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并不一定要以“饼”的形式才能供给,这也能够通过各地的事例而想象。“力饭”的应用,大抵与“力饼”的情况一脉相通。例如,长门的相岛,至今还流传着孕妇“带祝”的时候,被邀请到丈夫的亲戚家中接受款待的习俗,当地称为“力饭”,丰浦郡称为“力呼”。萨南[41]的冲永良部岛,孩子出生当天晚上,会形式上给新生婴儿供上一顿饭,称其为“力饭”。宫崎县的西部,相传山神会在孕妇生产时来临,一直待到婴儿出生第七天的“命名礼”,孩子出生后,人们立即献给山神的食物被称为“力饭”。在孕妇生产后献上这种食物,几乎是全国性的风俗。一般称之为“ubu tate(产立)饭”[42],或是“产屋饭”“产神饭”,其意义有人解释是为了祭神,有人说是为了慰劳产婆,说法各不相同。但从希望女孩子将来能够有酒窝,于是在满满堆起的米饭上用手指按出凹陷,为了让男孩子的头长得更为结实,于是在食盒里放上小石块等一些做法上看,虽然婴儿还吃不了,但食物的本意还是为了婴儿。有的地方将近邻所有的妇女都邀请来,尽量求个人多热闹,也是以新生儿为中心的共同饮食的仪式。佐渡岛南部海岸一带,称之为“ubu(产)饭”“yona饭”,因为目的是增强婴儿的力量,所以也称之为“力饭”。东京附近的武藏[43]入间郡的一部分地区,也有称之为“力御饭”的。孩子出生后,这家人会马上煮饭,邀请尽量多的人来吃。做饭的稻米,提前由产妇的娘家人送来,一般是等婴儿发出第一声啼哭后,丈夫开始煮饭,饭好之后,先敬献荒神,之后请接生婆和在场的人食用。附近村子也有称之为“ubu(产)yashinai(养)”的。“产养”一词,中世以来在上流社会的记录中常见,现实生活中也在相当广阔的范围为人们所使用。也许有国学家会认为这一词从字面上看,是向产妇赠送食物,但结合前后过程考虑,其中心还是在新生儿身上。朝廷在“产养”之后,还有被称为“itadaki(戴)mochi(饼)”的更为严肃的仪式,即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前往若宫[44]拜谒时,要由父君之手将饼授予孩子,此饼也是一种“力饼”。
丧事中也会出现“力饭”。例如,熊本县的玉名地区,出棺之前近亲者必须食用的饭团子被称为“力饭”。在送葬之前吃饭的习俗,遍布全国,被称为“tachi ha(立饭)”或“detachi(出立)饭”[45],在日本东北地区也被称为“移屋粥”。具体或是小豆粥、或是回避了三角形的圆形饭团子,各地都有细微变化,但并不供奉于灵前,所以不少人认为这是送行饭的一种形式,或者是为了增强生者力量的“力饭”。
然而,最近发现了并非如此的例子。在信州与飞騨交界之处的大野川部落,将所谓“一碗饭”[46]盛于碗中,高高堆起,上面插一双筷子,供于棺前。而在送葬之前,在场的所有人都要用这双筷子吃一口饭,此饭在当地被称为“力饭”(今井武志君报告)。近亲的所有人都已经沾染了丧屋的火,只靠吃这么一点东西,也是无法祓除死秽的。虽然不能说所有情况都是如此,但这一天的“力饭”中,有一些是以灵魂的力量为主的。在讃岐三丰郡的山村,被称为“michi no riki(道之力)”的饭,是远在“枕饭”之前,即判断某人已经没救时,与“末期之水”[47]一起被用来喂人服食的(濑川氏报告)。据说是因为死者要立即启程前往善光寺[48],路上需要体力。而熊野地区[49]一些地方认为死者要前往的是妙法山[50],甚至天竺。从前人们认为死者是在瞑目的同时就踏上旅程的,所以认为将死之人与其家人一起吃的那种食物很有作用。但关于这一点,随着时代有不为人知的变化,需要进行更为详尽的研究才能得出较为确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