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翁同龢开缺之前,由于对翁同龢、张荫桓主导的内政外交政策不满,徐桐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手,曾经策动过一场由徐桐举荐张之洞入京主政以取代翁氏的“倒翁”活动。虽然这项计划后来未能成功,但颇见朝中满汉官员彼此联络、欲翻朝局的图谋。
戊戌年三四月间,伴随着胶州、旅大交涉的失败,朝野上下对翁、张和李鸿章等日益不满。一些官员认为,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因为军机处缺乏一位强有力的通晓时务的重臣掌握全局。据载,“戊戌新学之士渐起,言论过激”,内阁中书杨锐等京官,“虑朝士水火,非得有学术通时事大臣居中启沃,弗克匡救”,遂有引张之洞入枢之议。[17]大约同时,张之洞也认为荣禄是慈禧非常信任的重臣,乃派王之春赴京与荣禄秘密疏通关系,意在入军机。荣禄表示“南皮公忠可敬,无如常熟一掌遮天,两邸皆病不治事,容当缓图”。[18]尽管没有得到荣禄肯定的支持,但得知荣对翁不满的信息对张之洞亦是巨大的鼓舞。不久,在张授意下,其幕僚杨锐“乃与乔树楠说大学士徐桐,并代作疏荐张”。[19]三月二十九日徐桐上折保张之洞来京陛见。疏入,经光绪帝呈交慈禧太后阅,闰三月初二日电谕张来京陛见。此时召张之洞来京的意图,无非是加强中枢的决策能力,甚至意在取代翁氏,朝野已有传言。翁深知此意,当即致书恭邸告以“召湖督事”。[20]召之洞来京的决定也使张荫桓感到危在旦夕。李鸿章在给其子李经方的家书中说,香涛来京“必兼枢译”,张荫桓闻其来京,已经“岌岌不自保矣”[21]。
在徐桐出面荐张来京不久,安徽布政使于荫霖于闰三月初八日“条陈时政”,抨击翁同龢、李鸿章、张荫桓误国无状,建议“速用公正大臣,举荐徐桐、崇绮、边宝泉、陶模、张之洞、陈宝箴以挽国是”。[22]这是对徐桐荐张的配合活动。对于政敌的公开挑战,翁氏并未退缩。闰三月十九日湖北沙市发生教案,翁同龢“乃与张荫桓密谋”,借办理教案紧急为由,阻张入京。[23]当时,清政府因旅大、胶州湾事件仍在交涉之中,惟恐再生事端,遂于闰三月二十四日旨令张之洞回湖广总督本任,“俟办理此案完竣,地方一律安靖,再行来京”。[24]至此,张之洞与徐桐密谋的“倒翁”活动完全落空。[25]近人称,张之洞“生平独立无奥援,惟高阳相国李鸿藻稍左右之,李卒,政府皆不以所为为然。刚毅、翁同龢尤恶之。戊戌景帝召将内用,翁以留办教案阻之,中途折回”[26]。联系到刚毅一贯仇视汉官的倾向,在此问题上他与翁似有默契。
翁、张对张之洞入京的阻挠,引起了激烈的反弹。闰三月二十七日,即张之洞回任谕旨颁行的第四天,徐桐亲自上折严参张荫桓,并将矛头暗指翁同龢。面对压力,翁开始退缩、妥协。一方面,甚至不顾冒犯天颜,刻意疏远张荫桓。[27]另一方面,又试图讨好徐桐。四月初九日,徐桐八十寿辰,翁赠诗“能扶正气调元手,不坠顽空担道肩”,不乏谀颂之嫌。[28]但是,此时的翁同龢已经失去了慈禧的最后信任,又为一心趋新的年轻皇帝所不满,他的种种自救努力均无法奏效了,二十七日即奉朱谕开缺。
在戊戌三月间发生的张、徐联手“倒翁”事件中,主张改革的地方大员张之洞与思想极端守旧的满洲亲贵徐桐竟能联合行动,这让我们看到,新旧异同因素在当时的朝局与政治斗争中是何等的表面化。在这个具体问题上,并没有明显的满汉对立问题,至少,徐桐对张之洞入枢取代翁同龢极力支持。同样,在对张入枢态度上,荣禄态度谨慎,反映了他一贯视慈禧意志是听的立场。[29]刚毅既反对翁氏主政,也不愿张入枢。最后,翁承担了阻张的“罪名”,刚毅则进一步排挤翁氏,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因此,单纯从满汉关系的角度解释戊戌党争,并不能得出满意的答案。同样,戊戌年春刚毅与荣禄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也可作为证明。
本来荣禄与刚毅同为甲午年到京参加慈禧六十寿诞而留京任职的。就资历而言,刚毅并不能与荣禄相比,但二人却同为进入军机处的满员人选。甲午十月因刚毅入直而使荣禄暂时失去了一次进入中枢的机会,但其官阶一直高于刚毅,更重要的是慈禧对他的宠信有增无减。戊戌年四月二十二日,荣禄补授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刚毅则由刑部尚书调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接任了荣禄的旧职。二十七日清廷将翁开缺的同时,宣布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直隶总督王文韶与四川总督裕禄来京陛见。在新的任命计划中,王、裕显然为入枢之新人。五月初五日,王文韶授命户部尚书在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行走,完全取代了翁同龢原来的职位,而裕禄也于五月二十三日入直军机处。但是,有材料说明,在翁开缺前后,慈禧曾经有意向令荣禄进入军机处,但未果。据载“翁既罢,太后意令荣相入值枢廷,力辞,并称去一汉员,应补一汉员”,慈禧乃令王文韶入枢,荣禄出任直隶总督。[30]这只是一种解释。据鹿传霖六月听到的消息说,“荣相本议入枢”,由裕禄代王文韶督直,“乃有人以其与礼邸姻亲,同枢不便为辞挤之使出”[31]。从后来的情况分析,反对荣禄入枢、将之“挤出”者仍是刚毅。八月政变后,慈禧令荣禄回京入直军机处并入直总理衙门,而以裕禄调任直隶总督,刚毅“尤不快也”。时人比之翁同龢,谓刚毅“有拔一钉乃得一刺”。“(刚毅)自以入直在荣相之先,入对辄妄发议论,不让人。”[32]二人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庚子年,[33]这是戊戌八月政变到庚子间清廷朝局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