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字小航)是百日维新期间凸显出来的历史人物。学界以往关注的主要是他在政变前的活动,对其评价也不尽一致,或将其定位成“一个倾向于慈禧集团的洋务派人物”;或称之为“一位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分子和著名的维新志士”;也有论者以为,王照既非维新派,也非洋务派,“不过是一位开明官吏”。[2]这些观点都是从近代政治史角度立论的,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些传记对民国时期王照的活动虽有涉及,大多比较简单。[3]进入新世纪后,有学者对清末民初王照的政治、学术活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代表性著作。[4]当然,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披露,相关史事仍可深入探讨,王照的“自首”问题即是一例。
众所周知,政变后王照与梁启超一同搭乘日舰流亡日本,受到清廷通缉,一度备受舆论关注,得与康、梁同享“维新志士”的美誉。不过,几个月后,他便与康、梁分道扬镳,滞留东瀛,庚子年(1900年)四月潜回烟台。此后数年间,蛰伏京津,从事普及官话拼音教育活动,直到甲辰年(1904年)三月,做出惊人举动,向清廷“自首”,从而再度引起舆论关注。对于此事,迄今所见资料稀少,论者多据王照本人的点滴回忆,作为研究依据,本身仍存在不少疑问。本文希望利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档案,当时津、沪等地报纸的报道,以及时人信函等材料,对王照的“自首”问题再做梳理,主要牵涉王照与康、梁的复杂关系。王照“自首”不同于一般刑事意义上的自首,了解其内涵,有助于丰富我们对这位新党人物的总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