第183~187页;孟宪实《略论唐前期河北地区的军事问题》,《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4~107页。

[41] 孟宪实先生经分析指出,此五军不当如《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所说的是为防备突厥而设,更可能是如《邺侯家传》所说的防备两蕃(见《略论唐前期河北地区的军事问题》,《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5~107页)。

[42]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5《尚书兵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58页。

[43] 参见孟宪实:《唐前期军镇研究》,第148~150页。由于此五军具有团结兵的性质,因此孟宪实先生依据其所在的位置推测,上述于万岁通天元年设置武骑团兵的“山东近境州”就是五军所在河北中部的这一次边地带,而不是指“边州”(第148页)。不过我更倾向于认为初设武骑团兵的“近境州”仍是指“边州”,到圣历元年,团结兵的设置范围已由边州扩展到了河北其他地区。

[44] 日野开三郎教授的观点,可参见《唐府兵制时代における团结兵の称呼とその普及地域》,《日野开三郎东洋史学论集》第一卷《唐代藩镇の支配体制》,第186页。

[45] 孟宪实:《唐前期军镇研究》,第151页;《略论唐前期河北地区的军事问题》,《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6页。

[46] 孟宪实:《略论唐前期河北地区的军事问题》,《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7页。

[47] 参见孟宪实:《唐前期军镇研究》,第93页。

[48] 有关团结兵与健儿对应关系的论述,见张国刚:《唐代团结兵问题辨析》,《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第44~45页。

[49] 《册府元龟》卷124《帝王部·修武备》。

[50] 参见孟宪实:《略论唐前期河北地区的军事问题》,《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7~108页。

[51] 孟宪实:《略论唐前期河北地区的军事问题》,《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8页。

[52] 参见孟宪实:《唐前期军镇研究》,第94~95页。

[53] [日]日野开三郎:《唐府兵制时代における团结兵の称呼とその普及地域》,《日野开三郎东洋史学论集》第一卷《唐代藩镇の支配体制》,第188页。

[54] 参见李松涛:《试论安史乱前幽州防御形势的改变》,《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第116~130页。

[55] 参见黄永年:《范阳节度与奚、契丹》,《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第289~308页。

[56] 《资治通鉴》卷211“开元五年三月”条。

[57] 《旧唐书》卷185《宋庆礼传》。

[58] 参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第209~234页。有关安禄山的种族问题,可参见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22~228页。

[59] [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第469页。

[60] 从荣新江与森部丰先生对安史之乱前河北粟特人的研究情况来看,现有资料并未发现河北道东部诸州有粟特人活动的迹象,而西部的卫、相、魏、邢、恒、定诸州则有粟特人活动的相关记载。但粟特人聚居最集中的无疑应是北面的幽、营二州。(参见荣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第99~108页;[日]森部丰:《唐代河北地域におけるソグド系住民——开元寺三门楼石柱题名及び房山石经题记を中心に》,《史境》第45号,2002年,第23~28页)

[61] 参见[日]森部丰:《唐前半期河北地域における非汉族の分布と安史军渊源の一形态》,《唐代史研究》第5号,2002年,第23~32页。

[62] 参见马驰:《唐幽州境侨治羁縻州与河朔藩镇割据》,《唐研究》第四卷,1998年,第203~204页;[日]森部丰:《唐前半期河北地域における非汉族の分布と安史军渊源の一形态》,《唐代史研究》第5号,2002年,第32页。

[63] 参见杨晓燕:《唐代平卢军与环渤海地域》,《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第173~176页。

[64] 参见李松涛:《论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之乱》,《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第97页。

[65] 参见杨晓燕:《唐代平卢军与环渤海地域》,《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第168页。

[66] 《旧唐书》卷142《王武俊传》。

[67] 《旧唐书》卷141《张孝忠传》。

[68] 《全唐文》卷342颜真卿《特进行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赠开府仪同三司兼夏州都督康公神道碑铭》。

[69] [日]森部丰:《唐前半期河北地域における非汉族の分布と安史军渊源の一形态》,《唐代史研究》第5号,2002年,第30~31、33页。按张孝忠之父张谧在开元年间率部落归唐,而开元年间幽州所设处置奚族的羁縻州似只有归义州一州。史载设于开元二十年(732)的归义州是为了安置奚族酋长李诗琐高率领的奚族部落以及与李诗一同归唐的王武俊之父路俱统领的契丹怒皆部落。(参见《旧唐书》卷199下《北狄传》,《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七下》、卷219《北狄传》,《资治通鉴》卷213“开元二十年三月”条)又从史书记载张孝忠与王武俊齐名于燕、赵间的情况推测,孝忠之父张谧很可能是随李诗与路俱两人一同于开元二十年归唐的,而其所率之奚乙失活部落也同样被安置在归义州。关于张孝忠的族属等问题,王策《〈唐归义王李府君夫人清河张氏墓志〉考》一文有略微不同的解说,不过从其行文判断,看来同样是将张孝忠所属部落与归义州等联系在了一起(见《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74~175页)。

[70] 《安禄山事迹》卷上,第74~82页。

[71] 《安禄山事迹》卷中,第91页。《资治通鉴》卷217将此事系于当年二月。

[72] 对这些蕃将情况的收集整理研究,可参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第213~234页;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第228~233页等。

[73] 参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第213~234页;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第222~237页。

[74] 参见陈寅恪:《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301~303页。关于此问题,亦可参见张国刚:《唐代的蕃部与蕃兵》,《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第97~101页。

[75] 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第231页。

[76] 《安禄山事迹》卷下,第108页。按安禄山委以平定河北的将领中有李立节者,不过史载其已于天宝十四载四月在常山作战时为李光弼将领浑瑊所杀。(见《资治通鉴》卷217“至德元载四月”条、《权德舆诗文集》卷13《唐故朔方河中晋绛邠宁庆等州兵马副元帅河中绛邠节度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元从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兼中书令河中尹上柱国咸宁郡王赠太师忠武浑公神道碑铭并序》[第208页]、《旧唐书·浑瑊传》、《新唐书·浑瑊传》、《新唐书》卷225上《逆臣上·安禄山传》、《册府元龟》卷358《将帅部·立功第十一》)但史料亦载在此后的安庆绪麾下,亦有重要将领名李立节者,应与上引《安禄山事迹》中的“李立节”为同一人。(见《旧唐书·史思明传》和《新唐书·史思明传》)不过我们并不清楚两者究竟是同名异人,还是史书记载的讹误。

[77] 按《旧唐书·地理志》和《新唐书·地理志》,蓟州开元十八年始由幽州分出。

[78] 《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条。

[79] 《安禄山事迹》卷中,第102页。

[80] 《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载五月”条及胡注。

[81] 《旧唐书》卷200上《史思明传》:“思明将卒颇精锐,皆平卢战士。”

[82] 《全唐文》卷444裴抗《魏博节度使田公神道碑》载田承嗣为北平(平州)人,其父田守义乱前曾任安东副都护,承嗣本人在乱前的军职则为平卢先锋使。《旧唐书·田承嗣传》和《新唐书·田承嗣传》亦称田承嗣为平州人,世事卢龙军。

[83] 参见[日]日野开三郎:《安史之乱与唐朝东北政策的后撤》,《河北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第97~98页。

[84] (唐)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庭云、谢方点校:《通典》卷192《州郡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482页。

[85] 《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载五月”条《考异》引《河洛春秋》。

[86] 《资治通鉴》卷219“至德二载正月”条。胡注曰:“归,当作妫,妫州也。唐人杂史多有作归、檀者,盖误。”

[87] 《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载七月”条。

[88] 参见《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考异》引《河洛春秋》。

[89] 《安禄山事迹》卷中,第95~96页。

[90] 《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

[91] [日]日野开三郎:《唐府兵制时代における团结兵の称呼とその普及地域》,《日野开三郎东洋史学论集》第一卷《唐代藩镇の支配体制》,第187页。

[92] 《全唐文》卷514殷亮《颜鲁公行状》。

[93] 《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

[94] 《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载六月”条。

[95] [日]日野开三郎:《唐府兵制时代における团结兵の称呼とその普及地域》,《日野开三郎东洋史学论集》第一卷《唐代藩镇の支配体制》,第185~187页。

[96] 《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考异》。

[97] 《资治通鉴》卷219“至德二载二月”条。

[98] 《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考异》引《颜杲卿传》。《全唐文》卷341颜真卿《颜杲卿神道碑铭》亦云:“令崇州刺史李钦凑以兵七千人守土门。”

[99] 《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考异》引《肃宗实录》。同《安禄山事迹》卷中,第97页。

[100] 《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

[101] 《安禄山事迹》卷中,第97页。

[102] 《资治通鉴》卷217“至德元载二月”条。

[103] 参见[日]日野开三郎:《唐府兵制时代における团结兵の称呼とその普及地域》,《日野开三郎东洋史学论集》第一卷《唐代藩镇の支配体制》,第187~188页。

[104] 《资治通鉴》卷217“至德元载四月”条。

[105] 参见《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载八月”条、卷219“至德二载正月”条。

[106] [日]日野开三郎:《唐府兵制时代における团结兵の称呼とその普及地域》,《日野开三郎东洋史学论集》第一卷《唐代藩镇の支配体制》,第188页。

[107] 《资治通鉴》卷217“至德元载十二月”条。尽管如上文的考述,我们对何千年建言的可信性仍存在疑问。但这段文字中关于常山及张献诚所率军队性质的论述应该还是可靠的。

[108] [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第470页。

[109] 《资治通鉴》卷219“至德元载十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