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王室画像
范拉士葛是西班牙王斐列伯四世(腓力四世)的宫廷画家。一六二三年,在二十四岁上,他离别了故乡赛维尔(Séville,塞维利亚),带了给奥列华大公(duc d’Olivares,奥利瓦雷斯大公)的介绍信到玛特里。君王十八岁,首相(即上述的大公)三十六岁,他获得了这俩人的欢心。自从他为君王画了第一幅肖像之后,斐列伯四世就非常宠幸他,说他永远不要别的画家了,的确,他终身实践了这诺言。在这位君主在世的时期内,范拉士葛在宫廷内荣膺各种的职衔,实际上他永远是一个御用画家,享有固定的俸给。
从此,他的生涯在非常正规的情态中过去。他是肖像画家。他和其他的工匠站在同等地位上为宫廷服务。他的职司是为王族画像:先是君王,继而是王后、太子、亲王、大臣、侏儒、俳优、猎犬。在他遗留下来的百余件作品中,六分之五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他的另一种职司是当王室出外旅行的时候去收拾他们的居室。晚年,他成为一种美术总监。他亦被任为各种重要庆祝大典的筹备主任。当一六五九年法国与西班牙缔结《毕莱南和约》时,他即负责筹备巨大的庆祝典礼,但他疲劳过度,即于一六六〇年逝世了。
他的一生差不多全在奴颜婢膝的情景中消磨过去,但这并未妨害他的天才的施展。人们把他归入蒂相、吕朋斯、弥盖朗琪罗等一行列中。如果他有自由之身,安知他不能有更大的成就?
《腓力四世肖像》,1653—1655
布面油画,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斐列伯四世是一个可怜的君主。“他不是一个面目,而是一个影子。”他统治西班牙的时期也是一个悲惨的时期。他陆续失去了好几个行省。加太龙(Catalonia,加泰罗尼亚)反叛,葡萄牙独立。他没有统治这巨大的王国的威力。两个大臣,奥列华大公与贵族鲁·特·哈鲁(don Luis de Haro)专权秉政。当奥列华大公为他加上“大斐列伯”这尊称时,宫女们都为之窃笑,把他比之于一口井,说他的大有如一口井,当它渐渐枯涸的时候才渐渐显得伟大了。
而且那时候的西班牙宫廷真是一个惨淡的宫廷。只要翻一翻范拉士葛的作品集,我们便会打一个寒噤。在这些面目上,除了宫廷中的下人以外没有一个微笑的影子,即是下人们的笑容也是胆怯的,恐怕天真地笑了出来会冒犯这严重冷峻的空气。君王的狩猎,只是张了巨网等待野兽的陷阱,亦毫无法国宫廷的狩猎的欢乐。这可怜的君王,眼见他的嫡配的王后死去,太子夭折,两个亲王相继夭亡。为了政治的关系,他不得不娶他儿子的十六岁未婚妻为后。多少不幸,国家的与私人的灾患,使他的性格变得阴沉了,健康丧失了。
《玛格丽特公主像》,1659
布面油画,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穿猎装的腓力四世》,1632—1633
布面油画,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这是范拉士葛消磨一生的环境。他的模特儿便是这悲哀忧郁的君王和宫人。对于一个富有道德观念的人,这是多么丰富的材料!差不多在同样的情景中,法国文学家拉·勃吕伊哀(La Bruyère,拉·布吕耶尔)写了一部《性格论》,把当时的宫廷与贵族讽刺得淋漓尽致。范拉士葛却以另一种方式应用这材料。既不谄媚,亦不中伤,他只为他所接触的人物留下一个真切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不死的;不死的,不是由于他的活泼的绘画,而是由于他的真诚,由于他的支配画笔的定力,由于他的和谐,把素描的美,观察的真与色彩的鲜明熔冶一炉。
他的作品荟萃于玛特里的帕拉陶(Prado,普拉多)美术馆。作品中最多的自然是君王的肖像,世界上各大美术馆都有收藏。按当时的习惯,各国君主常互相交换肖像以示亲善,因此,一个君主的肖像,可以多至不胜计数。两个王后——伊丽沙白与玛丽·安纳——与王太子的画像则占次多数。还有《宫女群》一作则是表现王族与侏儒、猎犬、侍女们的日常生活。
斐列伯四世的最早的肖像作于一六二三年。无疑的,范拉士葛是靠了这两幅画像而博得君王的欢心与宠幸的。其中一幅君王穿着常服,另一幅穿着军装,如一个军事首领一般。
在这些画像前面,我们立刻产生十分讶异的感觉。君王的变形的容貌首先令人注目;这畸形的状态在别个画家手中很易被隐蔽,但在范拉士葛这里却丝毫不加改削。下颚前突得那么厉害,以致整个脸相为之变了形。下唇的厚与前突使下颚向下延长,使脸形也显得过分的长,在青年时即显出衰老的神气。
但颜面的轮廓很细致,予人以亲切之感。姿态是简单的,平庸的。一次是君王手里执着一封信;另一次是握着指挥棒。
在穿着常服的像中,他穿着一套深色的丝绒服装,外面披着一件宽大的短氅。因了这短氅的过分宽大,他的原很瘦削的身体显得很胖。这套严肃的服装使他格外显得皮色苍白。他的细长的腿那么瘦弱,似乎无力支持他的身体。
素描是非常谨严,无懈可击。范拉士葛制作时定如一个参与会试的学生同样的用心。颜面的轮廓细致得如一个儿童的线条,画面的阴影显得非常突出,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照:这是范拉士葛所故意打造的效果。
十年之后,一六三三年,范拉士葛又作一幅代表君王在狩猎的肖像。这里,君王的面目改换了,画家亦不复是以前的画家了。在前画中,我们还留意到的若干典雅的区处,在此却完全消失了。一切都在他的态度与服饰上表明了。行猎的衣服穿在他身上毫不相称,他毫无英武的气概。头发的式样显得非常不自然;猎枪垂在地下,表示他的手臂无力;他的腿似乎要软瘫下去。
《英王查理一世狩猎图》,约1635
布面油画,巴黎卢浮宫
《穿猎装的费尔南多亲王》,1632—1633
布面油画,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身穿猎装的卡洛斯王子》,1635—1636
布面油画,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从前含着几分少年的英爽之气的目光,此刻改换了。他像在这时期的肖像,散见于欧洲各大京城者颇多,他老是刻画同样的姿态。全身像表示到四分之三侧面;君王转向着观众,愚蠢地注视着。这样,他显得十分局促。这副不向前视的失神的眼睛,这难以形容的嘴巴,这垂在额旁的长长的黄发,这太厚的口唇,这前突的下颚,形成一副令人难忘的面相。这悲苦的形象给我们以整个时代的启示,令人回忆到他的可怜的统治。
但画家亦与君王同样地改变了。范拉士葛在露天所作的肖像当以此为嚆矢。数年以前,那个睥睨一世的吕朋斯,以大使的身份到玛特里来住了一年。范拉士葛被命去和他做伴,为他做向导。这段史实似乎并未使范拉士葛受到弗拉芒大师的艺术的影响,但他对于野外肖像的灵感,确是从吕朋斯那里得来的。吕朋斯的斐列伯二世与五世的骑像即是在这时期创作的,而且是在范拉士葛眼前画成的。
范拉士葛接受了这种方式,可并不改变他固有的态度。吕朋斯与梵·达克在作品的背景处绘上一幅光华灿烂的风景,而不问这风景与人物的精神关系,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枝节是无足重轻的。范拉士葛则以对于主题同等的热诚去对付附属的副物。他的肖像画上的风景是他的本地风光,是他亲眼所看见的真实的风景。因此,背景在他的作品中即是组成整体和谐的一个因素。
他的制作亦不复应用意大利画家般的深浅相间的技巧,而是以阔大的手法,简洁确切的笔触来描绘西班牙的严峻的景色。枝节是被忽视了,线条也消失了,但当你距离作品稍远时,线条融合了,意想不到的枝节如灵迹一般地出现了。从这些绘画方法所得的结果,便是全画各部都坚实紧凑。
一六五五年所绘的半身像,表现斐列伯五十岁时的情景。颜面的轮廓粗犷了,颇有臃肿之概。同样是失神的目光,同样是无表情的嘴巴,同样是长长的头发软软地垂在两旁。这是未老先衰,是智慧与意志同时衰老的神情。服装如僧服般的严肃。
《玛丽·特蕾莎公主像》,1648
布面油画,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这时期,范拉士葛的手法变得更单纯更有主宰力了。画笔大胆地在布上扫去。须发的枝节,白色的硬领,在这种阔大的画面上好似被遗忘了的东西。画家已经超越他的作品了。
表现王与后祷告的两幅画是范拉士葛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作品。御用教堂内张满着布幕,中间的帷幕揭开着,令人望见一个跪基,上面覆着毯子与褥垫。
小教堂内没有一件木器,没有一张图像,没有耶稣,没有一本书。在这单色的背景上,显现着跪在地下的君主。他穿着黑色的衣服。外套的线条一直垂到地下,使全部的空气益增凝重。左手执着帽子,细长瘦削的右手倦怠地依在座垫上。王后手里挟着一本祷文。——他们在祷告么?可是画中没有一根线条,脸上没有一丝皱痕,眼中没有一毫光彩足以证明任何心灵的动作。意念不在祈祷,或竟没有意念。
我们可以把斐列伯四世的一生各时代的肖像当作生动的历史看,在每一个脸相上,每个皱痕都是忧患的遗迹。但为对范拉士葛的艺术形成更为完整的认识起见,我们当再参看王族中其他人员的画像。
王子加罗(Don Baltazar Carlos,卡洛斯)是将承袭王位的太子,故他的肖像差不多与君王的同样众多。有着便服的像,有着猎服的像,有着军服的像,有骑马的像。但这位太子未满十八岁便夭折了。
在未谈及他穿着行猎的服装的画像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别的王子们的肖像。例如在梵·达克画中的查理一世的王室。艺术的氛围与气质真是多么不同!梵·达克这位天之骄子,把这些王族描绘得如是温文典雅,如是青年美貌。至于范拉士葛,他只老老实实照了他眼睛所见的描写下来。
他的青年王子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双颊丰满,茁壮强健,很粗俗的一个。虽然艺术家为他描绘了一个适当的姿势,但他绝不掩藏这个年纪的儿童的局促之态。他并不以为必须要如通常的艺术家般,把这稚气的王子绘成非常庄严高贵的样子。
《玛丽·安娜王后像》,1652—1653
布面油画,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他从头到脚穿着一身深褐色的衣服。一条花边的领带便是他全部的装饰物了。这是一个宫廷中日常所见的孩子。衣服色彩的严肃冷峻大概是斐列伯四世宫廷中的习惯,因为好几个王子的服饰都是相类的。例如斐列伯的幼弟法尔南(Fernand,费尔南德)的肖像,表现儿童拿着一支小枪,两旁是两条犬,一条坐着,一条躺着。一切是深褐色的,服装、帽子、狗、树木。连头发也是栗色的,在整体的色调上几乎完全隐晦了。
背景是西班牙的蛮荒的风景。它正与行猎的意义相合。
年轻的亲王在背景前显得非常醒目,仿佛在布上前凸的一般,这样,肖像变得格外生动了。在所谓色彩画家中,范拉士葛最先懂得色彩的价值是随了在对象与我们的眼目中间的空气的密度而变化的,他首先懂得在一幅画中有多少不同的位置,便有多少种不同的气氛。为了必须要工作得很快,他终于懂得他幼年时下了多少苦功的素描并无一般人所说的那么重要。在宫廷画家这身份上,这个发现特别令人敬佩。
他的画是色彩的交响乐。山石的深灰色是全画的基本色调。草地的青,天空的蓝,泥土的灰白更和这有力的主调协和一致。
我们更可把他的色彩和吕朋斯的作一比较。吕朋斯所用的,老是响亮的音色,有时轻快而温柔,有时严肃而壮烈。范拉士葛的色彩没有那么宏伟的回响,但感人较深。在这些任何光辉也没有的冷峻的调子中,没有丝绸的闪耀只有毛织物的不透明的色彩中,竟有同样丰富同样多变的造型性。
帕拉陶美术馆还有玛丽·安纳(玛丽·安娜)王后与玛丽·丹士公主的画像。她们都穿着当时的服装,那么可笑,那么夸张:宽大到漫无限度的袍子,小小的头在领口中几乎看不见,颇似瓷制的娃娃。
在公主像中,头发、丝带与扇子的红色统治着一切的色调。但这红色被近旁的细微的灰色减少了颤动力,显得温和了。但少女的面颊、口唇、衣服上的饰物又都是红的,这是一阕红色交响乐。
旁边那幅母后像则是一阕蓝色交响乐。但范拉士葛在此不用中色去减弱基本色调的光辉,而是用对照的色调烘托蓝色。在蓝色的衣服上镶着金色的花边。在其他各处,口唇、面颊、头发,又是无数的红色。经过了这样的分析之后,我们便能懂得造成全画的美的要素了。
按西班牙的宫廷习惯,《宫女群》一画是一件全然特殊的作品。这是王室日常生活的瞬间的景色,这是一幅小品画,经过了画家的思虑而跻登于正宗的绘画之作。有一天,范拉士葛在宫中的画室中为小公主玛葛丽德(Marguerite,玛格丽特)画像。她只有六岁。和她一起,给她做伴的,有和她厮混惯的一小群人物:两个照顾她的宫女,侏女巴尔巴拉,侏儒贝都斯诺,与睡在地下的一头大犬。背景,王后的使役和女修士在谈话。王与后刚刚走过。他们觉得这幕情景非常可爱,便要求画家把这幕情景作为小公主肖像的背景。
这样便产生了称为《宫女群》的这幅油绘。范拉士葛为增加真实性起见,又画上他的画架与他的自画像。王与后在画面上是处于看不见的位置。这么单纯的场合不容许有那么重要的人物同在。但小公主是向着他们展露她的穿装,我们也可在一面悬在底面的镜子中看见他们的形象。范拉士葛胸前悬着荣誉十字勋章。传说这十字架是斐列伯亲手绘上去的,表示他有意宠赐画家。
这幅画曾引起许多争辩。颇有些批评家认为艺术家过于尊重真实,以致流于琐屑。范拉士葛在空隙中把他的木框与后影都画人了,这种方式自不免令人指摘他的画品。但构图虽然是那么自由,仍不失为严密。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是小公主。其他人物都附属于这个中心人物,正如这些人都是服务于这个小公主一般。尊重姿态与人群的真实性,同时组成一幅谨严的构图:这不是值得称颂的么?
虽然只有六岁,她已穿起贵妇的服装:宽大的长袍,腰间束着宽大的带子。一个宫女屈着膝把她呈献在王与后前面,令他们鉴赏她的服饰。另一个宫女往后退着,为的要对小公主更仔细地观看。侏儒贝都斯诺蹴着睡在地下的狗,教它在陛下之前退避。
右面是一组较为次要的人物。侏女巴尔巴拉,矮小,丑陋,黝黑,肥胖;她的丑相更衬托出小公主的美貌。
色彩更加强了构图的线索。小公主穿的是光耀全画的白的绸袍,侏女巴尔巴拉穿的是一件裁剪得极坏的深色的袍子。两种颜色互相对照着,恰如一丑一美的脸相对照着。宫女们穿着淡灰的衣服,作为中间色。范拉士葛,黑色的;女修士,黑色的;侏儒、宫娥、犬,在公主周围形成一个阴影,使公主这中心人物格外显著。这是以色彩来表明构图并形成和谐的途径。
所有的肖像画家,我们可以分做两类。一是自命为揭破对象的心魂而成为绘画上的史家或道德家的。这是法国十八世纪的特·拉都(德拉图尔),他在描绘当时的贵族与富翁时说:“这般人以为我不懂得他们!其实我透入他们内心,把他们整个地带走了。”这是为教皇保尔三世画像的蒂相。这是描写洛尔的拉丁诗人彼德拉葛(Pétrarque,彼特拉克),或是歌咏贝婀德丽斯的但丁。
另一种肖像画家是以竭尽他们的技能与艺术意识为满足的。他们的心,他们的思想,绝对不干预他们的作品。如果他们的观察是准确的,如果他们的手能够尽情表现他所目击的对象,那么作品定是成功的了。心理的观察是不重要的,这种画家可说是:如何看便如何画。
当著名的霍尔朋(Hans Holbein,1460—1524,霍尔拜因)留下那些肖像杰作时,他并未自命“透入他们内心把他们整个地带走”,他只居心做一个诚实的画家,务求准确而已。
但范拉士葛的肖像画所以成为具有更特殊的性格者,因为它不独予精神以快感,而且使眼目亦觉得愉快。至于造成这双重快感的因素,则是可惊的素描,隐蔽在壮阔的笔触下的无形的素描,宛如藏在屋顶内部的梁木;亦是色彩的和谐,在他全部作品中令人更了解人物及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