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燮曾疏荐康有为原因探析(1 / 1)

——兼论戊戌维新前后康、梁的政治贿赂策略与活动

一、被忽略的环节

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1897年12月12日),兵科给事中高燮曾上疏光绪帝,称工部主事康有为“学问淹长,才气豪迈,熟谙西法”,建议皇帝“特予召对”并令康代表清政府参加瑞士弭兵会。这是清廷官员首次公开举荐康氏。从历史发展的结果看,高氏此举对戊戌年春季康有为之进用关系甚大。

高氏荐康并非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专折”保荐,而是在其随折所上附片中有举荐康氏的内容而已。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宫档案,高燮曾是日所递封奏包括一折二片。其中正折为《请密与德国定约而不与教案牵连折》,附片一为《李秉衡不宜终于废弃片》,附片二为《请令主事康有为相机入弭兵会片》。[1]举荐康氏的内容即在附片二中。该片云:

臣闻西洋有弭兵会,聚集之所在瑞士国,其大旨以排纷解难,修好息民为务,各国王公大臣及文士著有声望者,皆准入会。如两国因事争论,未经开战之先,可请会中人公断调处,立意甚善。

臣见工部主事康有为,学问淹长,才气豪迈,熟谙西法,具有肝胆,若令相机入弭兵会中,遇事维持,于将来中外交涉为难处,不无裨益。可否特予召对,观其所长,饬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厚给资斧,以游历为名,照会各国使臣,用示郑重。现在时事艰难,日甚一日,外洋狡谋已露,正宜破格用人为自存计。所谓请自隗始者,不必待其自荐也。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谨奏。[2]

观高氏此片,其主旨是请朝廷“破格用人”,派康有为入瑞士弭兵会“遇事维持”,以消外患。这一建议是针对陷于困境的中德胶州湾交涉而提出的。“特予召对”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若被皇帝采纳,其意义显然超过派康入弭兵会之事本身。

光绪帝见到高燮曾封奏后,独将《请令主事康有为相机入弭兵会片》谕令总理衙门“酌核办理”,其余做“留中”处理。这一裁决与他当时急切寻求解决中德交涉的有效途径的心理有直接关系。但总理衙门对此事的“办理”却显得非同寻常。讨论伊始,恭亲王即以六品主事召对不符祖制为由,令将“特予召对”一节搁置不议,只商议是否派康入弭兵会之事。据总署章京张元济戊戌年正月初二日(1898年1月23日)致汪康年函札所言,在戊戌正月前派康入弭兵会一事亦已罢论。[3]但总署却迟迟不做复奏。直到二月十九日(3月11日)总理衙门才将“办理”结果具折奏报。其时已在高氏附疏荐康整整三个月之后。该折云:

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准军机处钞交给事中高燮曾奏请令主事康有为相机入西洋弭兵会一片,军机大臣面奉谕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酌核办理。钦此。臣等查原奏所称,西洋弭兵会立意虽善,然当两国争论将至开战,会中即有弭兵之论,并无弭兵之权。近日土希之战,不能先事弭兵,是其明证。该给事中所请令工部主事康有为相机入会一节,应毋庸议。惟既据该给事中奏称,该员学问淹长,熟谙西法。臣等当经传令到署面询,旋据该员呈递条陈,恳请代奏,臣等公同阅看呈内所陈,语多切要,理合照录原呈,恭呈御览。伏乞皇上圣鉴。谨奏。[4]

从总署的复奏折可知,高燮曾原片中令康入弭兵会并请“特予召对”的建议均被否决了。但是,在“办理”此片的过程中,总署却以高氏称康“学问淹长”“熟谙西法”为由,先将康传至总理衙门问话,听其阐述改革主张,然后又将其自行递至总署恳求代递的变法条陈(《上清帝第六书》)代呈皇帝。如此的“酌核办理”,与高氏原片的旨趣已大相径庭。这表明总署中有人将事态的发展引向了有利于康氏变法活动的一面,这与军机大臣翁同龢的支持有关,但主要是总署大臣张荫桓幕后推动的结果。对于此中的内情,笔者将有专文考述。不过,从形式上看,总署传见及代递条陈二事皆导源于高氏之疏荐。特别是《第六书》的上达,引起了光绪帝对康氏及其变法主张的高度重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燮曾疏荐为改变康有为在《第五书》被拒后所处的不利境地,为康氏迅速进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