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1 / 1)

史林探径 杨共乐 1362 字 4个月前

——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为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从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角度、大视野分析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从学理上论证加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阐述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原则、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不久前,中央又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实施办法》),为“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明确指引。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与贡献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文学科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奠基之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铸魂之学。人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人文学科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影响着一个国家优质国民素养的养成,影响着一个民族民族精神的塑造。长期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科不但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人才,而且还培育了众多思想深邃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学术大师,为社会的进步、为中华之崛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下面我就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为例,择要介绍北师大历史学院的学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唯物史观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李大钊、侯外庐和白寿彝等先生都在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北京师范大学党组织的创建人,北京地区中共党组织的缔造者和奠基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唯物史观”等课程,传播马克思主义,吸引并培养一大批青年共产主义者,在思想、组织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侯外庐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任北平师范大学史地系教授期间翻译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第一卷在中国的首次翻译出版对于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意义重大。他主持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代哲学史》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历史、思想史和社会史进行深入反思后产生的重要成果。这些著作对于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意义深远。

白寿彝先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20世纪70年代初,白寿彝先生受顾颉刚先生之托,实际主持并领导了中华书局负责组织的“二十四史”加《清史稿》的点校工作,圆满完成了周恩来布置的任务,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准确传承与普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白寿彝先生70岁时开始主编12卷22册的《中国通史》,于90岁时完成,历时20年,终于使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需要有一部大通史”成为现实。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写长信祝贺,其他的政治局常委几乎全都发贺电祝贺。《中国通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通史编撰领域的典范之作,在社会和学界影响巨大,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学术大师陈垣校长一生从教74年,当过幼儿园园长、小学教师、大学教授,任大学校长46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顶尖级、一流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柴德赓、赵光贤、刘乃和、余逊、邵循正、启功、郭预衡、史树青、史念海、来新夏等都是这批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中的杰出代表。1951年11月1日,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陈垣校长“是我们国家的国宝”。陈垣校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本身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活教材。从一定要把汉学中心夺回来到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北平沦陷,先生坚守阵地,坚持与侵略者做斗争;从“余如南归,辅仁大学数千青年,有何人能代余教育之?沦陷区正气有何人能代余支持倡导之”到亲自护校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等等,充分体现了陈垣校长在民族大义面前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其精神和行为业已影响并激励了无数中国青年。

有人或许说,历史无用。其实,历史不是无用,而是有大用。历史中包含着巨大的国家利益。而那些受过历史学训练的学者又不时地为中华民族的利益奉献智慧、贡献力量。例如,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师大学人郑资约、傅角今等不但参与南海诸岛的收复工作,而且编纂了《南海诸岛位置图》,为此后的中国南海主权确定了范围,提供了依据。《南海诸岛位置图》调整、规范了南海诸岛各岛群的名称,用十一段国界线圈定了中国南海的海域范围,成为如今中国坚持的南海主权九段线的来源,是我国维护海洋领土的重要法理依据,对我国的领土完整和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再如,白寿彝教授在1951年5月5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论历史上祖国国土问题的处理》的文章。文中指出,历史研究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为范围,由此上溯,研求自有历史以来,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的活动。这一论点,对于合理确定中国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对维护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具有重大价值,为我国制定相关的民族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与决策依据。而北京师范大学清史研究小组编写的《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一书,更得到了外交部的表彰,对其时我国制定正确的中苏外交政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北京师范大学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瞿林东教授主编的五卷本《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认为这部书很好。同时,他又在听取《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郑师渠、史革新教授主编)一书内容的讲解后,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这个民族,一个是不侵略,不扩张,我们是防御型的;第二个是我们内敛,包容,把从各方面进来的文化全都交汇融合在一起了。他强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更深刻一些”。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的上述讲话既肯定了北师大历史学科的工作,又给北师大的人文工作者指明了学术研究的方向。我们的人文学科应该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表明,历史学是一门治国之学,也是一门利民之学。从历史的本源和根本入手,寻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案,会使我们的工作更主动,使我们的政策更有效。在我们提倡“文化自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我们应该认真评估历史学的作用,重新认识包括历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价值,重新认识我们的老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唯有礼敬前贤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