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了一项调查,他调查了350位企业的管理者,结果发现多达259位管理者在提拔员工时,会优先选择和自己更亲近的人。尽管这些管理者声称自己非常公正,并没有因为私人关系而影响自己的判断,而且碍于大家的监督,他们也尽可能地提醒自己按照流程和规章制度办事。可是最终的结果仍旧充满了争议。
心理学家愿意相信部分管理者所说的话,认为他们的确在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客观,但实际上却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亲疏关系或多或少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他发现许多管理者会在潜意识中,倾向于那些和自己更熟且关系更好的人。比如A和B的能力、业绩相差不大,年纪相仿,工作经验和年限也差不多,可是A与管理者的关系更密切,那么在提拔人才的时候,管理者更容易做出“A更适合”的决定。
无论是有意而为之,还是无意中做出的选择,人们都会习惯性地依靠亲疏关系来看待和分辨一个人是好是坏,那些和自己关系更加亲近的人更容易获得好评,即便人们有时候会提醒自己一定要放下私人感情,但是在潜意识中,对于亲疏关系的体验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当一个人评价另外两个朋友时,肯定会觉得和自己比较亲近的那个朋友更具人格魅力;当自家孩子和别人的孩子长得差不多的时候,父母通常会认为自家孩子长得更好看;当两个人的能力差不多时,必定会觉得和自己更亲近的人能力更强。这些情况并不是绝对的,但多数时候的确如此,人们更倾向于对那些亲近者产生更好的印象。
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曾经将人际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是指位于同一个生活圈和工作圈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家人、亲人、同事、朋友,以及有过一起生活经历的同学,这些人位于强关系的范畴之内。弱关系是相对强关系的生活圈而言的,生活圈和工作圈以外的人际关系就是弱关系,身处弱关系的人往往不熟悉或者不很熟悉,类似于朋友的同事或者朋友的朋友都属于弱关系。
如果仅从看人识人的角度来分析,处于强关系中的人更容易依靠人际关系来增加印象分,这里涉及了感情上的私心,也就是说,人们或多或少都会照顾和自己更加亲近的人,会认为对方更具魅力,会觉得自己对他们的了解更深,会觉得对方更能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因此在选择上通常会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一般来说,在涉及人事任免以及奖惩方面,人们会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做出选择。
与此同时,由于关系更亲近,彼此之间接触更多,人们会认为自己在判断和评价他人时会把握得更准一些,就像在提拔员工时,管理者会优先选择自己熟悉的人一样,他们在看人识人的时候,面对与自己亲近的人时,更容易坚定自己的想法。而在评价那些陌生人的时候,有时候他们会担心自己的评价是不是出了错,会担心自己在观察对方言行举止的时候是否遗漏了什么重要信息。
看人与识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保持客观性,对方是怎样一个人,那么就应该对其产生什么样的评价,可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客观,一些主观的心理机制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和干扰个人的判断。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共同创立了微软公司,两个人早年配合默契,保罗·艾伦更像是一个出谋划策的谋士,而比尔·盖茨则擅长编程,他会质疑保罗的想法,然后进行验证。两个人共同将微软推向巅峰。
可是后来,鲍尔默闯入了两个人的工作中,作为盖茨的校友,鲍尔默与盖茨在生活当中走得更近,因此盖茨坚信鲍尔默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管理者,也正是因为如此,他邀请了鲍尔默加入公司,不仅如此,盖茨一而再再而三地给鲍尔默增加股份,这让保罗难以接受,双方开始产生矛盾。
后来,盖茨干脆联手鲍尔默挤走了保罗,外界对此一片哗然,但盖茨坚信鲍尔默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帮手。2000年的时候,盖茨将CEO的职位交给了鲍尔默,而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鲍尔默让微软公司销售额翻倍,可这是在牺牲公司长远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的,正是鲍尔默让微软公司陷入了停滞的境地,并且在很多重要领域落后于竞争对手。
从这一方面来说,鲍尔默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而盖茨也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而影响了微软公司的未来。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鲍尔默卸任CEO的职务时,微软公司的市值竟然暴涨了200亿美元。
以自己的亲疏关系来判断一个人无疑会破坏识人的客观性和完整性,人们需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需要先跳出人际关系的框架,单纯地通过他人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能力大小、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会看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