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韩愈在潮州做官,有一次出门察访,在街上遇到一个长牙外翻,面貌凶恶的和尚,韩愈觉得对方一定不是什么好人,就准备在察访结束之后抓回来惩治一番。
当察访结束后,韩愈刚回到家,看门人就递给他一个红布包,看门人说是一个长相凶恶的和尚送过来的,韩愈打开红布包赫然发现里面有几颗牙齿。这样的情形让韩愈感到惊讶,他是准备惩治这个“恶和尚”,可是并没有说出口啊,对方是怎么知道的呢?后来经过打听,韩愈才知道那个和尚是潮州灵山寺有名的大颠和尚,韩愈知道后愧疚不已。
韩愈之所以会对大颠和尚产生误解,恐怕还是因为个人的经验主义在作祟,韩愈多年为官,为人处事都非常老道,也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他在识人辨人方面应该有着很丰富的经验,但也正是这些丰富的经验使得他产生了惯性思维,他会按照一张张事先画好的标准脸谱进行对应,看看对方属于什么人。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张反映身体和精神状况的心理地图,但是人们在发现和了解这张心理地图的时候,不能仅仅凭借一个照面或者简单的几句闲聊定义他人的为人。因为经验在很多时候也会欺骗和误导人们的判断,也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其实,很多人都非常重视第一印象,而一个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别人很容易就会认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正因为如此,人们会注意装扮自己,会注意修饰自己的形象,确保在第一次见面和交谈时给他人留下最好的印象。可事实上第一印象往往会出错,很多人会因为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佳而遭到误解。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曾经提出了“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主要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人们第一印象形成的先入为主的想法。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往往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决定了彼此之间的看法和判断,也决定了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那就是最先进入大脑的信息往往最让人印象深刻,也最能影响个人的判断,可以说个人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了自己对整件事情的看法。当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接收到的第一个信息会迅速让个人做出反应;当见到某个人时,这个人的言谈举止也会让信息接收者产生分析,并进行归类。
以貌取人常常和首因效应联系在一起,人们常常会对他人的外形、相貌进行分析,并通过这种相貌分析给他人分类,认为哪一种人比较凶恶,哪一种人是好人,哪一种人性格坚毅,哪一种人缺乏恒心,哪一种人富有智慧,哪一种人比较愚钝。这样的划分无疑不够科学,也显得比较草率,这样的第一印象往往也会使人产生片面的、肤浅的、错误的认知。
据说沈从文第一次上讲台的时候,由于说话结结巴巴,被人认为是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之后,学生们才发现沈从文虽然不善于表达,可是博学多才,底蕴很深,比起其他大师级别的人物丝毫不差。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也非常常见,当人们试图以第一印象评价他人时,可能就会导致自己出现误判。比如有个女孩去相亲,发现对方的眉毛比较翘,于是就认为对方为人一定很凶,弄不好会有家暴的倾向,因此匆匆见了一面后就迅速离开,根本没有继续交往下去。可是这个男生却很温柔,在生活中算得上一个暖男,非常有责任心并让人有安全感。
同样地,有的人在相亲时一见钟情,男女双方看到对方的第一眼都非常满意,觉得对方长得很好看,然后就迅速建立恋爱关系,并且闪婚。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彼此才发现对方身上有很多缺点,而且两个人的性格也完全不合,根本不适合在一起。草率行事给双方都带来了伤害。
但并非所有人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很多时候,当人们产生第一印象时,之后的所有行为都会参照第一印象的准则。也就是说,当他们第一眼见到对方并认定对方是什么人时,在这之后的所有交往中都会按照这种模式去认知。这里涉及了“格式塔心理学”,也就是说,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格式塔原型,当这个原型建立起来之后,后期的交往信息都会建立在原型的基础上,并整合到原型之中。
心理学家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当人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不太好时,往往会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厌恶感和排斥感,而这些表现会被对方察觉,因此对方也必然会产生戒心,这个时候人们又会再次捕捉到对方的戒心,并强化之前的感觉和想法,使得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在心理学中,这样的现象被称为角色互换和双向反馈,即一方感情上的偏差会导致另一方也出现情感偏差,并强化之前那一方的情感偏差以及认知偏差。
无论如何,当人们对他人的第一感觉不太好时,千万不要盲目下定“对方是什么人”的结论,而应该花更多时间和对方进行接触,以掌握更确切的信息。当人们在第一印象中意识到他人非常出色的时候,也不要盲目崇拜,而要花更多时间了解对方,寻找更多的方式和渠道来验证自己最初的判断,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精确看人的状态。