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的要诀是只有专注,你才能做到快,才能做到极致;只有做到极致,才会有好口碑。互联网上唯口碑者生存!大家说小米的营销好,其实是口碑好,本质上小米的营销是口碑营销。
我理解的口碑传播类似动力系统有三个核心,内部称为“口碑的铁三角”:发动机、加速器和关系链。
1.发动机:产品;
2.加速器:社会化媒体;
3.关系链:用户关系。
一个企业想拥有好口碑,好产品就是口碑的发动机,是所有基础的基础。产品品质是1,品牌营销都是它身后的0,没有前者全无意义。
好口碑需要让更多的人更快地知道,因此需要善用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是口碑传播中的加速器。
我带队启动小米第一个项目MIUI时,雷总就跟我说,你能不能不花一分钱做到100万用户?方法就是抓口碑。因为你没钱可花,要让大家主动夸你的产品,主动向身边的人推荐,就只得专心把产品和服务做好。
2010年8月第一版MIUI发布时,我们只有100个用户,他们是口碑传播最早的核心用户。到2011年8月小米手机发布时,MIUI拥有了50万的发烧友用户,小米在大众口碑传播领域中积蓄了足够的初始势能。
在传播中,要懂得把好产品输出成精彩的故事和话题!MIUI口碑最初建立时,有三个节点十分重要,这些节点是口碑传播的“故事和话题”。
“快”是第一个口碑节点,使用更流畅了。我们从深度定制安卓手机系统开始入手,当时MIUI主要是做刷机ROM。表面看,用户是在使用手机硬件,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的操控体验,本质上还是来自于软件。当时很多刷机软件都是个人和一些小团队做的,他们都没有足够的实力或持续的精力来真正做好底层的优化。我们一上来抓住“快”,优化整个桌面的动画帧速,从每秒30帧到40帧到60帧,让指尖在屏幕滑动有丝般流畅感;逐个优化主要用户痛点,把打电话、发短信的模块优化得体验更好、速度更快,比如给常用联系人发短信,一般系统要3~5步,我们只需两步。
“好看”是第二个口碑节点。那个时候,相比苹果,安卓系统的原生界面算是难看了。我们先优化程序让系统更快,大概三四个月后开始做“好看”。一年后,MIUI的主题已经到了可编程的地步,如果你有一定的编程能力,主题可以做得千姿百态。MIUI在手机主题这个点的产品设计上,论开放性和深度,整个安卓体系我们是做得最出色的。
“开放”是第三个口碑节点,我们允许用户重新编译定制MIUI系统。这带来了什么样的发展?开放性就让很多国外的用户参与进来,他们自己发布了MIUI的英语版本、西班牙语版本、葡萄牙语版本等。这种开放策略吸引了国外很多发烧友用户去深度传播MIUI,国外的口碑又反过来影响了国内的市场传播,类似出口转内销。
在赢得三个口碑节点后,我们选择了高效的传播渠道——把“社会化媒体”作为口碑传播的“加速器”;MIUI的前50万用户基本都是在论坛发酵,50万到100万则是由微博这样的社会化媒体推动而成。
用户和企业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才是最理想的?千千万万的用户,有千千万万的想法,他们为什么要认可你的产品?认可了你的产品之后,为什么要主动帮你传播?
社交网络的建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动是信任的传递。企业建立的用户关系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越广。
从传统来看,我们经常看到的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要么是企业“给用户下跪”,仿佛说用户是上帝,是爷爷是奶奶,只要用户肯掏钱买我的东西,怎样都好!要么是企业高高在上“让用户下跪”,仿佛说“我们的产品最好,不喜欢就滚!”
我觉得无论以上哪种方式,都是弱用户关系,都难以让用户对品牌和产品发自内心地热爱。传统方法下用户和产品之间,就是**裸的金钱关系。当消费行为发生之后,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也就断掉了。甚至有的企业还会希望用户购买了产品之后,就最好不要再和企业发生任何联系了,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售后、投诉、纠纷、成本、公关危机……
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
小米的用户关系指导思想就是——和用户做朋友!
让员工成为产品的用户,让员工的朋友也变成用户,要求所有的员工“全员客服”,鼓励与用户做朋友。
小米开放做产品做服务的企业运营过程,让用户参与进来。和用户做朋友就是和用户一起玩,不是做形式化的用户调查或高大上的发布。和用户如朋友般一起玩、讨论产品,通过论坛、米聊或微博等沟通就是需求收集,就是产品传播。
和用户做朋友这个观念转变,是因为今天不是单纯卖产品的时代,而是卖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