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很多人是搞错了所谓的“致富方程式”,以为每个月的收入扣除所有的支出之后,剩下来的钱才应该拿来储蓄。但因为没有控制消费,结果每个月根本没有办法剩下钱,当然也就存不了钱。然后就这样一月过了一月,想要理财存钱的心愿何时才能达成?如果这时又来了新的消费**,就干脆消费下个月的,甚至下一年度的薪资,陷入这种恶性循环,要摆脱月光族的阴影当然非常困难。
事实上,真正的“致富方程式”应该是“收入-储蓄=支出”。先把要存下来的钱攒下来,剩下来的再拿去花费,而这时的储蓄如果加上复利的效用,加上时间的神奇催化作用,就会把原来这些可能花掉的钱,变成可以帮自己再有机会生财的资产。
就以月收益率1%为例,每月投资1000元,10年后你的收益将超过23万元,30年后可以超过349万元。但是,每月要作定投,对很多薪水族来说,就好像是一个花钱的“紧箍咒”,这样就算看到一些打折或促销活动,也因为手上没有足够的金额,而减少shopping。
事实上,千万别小看身上的一些小钱,每个月如果能省下100元,假设用这100元去定投一只年平均收益率为8%的基金,5年的时间可以累积7348元;假如基金年平均收益率为15%,每月投资100元,5年后可得到8857元;如果能够坚持35年,投资收益额将高达147万元。
“收入-储蓄=支出”的理财方式,可以控制每月支出,减少透支的机会,所以能避免陷入过度消费、存不到钱的恶性循环。告诉大家一个最好的方法,把理财目标设定得越清楚越具体,那么达成的可能性就越高!比如,“我想环游世界”,可能感觉还是很模糊;但如果你清楚地将心中的所求勾勒出来,比如“所有去的国家我都要在当地寄明信片回来给自己,我要在一年内至少去3个国家,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不丹……”当你的目标越清楚,你心中那个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开始展现,这时你就会非常乐意控制自己的花费,因为你要把资源都集中在完成自己的人生大梦上面。赶快找出专属于你自己的“理财心经”出来,希望成功之后,也不忘跟忆如分享,让更多读者受益。
打赢CPI,三招抗“通胀”
根据一份研究,美国一些百万富翁能长期富有,不单是他们拥有比别人更多的资源,而且是他们能有纪律地不被迷惑,愿意过简单的生活。
想当“亿万富翁”吗?
有个国家随时可以满足我们的愿望,没错,那就是津巴布韦,因为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曾高达2200000%,高居世界第一。在津巴布韦上班,你的薪水会有好几千亿,每天要提着一大袋“巨款”出门买菜,但可能连一根香蕉都换不到。津巴布韦这个国家的物价失控现象称为“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现在一块砖的价钱可买十年前一幢房。
有学者统计,全球发生恶性通胀的次数,在1920~1946年间共有8次,1947~1984年时几乎绝迹。这种什么都涨、就是薪水没涨的现象,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可以说是非常有“feel”(有感觉)。1946~1949年间,台湾地区也曾经历过恶性通胀。听老一辈人回想,当时旧台币4万只能换新台币1元;相同的钱,能买的东西变少了,很多人都处于失业状态。想想看,现在的100元,如果以每年的通胀3%来计算,3年后就只剩91元,15年后只剩64元,如果通胀率更高,情况就更加严重。
因此,对抗通胀当然也是理财的重点,以下3招可作为参考:
1.除了保本之外,还要能增值
通胀下,如果只求保本,只会让钱越来越薄,因此,收益率要超越通货膨胀率,才能真正保值。因此,许多大陆民众的口头禅已经变为“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是不能跑不赢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如果,通胀率是3.5%,但定存只有2.5%,钱当然是越放越薄,但也要注意的是,如果追求的收益率越高,风险相对也会越高。
2.善用抗通胀理财商品
所谓“怕它涨,就投资它”,通胀时代,哪些东西可能会一直涨,你就可以想办法锁定它,比如房地产及相关股票基金,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农产品(种子、肥料、棕榈油等),矿业(铁矿砂、金矿、贵金属),就连增额型寿险保单,也因为保额逐年成长,因此也能降低通胀的影响及掌握通胀时代的获利契机。
3.定存选择“机动利率”,取代“固定利率”
为了要抑制通胀,各国的央行通常会采取升息的方法,因此,在通胀来临的时代,存定期存款最好要选择“机动利率”,以取代“固定利率”,这样,也能让自己成为升息风潮下的相对受益者。
当然,在通胀年代,您可能也需要新的生活态度,打破“越消费越快乐”的迷思,才是根本之道,因为就连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也开始提倡“知足经济”(theeconomicsofenough)。拼命遏制自己的,不如管理自己的,而如果你能够驾驭自己的,人生就能被自我掌控。
想买房子,先衡量你的“还款能力”
现代社会,出现了太多的“孝子孝女型”的25孝父母,因此,也有不少“啃老族”的产生,但是,太关心孩子的结果,你可能因此造就出完全没有“抗压性”与“谋生能力”的子女出来。
一天,难得坐到一位女出租车司机的车,跟她聊到她的两位亲友:一位在台北花了1500万台币买了一间100平方米的房子,而另一位则是花了500多万台币在台湾中坜买了一间三层楼的独栋房子。她说,虽然花的金额不同,买到的空间地点也不相同,但两个朋友都住得很开心。
不过,当初她儿子买房子,她就要他选择三四百万台币的房子,我问她:“为什么呢?”
“还不简单,一个月才赚3万多元台币,又要养老婆,又刚生一个小孩,房贷一个月不要超过12000元台币最好,要不然,利息要怎么缴?”
没错,这真是很明智又实际的想法,而且,这位妈妈还在儿子刚结婚的时候就送他们12万元台币的礼金。“为什么是12万元台币呢?”我特别问。
“他们刚结婚时还没买房子,在外面租人家房子一个月就要10000元台币,我一次给他12万台币,就先帮他们省下12个月的房租,然后他们可以去投资或是帮自己买保险,减轻年轻人一点儿压力。”
虽然钱不多,但我真的认为,她也是一位很不错的“富妈妈”,能够教导孩子从最实际的生活收支来衡量自己的买房能力。现在有不少人买房子很冲动,尤其当媒体报道有人炒房地产赚钱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心里的那股“想买房致富”的冲动,而忘了去思考自己的“还款能力”。
美国的次级房贷事件,就是因为贷款客户的偿付保障,并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因而导致其后股灾的一连串效应。尤其当房价开始直转急下时,“还款能力”不足的贷款户甚至必须以低于买价的价格脱手。
也因此,房贷支出最好不超过“家庭收入”的1/3以上,以免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往后长达二三十年的“还款能力”绝对是要评估的要件,不管是由自己付,或是由租金收入抵扣,都要先考虑自己的“还款能力”,再找出合适购买的总价范围。
房子“卖相不佳”该怎么办?
还记得,早年曾经访问过晶华饭店的总裁潘思亮,一直对他的想法印象深刻,他曾经提过,他会花钱投资在Concept(理念)、投资在专家身上,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比如,他会花2倍以上的价钱,来聘请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很好的商业空间,这样并不需要用最贵的建材,就可以在饭店营造出非常好的感觉。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多年来,我也一直认为,如果你的预算有限,没有办法花大钱整修装潢,而房屋的卖相又不佳,你就可以想办法运用最少的钱,让你的“美感”也能产生“价值感”。尤其,现在的买方与租客也越来越聪明,除了美观之外,很多人也非常重视“实用感”。对我来说,一个房子的功能齐不齐全,会比表面的装潢还来得重要,因为房子实用,才能在屋子里住得安心舒服,甚至兴家聚财。
而“实用感”要看哪些因素呢?
房子的采光是否充足,是否有阳台可以晒衣服,独立厨房空间能否让家庭主妇方便转身,冰箱的大小位置,浴室的大小,是否有浴缸或淋浴间,电梯楼梯间是否光线昏暗、堆满杂物不利通行,客厅的走道动线是否太过狭窄,有没有足够的衣柜或储物柜可以堆放东西,水电管线是否有所遮蔽?这些都是我会考虑的因素。
房子的卖相要好,其实首先要先建立于“实用感”之上,因此,我装潢房子的重点,绝对是在增加房子的“实用感”。一个舒服实用的环境,只要加上不错的空间设计与装潢,绝对可以增加不少的“价值感”。而美感的建立,其实可以多参考一些实体的空间设计,比如,宜家每一季都有家具组合的空间目录可以参考,特力屋(B&Q)也会定期举办一些简单的工程介绍。而如果你有机会到餐厅吃饭,或是到新开设的庭园咖啡厅喝下午茶,或是到客户的办公室拜访,甚至是到国外出差住五星级饭店,你都可以参观一下他们的室内设计作为参考。别人花钱买来的经验,都可以成为你美感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哦!
想当“包租公”,要有什么本事?
一次,跟几位中介好友一起上台湾《房市大三通》的节目,休息时间谈到一些台北市的小豪宅,其中一位中介朋友低声告诉我,有一栋位于台北市,买价起码600万元的小套房,居然在落成后很久招不到房客,于是降价求租,一间租金12000台币/月强力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